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国人跟所有人都一样



2022年2月4日立春,北京冬奥会盛大开幕。开幕式表演美轮美奂,烟火炫目璀璨,彰显出中国式的浪漫与自信。用张艺谋导演的话说:“2008年我们的开幕式获得了世界认可,我们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五千年的璀璨文明。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不再只专注于展示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而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自信。”
奥运会,有人赚得“盆满钵满”,有人赔得“底朝天”
疫情依然肆虐,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原计划通过公开销售门票的方式调整为定向组织观众现场观赛。减少了门票收入,就有国人担心,那我们办这场奥运会亏钱吗?事实上,自1896年第一届雅典奥运会开幕,直到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前,办奥运会的国家赚钱的少数,亏钱的才是常态。
通常说,奥运会是个财政风险比较大的项目,在开幕的数年前就要投入大笔资金进行建设。例如,美国芝加哥市在申办2016年夏季奥运会的过程中估计就花费了1亿美元,最终还以失败告终,这笔钱就白白打了水漂。
当一个城市被定为奥运会主办地后,也不代表就万事大吉。各种开支会接踵而至,包括扩展交通网络,建造大量的酒店和体育场馆等。虽说国际奥委会并没有明确说明,奥运会期间的选手食宿、交通等费用到底该由谁承担,可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所有费用基本都是由承办国承担的,指望靠卖门票来收回奥运的投入成本,那门票估计要被定成天价了。
1896年4月,希腊雅典举办了第一届现代奥运会。首届奥运会就差点让,来自丹麦的希腊王室倾家荡产。筹备阶段预算为58.5万德拉克马,实际开支飙升到374万德拉克马,相当于44.8万美元。如果不是一位富商热心捐赠了100万德拉克马,以及随着奥运会进行,纪念邮票和纪念章的热卖带来额外的收入,奥林匹克赛事的主办方恐怕早已深陷财务危机,无法再继续这项“伟大的事业”了。

办奥运非常考验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组织能力。做得好能创造惊人的奇迹,做得不好就是挥之不去的梦魇。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的夏季奥运会,预算为1.2亿加元。结果此次奥运会总共亏损24亿美金,其中负债就超过十个亿。蒙特利尔人民每年的年度税收开支里,从此就多了一项奥运会的特别税,花了31年才全部还清。更糟糕的是,蒙特利尔奥运会还是唯一一次,主办国没获得一块金牌的奥运会。

1984年之前,历届的奥运会都是只亏不赚的,直到洛杉矶奥运会主席彼得尤伯罗斯,开启了新的奥运会的商业模式,通过一顿操作猛如虎,以5亿美元低成本投入,不仅结束了办奥运会赔钱赚吆喝的历史,还赚了2.5亿美元利润。


事实上,对于我们现代奥运会,亏损的风险依旧很高,基本历届都是超成本来运作。稍微组织不力,办奥运就会变成赔本买卖。不过办奥运会也可带来一些隐形好处,比如说,改善基础设施、带动旅游业、提升国际影响力等。
2009年6月19日,国家审计署公布了北京奥运会财务收支跟踪审计。结果显示“北京奥组委收入将达到205亿元,较预算增加8亿元;支出将达到193.43亿元,较预算略有增加;收支结余超过10亿元”。为了筹备北京奥运会,中国差不多总投入近3000亿元,其中2800亿大部分是用在了城市基建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800亿元:900亿元用于修建地铁、轻轨、高速公路、机场等;450亿元用于环境治理;300亿元用于信息化建设;其余150亿元用于水电气热等生活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中国首条时速超过350公里/小时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就是在奥运期间建成的。所以说,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我们不仅盈利了,还带动了一轮的城市快速建设。

2022年北京冬奥会也可以参照分析,因疫情影响虽然门票小亏,可实际占大头的赞助和电视转播权等收入并没减少多少(最后还是要以财务审计报告为准),反而我们可以增加一个,在疫情期间宣传和展示自我的国际舞台,这不比出钱打广告更划算吗?


文化自信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我们采用传统的人海战术,隆重地向全世界介绍中国;2022年冬奥会,我们则采用炫酷的高科技,以厚重的文化内涵和惊艳的科技手法,彰显中国大格局:全世界不同的雪花汇聚在北京,成为一朵人类共同的雪花。

在千年的繁衍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领先世界的文明,这种文明又孕育出属于东方的“美学”,优美的青铜器,华丽的服饰,意境深远的绘画艺术,独特的语言文字等等,以致于西来的人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只能冠以“神秘的古老东方文明”,管这种美学叫“东方古典美”。

大国不仅仅是国际地位的象征,更是社会责任的象征,一个大国的崛起,就是责任的增强。这种责任能给本国人民带去幸福,给世界人民带去和平,给本国人民带去的是自信,给世界人民带去的是“美”(美食,物美,美学)。
2008年奥运会的总导演是张艺谋,十四年后的冬奥会总导演依然是张艺谋,再次担当重任的张艺谋做了很多“2008年不敢想的尝试。”比如,在开幕式的暖场环节打破常规,取消了主持人,强调“人民性”,从5岁的小朋友到大中小学生再到70多岁的老年模特队,彻底地让普通人走上这个舞台。
开幕式中,当国旗在普通的中国人手中相传,包括各行各业的代表、国家功勋人员、56个民族的代表,经过普通中国人手手相传,国旗被传递到国旗班手里,现场响起嘹亮的国歌声,国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升起,也只有我们最能明白这一切的来之不易。

“掉队的小鸽子“大概是开幕式中最暖心的一幕,在和平鸽模型灯笼表演的节目《闪亮的雪花》中,有一位小朋友徐书元在彩排时没有跟上大家的步伐,一个人站在心型队伍之外,是另一个小朋友郭亚茜一手举着和平鸽灯笼,一手将她带回的队伍。这一幕被导演组捕捉到了,加入到后来的正式演出方案中,“希望天下所有掉队的小鸽子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文化自信,国家的发展,人民新时代新的精神,都凝聚在设计理念上,去体现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体现我们的生命观、文化观,体现我们的低碳环保,绿色的理念。
火炬台和点火,原本还有个叫“无火方案”。奥林匹亚每一次都用太阳光聚焦来采集圣火。本来张艺谋团队想把火还给光,还给太阳(这么个方案)。两个方案一起报给冬奥组委,他们一下子接受不了,选择了“微火”方案,“我们(冬奥组委)还是需要火,还是保留火吧”。

北京夏奥会主火炬的火焰高 8 米, 宽 4 米, 并具有防风雨、抗雷暴的性能,火炬由三大部分构成, 包括火炬头、 输气管线和控制系统 。主火炬燃烧时每小时也需要消耗 6000 立方米天然气(一般普通的三口家庭一年大约用200立方天然气),能耗相当的大。

本次的冬季奥运火炬属于碳纤维氢能火炬,用42MPa的高压将12克氢气压缩进氢气瓶,装进火炬里。但即使氢气高效燃烧,这么小的主火炬也不可能坚持16天(奥运期间圣火不灭),为此,主火炬设计了两套燃料系统,一套系统是手持火炬的氢燃烧系统;另一套系统与鸟巢体育场上方相连的秘密输气管道。在点火仪式上,现场工作人员要负责把从天上垂下的6根管线快速接插到“雪花”上。当火炬手赵嘉文和迪尼格尔·依拉木江登上台阶,把手中的“飞扬”火炬插入这片“雪花”的中心,空中的氢气供给系统就成功与“雪花”主火炬连通(氢燃料流量约为1.2立方米/小时),点火保障才真的完成。

西方的谚语讲“世界上没有一朵雪花是一样的”,而今天,中国让全世界都看到了 “全世界不同的雪花今天汇聚北京,我们大家成为一朵雪花,代表了更团结的一种理念。”

从“我”到“我们”,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告诉了所有人:“中国人跟所有人都一样,那么真诚、那么善良、那么爱美、那么浪漫。”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