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免费食堂,每天10万人白吃白喝,他们是怎么办到的?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在这里,食宿和寄存行李全部免费。无论你信奉什么宗教,有多少财富,有何种社会地位,只要你愿为他人服务,就能受到锡克教徒的尊敬。阿姆利则金庙是世界上最大的“免费餐厅”。

16世纪,流浪思想家那纳克号召印度人改变生活方式:放弃仪式,忘记重生,将无私地为他人服务作为使命。他称自己的追随者为“锡克教徒”,“ 锡克”一词源于梵文,意为“ 弟子”,从此便有了锡克教。那纳克希望能消除印度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和贫困。因此,在锡克教文化中出现了免费食堂(langar) 的传统,在这里,婆罗门(印度古代的僧侣贵族,居于四种姓之首位)和贱民坐在一起,吃同样的食物。
其实全世界的锡克教寺院,都会提供免费餐食,但论规模、数量和时间,阿姆利则金庙当属首位。阿姆利则,是印度、巴基斯坦边境的一座城市,仅仅距离拉合尔32公里。在梵语中,它意为“花蜜池塘”,也因为有金庙的存在,这里成了锡克教的朝拜圣地。平日,造访金庙的游客每日已突破十万大关,而要是赶上重要的宗教节日,人数更能达到十五万之多。来阿姆利则金庙目的可能不同,有的为了果腹,有的则为了纪念,往往都会选择在金庙的食堂吃上一顿。

当年创立者那纳克决定开始提供免费三餐的时候,手里仅仅有20卢比(相当于人民币2元)。谁也没想到会发展成今天这样的规模,靠的正是锡克教坚定的宗教奉献精神:歌颂神的名号,咏唱宗教歌谣,提供志愿服务。教义规定,锡克教徒必须遵守五条“卡尔萨戒律”,也被称为“5k”标志:kesh(终生蓄长须发),kangh(戴发梳),kacch(穿短裤),kirpan(身佩短剑),kara(戴手镯)。

被誉为“锡克教圣冠上的宝石”,
占地面积约10公顷,
始建于15世纪,
建造整座金庙共耗费750公斤黄金。

刚到金庙门口,就看到无数锡克教徒虔诚的脱下鞋子,光着脚从门口的水池趟过,以表示对锡克教宗师的敬意,无论男女老少,不能光着头,就算你不戴帽子,也得用头巾裹上。

盘坐在地面等待工作人员为他们分配食物。

餐厅可以容纳5000人同时就餐,每个人先在门口领一个属于自己的不锈钢餐盘和一把勺子,然后就随意的坐在已经铺好的竹席上。

锡克教徒不吃素,但是在这里却因为考虑到效率和不同的宗教信仰,所以统一提供素食。“免费餐”包括米饭、面饼、蔬菜、甜品和奶茶。提供的形式也非常简单,志愿者提着装满咖喱的大桶从后厨走出来后,等着开饭的人们,恭谦的用双手托起被区分成三块不同区域的不锈钢餐盘,一大勺液体状咖喱就会铺满餐盘的一块区域;下一位志愿者紧跟其后,一大勺汤铺满餐盘的另一空白区域,剩下的一块区域则由酸奶负责把它填满。最后是作为主食的馕,每人定额为两个,不够可以再加。
富人、穷人、当地人、游客……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肤色年龄性别,每个人手中都拿着一样的盘子,盘子里盛着一样的食物,所有人一起虔诚地唱着祈祷歌。在那里就餐,你感受到一种包容的氛围,所有来就餐的人都被视为平等。吃完饭后,端着盘子随着人群往外走,有很多工作人员会收集盘子并清洗。同时在就餐者离席之后,立马会有工作人员清理并打扫干净整个大厅。除此之外,这里还备有寝室,提供免费住宿的床位,无论你来自哪里,都可以在此休息。

每天大约有450名工作人员和数百名志愿者组成,

多达上千人的后勤队伍每天在这里忙碌着!

据说这里光餐具就备有30多万副,

每天都要经过一个循环使用。

看似简单的一菜一汤

却要消耗12吨面粉、1.5吨大米,13吨小扁豆和2吨新鲜蔬菜。

大部分清洗、烹饪的工作就依靠这些国内、国外的志愿者。
好在厨房配备了3台“自动化”设备:全机械化烤炉每小时可以烤出4000张馕,每天连续工作十个小时左右。“机器虽然快,但手工做的更好吃。”而如果手工烤制,150名厨娘在同样的时间里只能做好2000张饼。
在金庙厨房里工作的除了志愿者,还有大约400名正式员工,他们三班倒,有报酬:工作日每班11卢比,周末每班16卢比。这些钱甚至还不够买街头食品的,但成为寺庙厨房里的正式雇员,对他们来说是对他们工作的极大肯定。寺庙的库房里放满了捐赠物品,平均每年收到高达5000万美元的募捐款项。除了捐款,人们还会直接捐赠食物或其他东西。每个锡克教徒,无论是何种职业和身份,都应该将自己收入的一部分捐给寺庙——这是那纳克的遗嘱。

“每个人都应该至少来当一次志愿者,”锡克教徒是这样解释的,“如果我不来,你不来,他不来,就会有人饿肚子。为他人服务有多种方式,可以捐赠食物、金钱,还可以捐赠时间和精力。安拉给予了人们获得幸福的能力,而锡克教则给予人们为他人服务的机会。”尽管早在1950年,印度宪法就承认了种族平等,但唯有尝回锡克教式用餐,才能体验到人人平等的快乐。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