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成龙有部影片叫《双龙会》,说的是由于匪徒劫持,一对双胞兄弟刚出生就遭分离。弟弟被舞女捡到抚养长大,成为混迹社会底层的小混混;哥哥被有钱夫妇带去美国,培养成为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俩人阴差阳错又再度重逢,互换角色进入对方生活体验的喜剧故事。如果这种事在现实中发生,而且还是被人刻意安排当作实验,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能笑得出来?
1980年的某天,19岁的鲍比来到纽约的一所社区大学报到。刚进校园,鲍比就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认识他,同学和老师们竟然像老朋友样热情地招呼他,甚至还有女生主动地投怀送抱,可嘴里念念的是“艾迪”。说小伙人长得帅,像某某明星也非不可能,但是有个住校生一见鲍比就灵魂拷问“你是领养的吗?”
“是的。”鲍比如实回答。有个住校生比他还激动“你是不是出生于1961年7月12日,你有一个孪生兄弟!”(好家伙,开局就捡到一个失散十几年的兄弟)亲人重逢自然喜极而泣,故事传开后引起轰动。纽约报业的记者为抢头条,甚至不惜打直升机飞来。兄弟俩人的事迹通过媒体,传遍了整个纽约城。与此同时,一位叫大卫的年轻人,也看到了报道。他照了照镜子,很快意识到,报纸上的两个人是自己的孪生兄弟。(生日相同,都是被领养的,长得几乎一个模子刻出来)。问题来了,三兄弟谁是大哥呢?
马克吐温说过“真实比虚构更离奇。这是因为虚构要讲可能性,但真相不受这个限制。”不经意的相遇,以及重重叠叠的巧合,让无数美国人为这个故事而痴迷。人们疯狂了,真人秀不比电视剧更精彩?三胞胎坐姿神态相同,都喜欢中国菜,抽同样牌子的香烟,都曾在中学练过摔跤,喜欢的颜色也相同,甚至喜欢同一类型的女孩,一个人说出一句话的开头,剩下的两个人就心有灵犀补出结尾。三胞胎上过很多节目,在电影里还和麦当娜同框出演,借着热度,三兄弟还合伙开了一家餐厅“三胞胎牛排店”他们享受着名利带来的红利,餐厅开业第一年就赚了上百万美元。三个人后来都找到了自己的真爱,先后结婚生子,名利双收。
细翻三胞胎的人生,恰好来自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教养方式:
老大鲍比被富人家庭领养,养父是医生,养母是律师,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家庭条件相当不错。养父母工作都非常忙,没时间陪伴孩子,但他们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陪伴孩子的时间并不多,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资源,帮助他成长为健全的,有主见的人;
老二艾迪被中产家庭领养,养父是位教师,为人保守,对子女的管教也颇为严苛。艾迪总觉得跟社会格格不入,和养父母也鲜有交流,对爱充满渴望;
老三大卫被移民家庭领养,一家人经营着一家小商店,勉强能够维持温饱。而大卫的父亲却是三位养父中最温暖而幽默的,他有大量时间陪伴孩子成长,与孩子平等沟通。无论大卫做什么,养父都感到非常骄傲。养父给予大卫爱与陪伴、乐观与自信。
更神奇的是,在分别领养他们的家庭里,都有个比他们年长两岁、同样也是领养的姐姐;三胞胎依稀记得,小时候家里经常会有人来,记录自己的生活,做一些测试题,用摄像机记录他们的行为。
当兄弟们兴奋地拥抱在一起,在地上打滚,观众们也不禁为这失而复得的亲情而感动,可当我们层层揭开那暖心而动人的温情面纱,一个可怕的惊天阴谋才缓缓浮出了水面,而事情的真相,也让所有人感到脊背发凉......《纽约客》的记者劳伦斯·莱特,有人故意将领养机构的双胞胎或三胞胎分散给不同背景的家庭,只为研究一个难题:“一个人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究竟是先天因素的作用大,还是后天环境的影响深?”而这些多胞胎婴儿,和三胞胎都来自路易斯怀斯领养机构。
原来他们都是实验室的小白鼠,被人注视着一举一动这么多年。随着事件进一步发酵,证据都指向美国著名精神病医生彼得·纽鲍尔,发起的儿童精神分析科学实验。在无孔不入的记者努力下,当年这项实验的负责人纽鲍尔,先是高龄的彼得拒绝了采访,并在不久后离世;之后好不容易联系上了他的助理,可对方除了进一步给出开展实验的一些细节,对实验成果也表示一无所知。他只承认从道德层面来讲,这个实验确实是错误的,但他“别无选择”。领养机构早因不明原因关闭,彼得·纽鲍尔去世后,没人知道这项研究的真正目的,相关实验档案被封存于耶鲁大学档案馆,直到2066年才能解封。
选择谁投胎到什么样的家庭?研究者无疑在实验过程中,扮演了上帝之手的角色。好一个“别无选择”,三胞胎已失去了亲生父母的关爱,还要人为地失去手足之情,这点既不道德也无人性的研究,注定给被研究者的成长过程中,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
回到现实。和人气一起逐渐累积的,还有三人间的矛盾。由于没有从小一起生活的经历,再加上三个领养家庭迥异的教育背景,餐馆经营理念相左,兄弟之间的争执演变成了剧烈的冲突。在一场大吵之后,老大鲍比放弃了牛排店的合作,选择离开。对于老二艾迪而言,他认为是自己和老三挤走了老大,把事情归咎到自己身上,为后来患上躁郁症埋下了种子,最后情绪崩溃,在一个寒冷的冬日,自杀身亡……艾迪的离世让亲人们心碎,鲍比和大卫陷入了深深的痛苦,甚至觉得“该死的那个是我”;而艾迪的养父,那位风烛残年的教师,也因自己过往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而自责不已。
孩子之后发展的差距,固然跟基因、金钱、教育资源有关,但一个孩子是否能感受到生活幸福,却跟父母的关爱有关。普通人抱怨会父母,却也深知父母无法改变,只剩下自己后天努力、学会释怀这条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