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吃肉史,真的一点都不浪费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民以食为天,吃可是人的头等大事。猿人吃的肉少,是以吃野果、树叶、花朵、树皮、昆虫为主的杂食性动物。适量食肉使人聪明是有科学依据的,肉类营养密度高,利于大脑发育(特别是儿童);肉类中的蛋白质利于人类长高。蛋哥今天就和大家聊聊中国人吃肉史。

先秦时期,只有社会上层和年长者才有机会吃肉。《国语·楚语下》记载:“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孟子也说,“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时劳动生产率低,什么阶级吃什么,规定得死死的,普通百姓一年到头想吃块肉,很难。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用来表示生活富足。古时六畜”指的是牛、马、羊、猪、鸡、狗。农耕文明,牛是重要的农耕工具,无故不杀牛。马是重要的战备军需物资,好生伺候;鸡要用来生蛋,肉也太少,狗要看家,狗肉“上不了宴席”。所以“肉界一哥”,实则是羊肉和猪肉的地位之争。

从魏晋到明朝长达千年的时间内,羊肉一直在中国人饭桌上占据主导地位。爱得深沉,溢于言表。在中文里,鱼羊为“鲜”、羊大为“美”。羊比猪更早被人类驯化,成为贵族以及士大夫阶级的特权肉食。古代犒赏三军,便是“羊羔美酒”,吃饱喝足勇士们出征去吧。插播个生物学冷知识:羊和牛同属牛科动物(西餐里看羊肉优劣,只能套用牛肉的肉质颜色、肌间脂肪分布、肌理大小等体系来评判)。

猪肉开始翻牌,是从宋朝开始的。宋朝三百多年,一直与辽、金、西夏、蒙古等少数民族并立对恃。由于南方环境不利于放牧,更适合养猪业,猪肉开始逆袭之路。猪是杂食性动物,废弃泔水、果蔬根皮样样都吃;猪长快,平均吃4千克饲料长1千克肉;此外,猪粪还是很好的农家肥。养猪“一本多利”,再加上有苏东坡这种明星带货,猪肉消费量开始稳步上升。

到了明朝,北方游牧民族被驱逐到了漠北,羊肉供给量减少,圈养猪逐渐走上前台。不但民间猪肉食用更普遍,皇宫御膳房也出现了“烧猪肉、猪灌肠、猪臂肉、猪肉包子”等猪肉类食品。山东济南府,“饮食以粱粟为主,养老始用鸡豚麦食”(老人才有资格吃鸡肉、猪肉和小麦)。满清紫禁城坤宁宫,专门开辟出一处屠猪庖猪,专供祭祀,祭祀之后将猪肉分食。明清以后的中国人口爆炸式增长,肉食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出肉快、成本低,适合集约化饲养,肉里富含油脂、蛋白质和热量的猪肉就顺理成章成为中国人的肉类首选。


在西方,中世纪之前的家畜结构也与中国类似。羊和猪是主要的肉食,羊肉流行于人口稀疏、草场资源丰富的区域,猪肉流行于人口稠密、农耕发达的区域:今天的意大利中北部、西班牙东北部、法国南部、德国南部等传统农业区,依然习惯食用猪肉腌制的火腿、咸肘子。

14和15世纪,西方世界遭遇了黑死病和大航海。前者消灭了全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后者又把大量欧洲人送往全球开拓殖民。人口密度的降低,使从事农耕的劳动力的不足。在15世纪前后,欧洲发生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退耕还牧,养活了更多的牲畜。大航海累积的巨量财富,更是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牛被从田地里拉到餐桌上。相比羊肉,牛肉没有奇怪的膻味,还有更高的蛋白质含量,随便一煎一烤,哪怕半生的状态也能有良好的滋味。欧美各国最终将羊肉边缘化,饮食上接受更易烹饪的牛肉。

欧美人习惯吃肉,也同当地肉类生产成本低、效率高,价格较低有很大关系。西方人从小吃牛肉长大、拿牛奶当水喝,有充足的蛋白质摄入,使得体格上普遍更为高大强壮。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普通老百姓餐桌上能经常见到肉食的时间其实并不长,许多中国人的身体健康目前只能依靠肉食来维持。中国人吃肉讲究“从头吃到尾”,猪头、猪蹄、鸡爪、内脏等被西方人嫌弃的动物器官,我们也从不浪费,物尽其用都加工成了美食。
2016年,中国城镇人口人均肉食消费量约34.9公斤,农村人口人均肉食消费量约28.6公斤。据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数据,美国每年的人均肉食消费量都在100公斤以上。西方一些媒体总爱拿中国的总消耗量大做文章,却对人均消耗量闭口不提。同样是人,为什么中国人就应该少吃肉呢?







截止2016年,在中国至少有1100万人从事畜牧业,相比单纯的种粮食,从事更高级的农业更有脱贫的希望。2018年,中国从巴西进口了共6610万吨的大豆(用来榨油或者做成豆饼饲料喂养牲畜,满足中国人“油和肉”的需求)。吃肉这项行为,不但关乎绝大部分普通人的生命健康,还关系到产业链和食品安全。
美国膳食结构中的动植物性食物占40%,蔬菜水果类占23%,谷薯类食物仅占16%。对比中美两国传统膳食结构,中国的动物性食物仅占17%,而蔬菜水果类占44%。可以说是相当清淡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