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古代生孩子是女人的一大坎,毕竟在那个没有产检,不知胎位、胎儿等信息的年代,生孩子犹如在“过鬼门”一般可怕。现代人生孩子都是到医院里安安心心待产,古时则多半是在家里生产, 产妇一旦临盆,家里人赶紧把接生婆请来,协助辅导生产。
1929年8月13日,北平城内的协和医院产房中,一声洪亮的婴儿啼哭声响起,一个新生命来到人间。在出生登记档案上,这位年轻的女医生遵照新生儿父母的意思,写下“袁小孩”这个名字(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并署上了自己的英文签名:QiaozhiLin(“万婴之母”的林巧稚)。
1901年12月23日,林巧稚出生在福建省思明县鼓浪屿的一个教员家庭。5岁时,母亲就因患子宫癌病故。母亲去世前极度痛苦的一幕,给幼小的林巧稚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也许是从那刻起,她就下定决心,长大成为一位医师:怀着非凡的爱,做平凡的事。
1919年,林巧稚从厦门女子师范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当得知北京一所美国人办的医学院正在全国招生时,林巧稚就约上同伴,从厦门鼓浪屿乘船来到上海,参加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招生考试。
测试英语科目时,由于天气酷热,女伴余琼英在考场中暑晕倒。林巧稚立即中断考试,与另一女生将其抬往阴凉处,仅用十来分钟便迅速地处理完这起突发事件。然而,回到考场,考试时间已过。所幸,林巧稚的一举一动都被考官知晓,并发现了林巧稚难得的一些品质:第一,会一口流利的英语(对在协和学习和工作至关重要);第二,医者仁心,能处理突发事件沉着果断有序(是当医生不可缺少的素质);第三, 她的各科总成绩并不低。林巧稚因为试卷没答完,对考试结果不抱任何希望。万万没想到,一个月后竟意外地收到了录取通知书(主考官被她的精神及才华所感动,破格录取)。
那时中国婴儿和产妇的死亡率,是同期英、法、美国家的三到五倍。而中国的西医产科才刚刚起步,别说外国人看不起,更不能被秉持传统观念的国人所理解。林巧稚的境地如同南丁格尔当年在英国时一样尴尬,可为了那些用生命为无知买单的中国妇女,林巧稚毅然决然选择了颇具挑战的妇产科。
协和医学院对其学员很严苛,一门主课不及格留级,两门不及格除名。达到75分才算及格,且无补考的余地(林巧稚那一届,150名全国录取25名学生,只有18人最后毕业)。林巧稚凭着聪颖和努力,八年时间一直高居榜首,以第一名的成绩博士毕业,并获得了协和象征最高荣誉的"文海奖学金",开创了女生获此奖学金的先例。
一个深夜,协和医院遇到了位子宫破裂流血不止的年轻妇女。当时林巧稚还只是助理医生,按理是无权处置这种病人的。向科主任报告危急情况之后,科主任让她自己做手术。林巧稚果敢地通知手术室,站上手术台,完成了自己医生生涯中的第一例大手术。手术的成功,也引起了医院领导的注意。林巧稚提前3个月,由助理医生晋升为住院医生,比同班同学提前两个月接到任用聘书。1940年,林巧稚凭借出色的表现,升任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的女主任。
协和医院在林巧稚的聘书中是这样写道:“兹聘请林巧稚女士任协和医院妇产科助理住院医师……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育者,作自动解除聘约论。” 在老协和有这么条不成文的规矩,如果女大夫选择内、外、妇产科这样的大科,是不允许结婚的。如要结婚,必须先辞职。老协和的管理者坚信,一个女人是不可能同时扮演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只能选其一。林巧稚怀着矛盾的心情,接下这张聘书。林巧稚一生未婚,也从未有过自己的孩子,但每一个由她亲手接生的孩子,出生证上都有她秀丽的英文签名:“Lin Qiaozhi’s Baby”(林巧稚的孩子)。傅作义的小儿子,冰心和吴文藻的三个孩子,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子女梁从诫、梁再冰,都是由林巧稚引领到人世间的。林巧稚说过:“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他们不是,胜似林巧稚的“孩子”。
1941年,日军偷袭了美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医院霍顿院长和其他美籍高层管理人员,被日本人非法拘押,医院也被日本人占领。协和的同事纷纷寻找出路,有的出国,有的去外地投亲靠友,有的到别的医院就医,有的自立门户开业行医。林巧稚选择留在北京挂牌行医。东堂子胡同10号的院门口,挂出一块木牌子:医学博士林巧稚医师,妇产科。前来看病的妇女络绎不绝。无论是穿金戴银的贵妇,还是衣衫褴褛的平民,林巧稚都一视同仁。穷人如果掏不起医药费,林巧稚还免费治疗给药。有时候,为了方便那些农村的贫苦妇女,林巧稚甚至骑着毛驴到乡村去,亲自为她们登门诊治。
抗日战争结束后,林巧稚担任了中和医院(今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兼任北京大学医学院妇产科系主任,后又返回协和医院。1948年底,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北平城防总司令傅作义的夫人,给林巧稚送来一张傅将军亲笔签名的机票,可以搭乘任何一次航班去任何一个城市,傅太太特别说:“这是多少人用金条也换不来的。”林谢绝了傅太太的好意,留在了协和医院守着病人。解放了,林巧稚收到了开国大典的邀请函,她依旧没去,原因还是要守着病人。
1946年,林大夫在北平中央医院坐诊时留下这个病历,上面记载的是一名王姓女子的病情。根据基本病情介绍,我们可知患者曾经在其他医院被误诊为子宫肌瘤。到了林大夫这里被确诊为卵巢囊肿,并做了手术。病历共有5页,一半中文,一半英文,两相对照;书写端正工整,内容一目了然。整份病历看下来,简明扼要,句句都是重点。不像现在的病历,一堆专业的ABC术语,让患者不知所云。
文革开始后,协和“收归国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造”运动展开。林巧稚被划为“重点改造对象”、“反动学术权威”,发配到病房做护工,清洗便盆、倒痰盂……但这些工作林巧稚都做得一丝不苟。她可以为江青、叶群看病、为毛泽东的女儿做手术,也可以救助治疗被打为狗仔子的彭真的女儿及其他受迫害的同事、群众。
林巧稚一生关心着妇女、儿童的安危。她提倡节育,参与了新婚姻法、妇女保护法的修订。下乡作调查,回来后结合农村的情况,编写了一本《农村妇幼卫生常识问答》,一时风靡了全国,成为权威性的科普读物。晚年身患重病躺在床上,她仍坚持4年写下了50万字的专著《妇科肿瘤学》,算是告慰自己母亲的在天之灵。
有人嗜钱如命,可钱财对林巧稚来讲,除了能救助所需的人外,别无他用。人到晚年自知世事难料,林巧稚拿出3万元(当时是笔巨款)准备捐给单位的幼儿园,希望孩子们能得到更好的照顾,也希望给医院女同志减轻点生活负担。林巧稚不好意思开口直接捐钱,怕让医院的领导难堪,于是把小愿望写进遗嘱,交给妇产科的党支部书记。请她代为保管,等自己归天后再打开、执行。
1983年春,林巧稚病情恶化。直到去世的前一天,她仍接生了6个婴儿。“快!快!拿产钳来!产钳……"这是林巧稚留下的最后一句话。1983年4月22日中午,为病人和工作付出了六十多年的林巧稚,病逝于北京,享年82岁。逝世后,她的遗嘱被公布于世:
1. 平生积蓄的3万元捐献给首都医院幼儿园、托儿所;
2. 遗体献给医院做医学研究;
3. 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周围的海面上。
厦门鼓浪屿于1984年5月,建造了名为“毓园”的林巧稚纪念馆。“毓”为培育养育之意,是对其一生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医学人才、亲自接生5万多名婴儿的纪念。林巧稚所作正如其墓志铭上所写的那样“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场所便是病房,存在的价值就是医治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