中国取暖史 | 不是我怕冷,而是在保命!




人体恒定体温为37℃,核心体温降低2℃,就会导致人体失去知觉、心跳失常。核心体温降低到24℃时,心跳停止。所以人类在温饱问题上不遗余力,不能说是在矫情,真的是为了保命!

原始人取暖基本靠抖,毛发旺盛有一定御寒作用。运动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提高抗病免疫能力,从而调动人体内更多的热量用以御寒,缺陷就是容易肚子饿。
宇宙温度是-270­°C,太阳表面温度约5500°C,太阳光到地球需要8分钟,温度变成20°C左右。晒太阳能让人体暖和,但夜晚依旧寒冷刺骨。大约30万年前,祖先“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以往人类只能使用“野火”(即雷击、自燃等产生的火),钻木取火使人类在采暖行动中获得主动权。


火被用来烧烤食物、照明和取暖,原始人在火堆旁垒起圆形的石头圈,以便更好维持火势,保存火种。白天,他们出外打猎,采集植物和果实,晚上回到洞穴,扒开封火堆,围坐在一起,享受烤好的美食,度过漫漫冬夜。
薪火相传
新石器时代,随着人们由狩猎-采集向农耕生活方式的转变,因烧烤、取暖生起的火堆被搬到了室内,早已掌握人工取火的仰韶文化居民们,在其定居的房屋中心部位,往往会挖出一个小坑,四周垒上砖石,中间用来生火取暖、做饭,这就是最原始的火塘。
火塘一般面对门道,既有助于吸收氧气助燃,又能阻挡寒风。火塘边上有时还埋有陶罐,罐中是火种炭灰,可随时将火塘的火重新点燃。冬天室内生活基本围绕火塘展开,烹饪、进食、取暖、议事、睡眠都在火塘边进行,商周时代如此,直到现在的普米族、纳西族、白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亦如此。
春秋时期,出现了可移动的取暖器具燎炉。与炉配套出土的炭箕或漏铲,用来转移火种和添加木炭。人们偶然发现,地面被火烤热后不但不潮湿,还长时间保持热度,便有意识地将地面烤热,坐卧其上,这种“烧地卧土”的取暖方式便是最早的火炕。

为了解决寒热不均、乌烟瘴气的问题,秦代建筑师们为秦王设计了大型取暖设施壁炉和火墙。秦兴乐宫遗址中还发现火墙的做法,即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在墙的内侧,与灶相连通,利用热空气上升原理,使整个墙体向室内辐射热量。火墙下方会挖一条“火道”,在炭口中烧上炭火,热气便可顺着夹墙内的火道,温暖整个宫殿。

说起调节室内温度,现代人通常采用是用空调,古人也有办法去调节室内温度。在秦汉时,冬天可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就已出现,时称“温调房”。皇家的温调房空间更高级,被称为“温调殿”。冬天,温调殿是皇帝、太后、皇后和妃嫔所居之地,也是皇帝与核心臣僚议事和接待重要来宾的场所。

工匠将花椒捣碎和泥后,加入花草植物,制成一层墙壁保温层。在西汉皇宫和贵族家中,椒房殿的墙壁还挂有锦绣壁毯,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在这样的房间里生活自然不会感觉到冷。布置温房的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唐代。即使在鹅毛大雪的数九寒冬,长安豪贵家中“到处爇红炉”,夜夜弦歌宴饮。木炭人工烧成,在当时属“奢侈品”,只有上层人士用得起。《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
明清定都北京,偌大的紫禁城里,如何取暖成了重要问题。根据火炕原理改造的地下火道,施工难度系数大,施工不便且易引起建筑下陷,所以只有少数帝后起居的宫殿内建有地炕,如太和、中和、保和殿。

一般烤火就用炭盆。为防止火灾,炭盆外制作有精美的透气笼罩,称为“熏笼”。早在商周时期,贵族阶层就使用以青铜铸就的熏炉,其中,要数汉代的错金铜博山炉最著名。宫里使用铜质,民间多用陶土、铁制作。炭盆取暖也不是每一座宫殿、每一个人都能享用,而是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皇帝妃嫔中答应、常在等地位低下的人就没有资格使用炭盆取暖”。宫里冬季使用燃料无外乎煤、炭、木柴,熏殿用的火盆主要使用红箩炭,由易州(今河北易县)一带山中硬木烧成,运到红箩厂,按尺寸锯截,每根长尺许,圆径二三寸不等,放在圆形荆筐里,外刷红土,表明宫廷特供。这种炭很耐烧,不会爆出火星。

战事少,人口增长迅速,薪柴消耗量巨大,导致北京周边的森林彻底消失,连十三陵的数十万株苍松翠柏本被“剪伐尽矣”,热河等地的“口外山场樵采由近及远,柴薪日耗,斯价值日昂”,最后已无薪柴可采。
薪炭资源短缺,煤炭以其储量丰富和价格低廉迅速占领市场;再加上煤炭距离近,运输方便,燃烧值高,煤炭成为首选的燃料。乾隆四年的一份奏章称,“京城内外人烟繁庶甲于天下,惟赖西山之煤,取用不穷”;乾隆四十六年上谕称“京师开采煤窑为日用所必需”。可见煤炭主要产地为山西,对老百姓来说煤炭已不可或缺。
纸衣取暖
汉代发明了纸,到东晋时取代锦帛,成为书画材料。到南北朝开始制纸衣,唐宋制纸衣更为普遍。由于战乱,加之官府横行暴敛,人民缺衣少食,农田大多用于种粮,麻的种植相对减少。贫民用纸衣蔽体,僧隐用纸衣修身,士兵用衣纸套穿甲胄,士大夫出行也穿纸衣。唐代用麻纸,纤维强度高,抗老化,防蛀虫。宋代用树皮纸,拉力强,耐折磨。
为加强御寒效果,纸衣特意加厚,称为“纸裘”,原料一般采用较厚而坚的楮皮纸缝制而成,质地坚韧,揉皱后不但耐穿,还可抵挡风寒,透气性相对较好,加上造价便宜,是贫民士子出门必备的行头。

从火炕到集中供暖
烧炕是北方特有的生活习俗,炕和灶台相连,以前北方人会在三餐开始之前烧炕做饭,热气同时传递到灶上,待到饭菜制作完毕,主人家还会持续往灶里添柴等燃料,保持屋内温度。

“火炕”退出后,我国北方开始改用蜂窝煤炉取暖,由于仅靠炉身和烟囱散热,故只能围着炉子取暖,留下许多“炉花生”“烤地瓜”的回忆。中国的集中供暖线以秦岭-淮河为界,北边的有,南边的没。北方集中供暖,多以每年11月15日开始至3月15日(有的也可能半年之久),通过地面盘管,管道里有循环流动的热水传送热量。即使外面寒风凛冽,装有暖气的家里温度也可达到20℃以上,在家穿件单衣足够,比烤火、上炕,更自由,更方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房子越换越好,壁挂炉、地暖等新式取暖方式走进千家万户。大雪纷飞、阴霾寒冷的冬天,遥远的火炕、温暖的火炉的时代已离我们遥远,但一家人其乐融融,美好的回忆仍在心头,化作一丝丝眷恋,温暖着每一个冬天。

往期文章:菜比肉贵,现象的背后又有哪些原因可以说道?史诗王朝到战五渣,弱宋为何总打不过辽国、西夏和金国?美国是怎样“偷偷”崛起的,又是怎样“冲破”英国封锁的?俄罗斯人爱喝酒,战斗民族的酒瘾,是谁培养起来的?真子公主成婚在即,日本皇室嫁女,一般分几步骤?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