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反应堆突然失火爆炸,引发了人类核能历史上最大的惨剧,辐射量相当于400颗当年投放在广岛的原子弹。
切尔诺贝利位于乌克兰的北部,1977年建成。作为苏联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被视为苏联强大的象征,其安全性能号称当时世界之最。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成长的代价有点高。在切尔诺贝利事故之前,苏联可考的核电站事故已达11起之多。就在1982年9月,切尔诺贝利1号反应堆曾发生过堆芯部分熔化事故,事故被层层保密,哪怕是对核电站的工作人员也是如此。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当时要做一个安全性试验?目的是万一哪天核电站的电力供应忽然被切断,看它能不能稳定地切换到备用电源上。试验本该白天进行,可电力部门不同意,说那城市供电受影响咋办?就挪到了晚上,让值夜班的人来干。这帮值夜班的又不是什么技术骨干,只能临时翻手册照葫芦画瓢。
4号反应堆副总工程师佳特洛夫是当晚的主持者,对核电站的热能布局不熟悉,对切尔诺贝利采用的铀-石墨型反应堆也不了解,绕开了反应堆的安全系统,放大了它的设计漏洞。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主任布留哈诺夫只具有燃煤发电厂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总工程师福明只有电气化工领域的工作经历。操作人员和管理者的不专业,在核电站并不鲜见,外行行政官员粗暴领导内行专业人员是体制内的常态。
关于造成反应堆爆炸的物理原理非常复杂,简单来说,反应堆工作时需要正反应和负反应的平衡,正反应过高会造成过热风险。切尔诺贝利采用的是RBMK反应堆(铀-石墨反应堆),爆炸前20秒,负责操作的阿基莫夫按下“紧急功率降低”按钮,操作超出了设计的功率限制,反应堆就这样爆炸了。
一开始,确实没人相信反应堆爆炸了,发生事故跟火灾。他们拿仪器测,读数是3.6伦琴每小时,因为仪器的上限只有3.6伦琴。更精确的仪器还有两个,一个坏掉了,一个锁在保险柜里拿不出来。爆炸后半小时不到,第一批消防队员赶到现场,身穿棉布制服在距4号反应堆15米的地方灭火,碘131、铯137等放射性物质很快侵袭而来,他大约每隔30秒就要呕吐一次。这批消防队员全都暴露于致命辐射当中,当晚有2人死亡,接下来几个月,另有28人因辐射致死。
发生这么大的安全事故,负责人不可能不上报。佳特洛夫完全没有考虑反应堆会出问题,只判断是应急保护与控制系统的水箱发生了瓦斯爆炸,向总工程师福明和核电站主任布留哈诺夫报告,反应堆安然无恙,一切可控,随后上报莫斯科。凌晨4时,能源部长马约列茨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了还在睡梦中的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他被告知,核电站的夜间密码警报1、2、3、4全亮。这4个数字标志了所有的险情:核泄漏、核辐射、火灾和爆炸。
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后来回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的当天上午,苏共政治局就开会讨论局势,随后组织了一个政府委员会来处理事故后果。”会议中,苏联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亚历山德罗夫公然宣称:“并没有发生什么可怕的事,这种情况对工业性反应堆简直司空见惯,您(戈尔巴乔夫)最好喝上两盅伏特加,就点小菜,好好睡上一觉,到时候什么后果也不会有的。”因此当局没有发出核辐射警告消息,也没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6日爆炸当天来了几波人,军队也赶到了,仪器也拿出来测试了,测试的结果把人差点没吓尿。但是中央的人没来,还是没人能拍板。尽管没有得到官方的确认和通知,但核辐射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当晚在河边钓鱼的几名渔夫开始感到极度恶心和不舒服,第一批赶到现场的消防队员被严重灼伤,送去医院。核辐射有潜伏期,初期症状是呕吐,腹泻,之后状况会加速恶化。在核电站抢救的人越发感到不对劲,他们发现了散乱在地上的石墨块,口中尝到金属的味道,酸酸的,只工作一会儿就浑身乏力,筋疲力竭。由于爆炸发生那天恰好是星期六,距离核电站3公里外的普里皮亚特市,约5万居民生活如常,有人甚至在举办婚礼。民众对于切尔诺贝利的灾变一无所悉,救护车却不断在核电站与市医院之间往返,街头甚至出现了手持冲锋枪戴着面具的士兵。
4月26日9点,第一个专家小组从莫斯科贝科沃机场起飞前往切尔诺贝利。当天,晚9点,分管能源口的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谢尔比纳随着第二批小组抵达普里皮亚季,接管抢救工作。当时坐镇莫斯科的是雷日科夫。他回忆:当时真是一个电话,想调动什么就调动什么。说调大巴,周围的大巴都掉头开往切尔诺贝利。说调液氮,全苏联的液氮都往这儿运。可问题是,当地的居民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辐射了36个小时。
4月27日上午11时,莫斯科方面终于决定撤离当地居民,1000多辆巴士、300多辆卡车开进了普里皮亚特。下午2时军方宣布将彻底疏散该城4.3 万居民。为避免引发惊慌,当局并没有告知真相,只告诉居民有两小时打包时间,他们被要求轻装上阵,只要带三天的食物和钱就好,人们互相安慰着上车离开,与自己的宠物道别,不知将就此永远地离开家园。上了年纪的人无法理解正在经历的一切,为什么必须要离开呢?土地还在,万物仍旧生长,花儿也在开放,德国人又回来了?48 小时后,普里皮亚季没有毁灭,它被急匆匆地遗弃,成为一座空城,只有军方和科学家留了下来。当巴士将居民运往乌克兰首府基辅等城市时,他们所有的衣物、现金和证件都被换掉,以免造成核尘人为扩散。苏联政府把核反应堆周围30公里设为隔离区,疏散了周围11万余名居民。
信息层层过滤,官僚机构都有责任,本能的报喜不报忧,到了国家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这个层面,就跟中国古代皇帝一样不知民众疾苦。五一节游行既然砖家说辐射量没问题,那就照常进行。为了安定人心,乌克兰的一把手还抱着孙子去参加游行。无知者无畏,不过考虑再三,戈尔巴乔夫和苏联领导层还是决定缩短了游行时间。大政府喜欢大包大揽,百姓有天然的依赖感;小政府独善其身,有事百姓第一个想到的是我的枪呢?美国挑战者号爆炸了,炸就炸了呗,NASA出来背锅;新冠肆虐,死人就死呗,世卫组织无能。这种带着制度优越感的偏见,看不到问题的实质。苏联政府是有问题,体制僵硬。但最大的问题是,承担了许多与其能力不符的责任,久而久之就会让人民失望,丧失信心。
苏联在拯救切尔诺贝利的问题上,做的怎么样呢?公平的讲,处理得还是不错。苏联这台机器笨重臃肿,反应迟钝,经常找不到正确方向。但一旦有了可操作性的目标,动员力量惊人,这也是为什么欧洲人一直对毛熊十分忌惮,非要处死而后快。
问题首先要灭火。谢尔比纳提出用消防艇向燃烧着的反应堆内喷水,所幸被劝阻。水无法扑灭核能火焰,水蒸发与核燃料混合,只会增加辐射,污染周围的一切,后改用沙子和硼酸灭火。300架直升飞机从基辅飞来灭火。士兵们从200米的高空徒手向反应堆空投80公斤的沙包,希望通过大量填冲沙子与硼酸,将反应堆的火焰闷熄,硼酸可以用来中和辐射。虽然有防护服,飞机也安装了一些铅板,所有飞行员仍受到过量的辐射,他们是在拿命救险。
为了防止高温的反应堆燃料熔穿底部进入地下,上万名矿工被动员来到切尔诺贝利施工,他们要从三号反应堆挖出150米的地道到4号反应堆,在4号反应堆下挖出长宽各30米的空间,以便放置降温的冷却装置来抑制核燃料的燃烧。这些矿工30人一组,每3小时换班一次,24小时不间断作业,历时月余终于完工。
最危险的任务在3号反应堆屋顶,散落在那里的石墨包覆着铀棒,它们都是爆炸时从反应堆中喷出,每一片足以在1小时内杀死1个人。刚开始,机器人被送到屋顶负责清理工作,因遭受辐射,电路很快失去控制,不得已只好派真人上场。3500名二三十岁的后备军人被征召,士兵连夜缝好铅衣,身体前后及靴子都要用铅箔包覆,还要戴头盔、面罩,双手有两层防护,整套制服重达30公斤。8人一组,分批到达屋顶,以最快速度将辐射瓦砾扫到屋顶下方。士兵每次只能在屋顶待上45秒。
5月14日,灾难发生后第18天,戈尔巴乔夫对苏联人民发表演说,承认了切尔诺贝利发生的灾难,表示“核能脱离了人类的掌控”。此时,苏联以举国之力投入对灾难的抢救之中,十万名官兵投入进入切尔诺贝利,组成清理人大军,清理放射性物质。许多普通市民打电话到能源部,包括工人、工程师、护士、医师与科学家,从苏联各地来到切尔诺贝利,他们被称作“清理人”。危机时刻,他们想到的不是自己,只希望为国家做些什么。
堵住污染源头任务艰巨,清除核辐射扩散尘埃同样艰难。数万人挨家挨户清除覆盖在所有物体表面的放射性尘埃。他们还成立了特别狩猎小组,持步枪在乡间与森林中巡逻,枪杀所有动物,因为它们的毛发会吸收放射性物质,进而危害人类。
爆炸发生后7个月,清理工作基本完毕,石棺也打造完成。远远望去,石棺就像一座由钢筋水泥堆积成的巨大坟墓。一年后,在莫斯科明基斯克公墓,当局树立了一座“无名纪念碑”,碑身底下数米深埋着28口铅制棺材,因为他们的遗体本身也具放射性。这些逝者是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中最先遇难的核电站员工和消防员,纪念碑上写着这么一句话“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少的人,为挽救这么多的人,而直面死亡,并做出了这么伟大的牺牲!”事后,副总工程师佳特洛夫(中)被判处10年监禁,9年后去世。
切尔诺贝利事故因意外而起,为谎言所误,又被英雄挽救。对外界来说,这场事故已经结束:受污染地区的人们被撤离了,封闭反应堆的石棺已落成,英雄们获得了勋章,祸首们得到了惩罚,差点波及整个欧洲的辐射危机被解除了。
7月18日,苏联能源电气化部长马约列茨发出指令,严禁下属在新闻报道中,广播中或电视上讲述关于切尔诺贝利的真相。
苏联人不曾忘记“那段时间,人们都在忙着做面包干,每天要把地板洗上五六次,还要填上窗户的缝隙。大家整天都在听收音机。”乌克兰女人在市场叫卖大红苹果:“来买苹果呦!切尔诺贝利的苹果!”有人劝她不要这样叫卖,没有人会买。“别担心!”她说,“还是有人会买的,有些人要买给丈母娘,有些买给老板。”
坚硬的苏联体制被切尔诺贝利撕开一道裂口,靠隐瞒事故维持的几十年核安全神话被戳穿,官僚体系的推诿无能暴露于众。曾经的骄傲化为恐惧,自信变为担忧,苏联解体后,戈尔巴乔夫对切尔诺贝利事件感触颇深:“这是个苦涩的胜利,这个国家将永远无法复原,它耗费了我们180亿卢布,当时1卢布等于1美金,如果再考虑到事故不久后石油价格暴跌,便能想象我国的困境,还有改革政策所面对的麻烦。”
历史总会不断重复
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本州岛东北部海域发生日本有记录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地震,波及日本东北、北海道、关东等东部地区,强度达到里氏9级,是有记录以来日本发生规模最大的地震。当地震发生时,福岛核电站六个反应堆有三个在运行。地震发生后,处于运转状态下的反应堆按照应急预案自动停机。
长期处于高温状态下的核反应堆需要不断输水降温,而输送冷却水的电有三个来源:一是反应堆本身的电,二是内部预置的应急柴油机发电,三是外部电力。反应堆停机后,自身电力无法发电,而外部电路线也在地震中遭到损坏。也就是说,此时的福岛核电站只能依赖内置的应急柴油机。
人算不如天算。大地震后引发高达15米的海啸向福岛核电站扑来,海水很快灌满了核电站的地下室,把放在那的柴油发动机也给整故障了,福岛核电站紧急制冷系统失效。没有制冷系统为堆芯降温(核裂变进行的封闭容器),堆芯外产生的大量氢气一定会爆炸的。
日本在设计福岛核电站时,其实是考虑到了强震的影响,只是没计算到,强震规模及引发的海啸的威胁破坏这么强。偶然事件,还有必然成分。东京电力公司,在核电领域一直“带病工作”。2007年,日本经济产业省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核能电业的要求,要求电力企业彻查和披露过去的隐瞒事故和误操作行为。东电被查出从1977年到2007年,在对下属13个核反应堆的199次定期检查中,存在超过40次的数据篡改和隐瞒安全行为。其中最早的一次严重事故要追溯到1978年,被隐藏了整整三十年之后才被迫公布。
日本政府当然知道核电站停电的危害性,他们紧急从全国调用直升飞机运送卡车式发电机。结果,千辛万苦运到才发现,发电机电源插头不匹配!与此同时,位于核反应堆堆芯的冷却水已接近沸腾。技术人员很快便给出了解决办法:修建一条抽水管,用海水冷却反应堆。而在现场工人的努力下,下午六点就建成了一条海水注入管线,只要运营方令下,即可向三号机组堆芯注入海水。
但东电高层不同意,高腐蚀性海水注入之后,三座高达数亿美元的反应堆就报废了,资本家舍不得“割肉”。在大规模灾难面前,这些人首先想到的不是成千上万人的身体健康,而是自身经济利益。他们寄希望于电力设施抢修完成后恢复供电,重启制冷系统。3月12日下午,一号机组爆炸。晚上东电高层也怕了,同意利用海水冷却堆芯。但为时已晚,3月14日3号反应堆发生爆炸,3月15日2号反应堆发生爆炸。
3月12日,原子能安全保安员把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等级初步定为4级。3月14日,3号机组反应堆发生氢气爆炸,法国原子能安全委员会主席认为,此次事故应上升至六级,即具有重大场外风险。但日本政府为防止福岛事故对其核电出口产生负面影响(核电站出口一直是日本高端产业系统化销售的重要部分,就三菱重工和阿尔斯通在土耳其的项目而言,涉及费用高达1500亿),仍将事件等级维持在没有显著场外风险的第4级。2011年3月28日,检测数据显示,福岛核电站泄漏已经达到切尔诺贝利污染水平。4月12日,由于各种辐射值全线上升,日本政府才在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的建议报告下,被迫宣布将核泄漏等级调整至最严重的7级。而此时距核电站事故的爆发,过去整整一个月!
800名东电员工在接到公司命令后,旋即与周边居民一起撤离。日本派出机器人在辐射区周边环境作业。大部分电子设备,还没等到靠近堆熔后核燃料,就已经被巨量的辐射损坏了。而冲在事故前线进行抢修工作的,是东电从黑社会找来的50个临时工。有欠了高利贷的、有保释期间的犯人、还有无业残疾人,这些临时工的工资,只有一万二,却要承担起最危险的工作。2020年日本还拍了一部电影《福岛50英雄》,极力美化日本政府抢险行动,却处处与真相背道而驰。核事故后,东京地方法院起诉三个东京电力的高层,理由是职务过失导致巨大灾难,但最后也不了了之,三人无罪释放。
福岛核电1-3号机在受损后,被注入大量水为融化的核燃料降温,地下水不断流入厂房基地。在世界各国压力之下,日本修建了超过1000个很多大罐子(直径大概在12m,高10m,容量1000-1200立方米),用来收集这些核废水。由于地皮制约,现在东京电力公司储存罐的最大储量为137万吨。经过10年,现在的核污水已经超过120多万吨,并且还在以140吨/天的速度增加,预估到2022年9月就没地装了。
按照国标中罐间距离距离须大于半径的要求,安放4600个储罐,大概需要1.5平方公里的面积。听着很大一块地,但实际上,日本政府已经将福岛核电站周围半径1公里内设置为永久无人区,除了工作人员外任何人禁入。日本政府再批给东电一块地,用来存放符合净化程序的核废水,几十年后按照那时的高科技再来处理,不是更安全吗,压根不用向太平洋排放呀?
日本政府相关部门此前曾研究了“注入地层”、“排放入海”、“蒸发释放”等五种可能的方案,但是一直都没有定论。能花钱解决的事,为什么反复讨论?思来想去,东电这么做的原因无非是,将核废水排入大海是成本最低也是最便捷的方式。
“纯净污水”倒哪好呢?倒入大西洋,主子不同意,倒入印度洋,印度不同意,倒入北冰洋,日本不敢(怕俄罗斯),最后还是回到太平洋。从世界气候与洋流图上看,无论核废水倒在哪儿,都会环流到海洋的任意角落。但日本一定会选择对美国、日本以及西方国家伤害最小的方案。工业革命后,人类开始才有意识保护自然环境,日本一个小举动可能让大家一百多年的努力前功尽弃。虽然中国不论是在气流抑或是洋流都处于日本的上风向,短时间内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但食物链的受到的冲击却非常大。要知道,环太平洋是我国远洋的主要渔场,占比高达70%。而这个捕鱼范围,刚好和日本核废水污染传播途径高度契合的。
东电向全世界再三保证,他们要倾倒的核污水,是经过了国际原子能委员会的检验,辐射量符合排放标准,排入大海后不会有任何核污染问题。待排放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氚含量,只有WHO制定饮用水辐射安全标准的1/7。这些纯净的“污水”有多少呢?样本公布的数据是2000吨。
我们不担心日本人的技术,但怀疑日本的国品,重小礼而无大义。炸毁自己修筑的南满铁路,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偷袭完珍珠港,下的战书还未送达;宣布“科研捕鲸”,却借调查之名行商业捕鲸之实...以邻为壑,毫无大国担当,日本有何脸面申请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同样是七级核泄漏事故,苏联的切尔诺贝利与日本福岛核事故待遇却大相径庭。欧美国家不断嘲讽几十年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处理,却鲜有质疑、报道和谴责,日本政府的这般不负责任行为,环保组织又在哪里主持公道呢?
最后是相关事故影视剪辑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