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事业”,是怎样改变世界商业格局的?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在有上顿没下顿的原始狩猎采集时代,全无种植意识的智人,最初尝到的甜味,不是果子就是蜂蜜。糖份能以极快的速度被人体消化,转化为能量,在人脑中形成多巴胺刺激,缓解紧张焦虑情绪。糖,从此与人结缘。
在引入蔗糖之前的千百年里,蜂蜜几乎是欧洲和北非地区仅有的甜蜜来源。大约在3000年前,古埃及人成功驯化和饲养了第一批蜜蜂。产出的金黄色液体,被盛赞成“天赐的礼物”。蜂蜜美容养颜,勤劳的蜜蜂在反复的酿制过程中,把花蜜中的多种糖类物质,转化和浓缩成易于人体消化吸收的葡萄糖和果糖。
埃及法老很是喜欢,不但生前经常享用,死后还指定其为御用陪葬品。普通百姓自然是无福消受的,不过上缴者可用来充抵赋税,也算是种变相福利。英语中honey本指蜂蜜,后引申为爱人、亲爱的,好像只能用蜂蜜才能诠释和最亲切人之间的关系。圣经旧约里记载,带头大哥耶和华对摩西说:要将迦南之地赐给你的后裔。现在你和你从埃及地所领出来的百姓,从这里往那地去,领你到那流奶与蜜之地(跟哥走,有蜜吃)。

大约在1万年前,新几内亚岛人开始种植甘蔗。糖在新几内亚的古老神话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种能治百病、解千愁的灵丹妙药。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甘蔗传入亚洲大陆。到了周朝后期,再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的南方地区。

我们都说甘之如饴,饴即麦芽糖,是从含有淀粉质的粮食中提取的。当时粮食亩产很低,人们日夜劳作才勉强够吃饱的,不可能把大量粮食用来制糖(总要留点粮食酿酒吧)。所以,就算是本土产的饴糖,在古代上层贵族才能吃到的奢侈品。想吃点“西国石蜜”(蔗糖),还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或西域胡商带来(物流成本令人咋舌)。

据文献考证,古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的制作糖的国家。甘蔗的茎秆中含有很甜的汁液,榨取并浓缩后可得到红褐色的粗制蔗糖。公元前510年,波斯皇帝大流士打下古印度时才发现“芦苇产蜂蜜却没有蜜蜂”(好家伙,你们背着我吃糖)。阿拉伯人更是要到公元642年侵略波斯后,才发现制作蔗糖的方法。后将其传往北非和西班牙。11世纪,西欧十字军东征,才把甜如蜜的蔗糖带回欧洲。
由于糖太珍贵,中国古人想尽办法学习制糖工艺。唐太宗时,就派王玄策等使节(就是那个一人灭一国的老哥)到印度学习制糖的方法。果然不辱王命,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扬州糖坊里产出了第一块国产蔗糖。到了宋代,制糖已成为一门重要的产业,糖制品也种类繁多,什么狮子糖、花花糖、胶牙糖、芝麻糖、杨梅糖等。到了明代,中国人更是发明了双辊压蔗法和黄泥水淋脱色法工艺,生产出了高质量的白砂糖和冰糖。
明朝《天工开物》记载“黄泥水淋糖法”的制作工艺:福建和广西将过冬成熟的甘蔗,榨成汁,盛入缸中,然后用火熬,等到变成黄黑色的糖浆,倒入桶中凝结成黑沙糖。然后一口缸,上面安放一个瓦质漏斗,用稻草塞的漏口,将黑砂糖倒入漏斗中,等黑沙糖结成块,再去掉稻草,用黄泥水淋漏斗中的黑砂糖,黑渣从漏斗流入下面的缸中,漏斗黑砂糖就变成了白霜,最上一层约五寸多,洁白如学的,就是和我们今天吃的白砂糖。

琉球人仪间真帝,日本人恒山先后来福建学制糖,中国台湾、广东、福建等地华侨,也将甘蔗栽培和制糖技术传往菲律宾、爪哇、东印度等地。当“黄泥水淋糖法”传回了印度,印度人由衷佩服,印度语把白砂糖的叫做 cini sakara,意为“中国糖”。
白色的精制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价格昂贵不说,数量稀少,连尊贵的英国国王一次也只舍得采购那么几磅。白糖只在少数药店有售(是的,你没看错),被用来医治眼科病、胸科病、淋巴病和体液病等疑难杂症(病急乱投医,万一治好了呢)。生病时才能享用的砂糖,被英国王公贵族们愣是当成了社会地位的象征。当制糖技术传入欧洲后,彻底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习惯,也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
在英国,人们开始习惯于喝下午茶放糖,饭后吃甜点。中产阶层的消费方式,驱动英国成为一个“吃糖大国”,并影响到欧洲各兄弟国。欧洲人爱吃糖,又不出产甘蔗怎么办?一场长达300年的重构世界商业秩序的序幕拉开了……

英国东印度公司从17世纪中叶开始,在加勒比海地区(又叫西印度群岛)种植甘蔗。奴隶贩子从本国出发,将装载盐、布匹、朗姆酒等廉价商品,在非洲换成黑人奴隶,然后贩卖给北美的种植园主,换成糖、烟草和稻米等种植园产品,连同金银和工业原料拉回欧洲,再买点军火枪支和廉价工业产品再运回非洲,拉新一批的奴隶。这种跨界欧美非的“三角贸易”,头一次把三大洲罪恶地连在一起。

来自西印度群岛、北美等地的棉花、蔗糖运回到英国本土进行精加工,利物浦的造船业、制糖业借机发展起来;棉花被运到曼彻斯特,成就最大的棉纺织基地。不断扩大的需求,刺激着工厂主拼命提高生产效率,客观上刺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发展。英国就是这样通过贩卖黑奴、白糖、棉花,建立起近代世界贸易体系,成就“日不落帝国”的。

“哪里有砂糖,哪里就有奴隶”。“甜蜜的事业”虽然建立在非洲黑人的鲜血和痛苦上,但却让英国赚得盆满钵满。甘蔗这一类作物所需的肥量大,土壤的肥力时间一长就开始衰减,产量不断下降。奴隶都是被迫劳动,对劳动毫无兴趣,劳动效率低下。在欧洲,拿破仑大力支持甜菜的种植,用甜菜榨糖,以此来取代需要海外渠道的英国蔗糖;在亚洲,来自印度的蔗糖也开始向西方倾销。1776年,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英国人不得不放弃继续向美洲贩运奴隶的政策。1790—1803年的海地黑奴起义,极大地震动了整个世界,敲响了拉美殖民地奴隶反对殖民统治者的警钟。1804年,支持废奴的英国首相皮特再次组阁成功。1838年,英国正式废除了殖民地的奴隶制度,全部77万名奴隶获得了自由。

甘蔗种植园黑奴都自由了,缺少劳动力怎么办?西方殖民者又把罪恶的黑手伸向了中国和亚洲……1846年,厦门开设德记洋行,表面上是做米商的生意,实际是以卖猪仔赚钱。和他们签订契约的华工,就会像猪仔一样被贩卖掉。华工的胸前被打上烙印,以S﹑P﹑C三字分别贩卖到夏威夷、秘鲁和古巴的甘蔗园和制糖厂。一名黑奴的价格为1000元,而一名契约华工才400元。不愿意去,他们就去抢人,整个广州城晚上没人敢独自出门。除了大量农民以外,猪仔馆还会抢学生,还会骗那些想考状元的,到一个自由皿煮的新世界。

华工不再是人,而是一副赚钱的工具,每天要进行高负荷劳动,吃着猪狗不如的食物,饿死、累死、病死的不计其数。华工在契约期间的死亡率高达75%,平均劳动寿命只有5年。孙中山的两个叔叔,被卖到夏威夷就再没回来过。最骇人听闻还是古巴炼糖厂,为了让糖更白,会加进动物的骨头。当动物骨头不够时,就把人骨摆进去。清政府迫于各界压力,与殖民者展开多轮谈判,才最终在1914年废止契约劳工制。
但中国糖产业的好日子,却没有接踵而来。一战期间,英国政府出台粮食禁运政策,英资洋行无法对外输出糖品,日本人乘机全面出动,占据英国人培育多年的中国市场。朝鲜半岛及中国东北地区适合种甜菜,中国台湾和东南亚的土壤和气候很适合种植甘蔗,日本在扩大糖原料生产的同时,加紧与外国糖商在中国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
还处于手工作坊阶段的中国糖业,根本无法与国外的现代糖厂去对抗。先是经销国糖的糖商亏本破产,然是制糖的糖房倒闭,本土糖厂衰败又进一步打击了农民种植甘蔗的积极性。中国糖业从出口变成了进口,甚至影响到了中国外贸大宗贸易的收支平衡。
到1949年建国初期,中国能维持生产的糖厂仅剩下两三家。生产工艺也很落后,蔗渣主要用于燃料;甜菜废丝被附近农民拉走作饲料;糖蜜仅少量用于制酒,全国所产的26.1万吨糖中90%是土法生产的红糖,中国糖业几乎是在一张白纸上艰难发展起步。
在我国,甘蔗、甜菜是仅次于棉花、食用植物油料之后的大宗经济作物,且糖料种植区大多集中在,周边经济不太发达的省、区。发展糖业生产,对振兴这些地区的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糖产量要到1995年后才能满足自需,但随后又面临了新的问题。
中国加入WTO时,进口糖关税定低了、准入量定高了。因此产业保护期一过,就得按承诺的兑现,国内糖价更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冲击。11年起,国际糖价开始持续走低,加上种甘蔗的成本高企,种甘蔗农户的利润不断被压缩。当时有人说,全广西已经找不到一个种甘蔗不亏损的大户”,也就是普遍亏损,亏多亏少的区别。
蔗农种植积极性断崖式下降,糖厂也跟着倒霉。甘蔗收不上来,工厂的产能规模上不去、经济效益无法实现,再加之糖价低迷,12-17年,亏损的制糖企业增多,大批民营企业被国有企业收购(总不是个办法)。
喝茶都要加点糖的英国人和嗜碳酸饮料如命的美国人,在70年代迎来了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阿兹海默症的高度爆发。嗅觉灵敏的国外糖业资本迅速反应,立即开始了危机公关。找了各种砖家学者,将这些疾病的成因甩锅给了食物中的脂肪。举例,你想吃汉堡薯条,砖家就告诉你,要少吃汉堡薯条等垃圾食品。从头到尾压根不会提醒你,套餐标配的那杯碳酸饮料含糖量有多高,长期喝对人体是否健康?直到2016年,美国糖业在1965年贿赂哈佛研究员,弱化糖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联系并嫁祸给脂肪的事实,东窗事发才被揭露出来。

世界人均年消费食糖为20公斤,我国仅6公斤多一点,广大农村目前食糖消费水平更低。由于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与西方国家不同,属世界食糖消费水平最低的国家行列,没必要恐慌吃糖这事。班级和单位里的小胖子,也不是因为糖吃多了,肉吃多了,完全是缺乏运动。
目前国家保护糖业的措施,还停留在给甘蔗划最低收购价,用国家储糖和鼓励“期货+保险”的模式,减缓国际糖价冲击的初级阶段。甘蔗种植和蔗糖生产全产业链,都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经济大盘中的分量又比较轻,想要国家政策来扶植,还要在好多产业的后边排队。
中国的制糖技术曾经改变过世界,加速了欧美等国的历史进程。即使像夏威夷这样,充满中国华工苦难回忆的地方,清末也变成了孙中山的革命基地。最普通不过的白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辉煌与屈辱,只有通过科技研发、政策引导,才能真正让产业富民、实业强国,“甜蜜的事业”要走的路还很长。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