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卓别林在荧幕中塑造的最经典、最成功的形象,非流浪汉夏尔诺莫属。肥裤子、破礼帽、小胡子、大头鞋,再加上一根不离手的拐杖,卓别林用他的表情和动作,将美国默片带到最高峰。镜头中的流浪汉是绅士、诗人、梦想家……渴望着浪漫和冒险的独行侠,其喜剧作品充满着对小人物命运的同情关注,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还有对时代弊端的辛辣嘲讽。
1889年4月16日,查理·卓别林(Charles Chaplin)生于英国的伦敦。当时正值戏院表演的全盛时期,在英国就有200多家戏院,卓别林的父母皆是歌舞剧演员。可出生的第二年,父母就离婚了。母亲哈娜不得不带着,卓别林和他大四岁的,同母异父的哥哥雪尼一起生活。
母亲的喉咙易感染,稍受风寒就会患喉炎。一次演出,母亲的嗓子又哑了,被听众轰下舞台。管事的看过卓别林表演,就将5岁的他推出去撑场子。卓别林果然是块当演员的料,迷迷糊糊唱了首歌,竟获得满堂彩。第一次登台小有成功,但母亲还是因为嗓子丢了工作。卓别林一家人住的房子越变越小,家当也一件件搬进了典当铺。哈娜试着让孩子们坚强地生活,她有时站在窗边,通过表演路人的举止动作,猜测其性格;有时以哑剧的方式,模拟街头发生的事情。卓别林说,就是在那间阴暗的房间里,他看到了关于爱情、怜悯与人性的永恒主题。
大约在卓别林7岁时,母亲精神崩溃了,被送往疯人院,病情此后反反复复。卓别林9岁时告别了学校,10岁时父亲因酗酒撒手人寰。为了谋生,小卓别林干过各种杂活,当过报童、印刷工人、玩具小贩、吹玻璃工人、诊所佣人……但最想做的,还是想当一名演员。一到休息日,卓别林总会穿上擦亮的皮鞋和洗干净的衣服,到演员介绍所里去碰碰运气。
恰好《福尔摩斯》剧组需要一个小佣人的角色,老板选中了毛遂自荐的他,这成了卓别林人生的一个转折点。1914年,卓别林被美国导演麦克·塞纳特相中,签了一年演员合约,开始到好莱坞闯荡。卓别林第一次进片场拍电影。那时还是无声电影时代,演员、导演临时发挥,故事也是根据现场演出情况临时编排。
老板跟卓别林说:“你扮个丑角吧,什么样儿的都行。”在去化装室的路上,卓别林突发奇想:要穿一条鼓鼓囊囊的裤子和一双大鞋子,拿一根手杖,戴一顶圆顶礼帽。“我要每一件东西看上去都显得不合适。”卓别林希望自己,看上去显老一些,就贴上了一撮小胡子。然后迈着夸张的鸭子步,滑稽地走入电影《威尼斯小孩赛车记》的镜头。流浪汉夏尔诺的形象,就这样与卓别林一起火了,电影订单从各地飞过来。
卓别林一生拍了88部电影,其中67部是在30岁之前拍的,那种十几分钟的电影短片。卓别林不甘只做演员,一有机会就去偷师电影制片技术,频繁进出冲印间和剪接室,不断尝试将更细腻的舞台技巧和表演手法。1916年,他与艾森奈电影公司合同期满后,卓别林与缪区尔电影公司订约,年薪涨到百万,创下当时全球电影业的最高纪录。1919年,为了摆脱大电影公司的束缚,卓别林与电影明星玛丽·碧克馥、道格拉斯·范朋克,以及大导演格里菲斯一起创立了联美电影公司,以争取更大的利润和创作自由。1921年,《寻子遇仙记》上映时,已经安排好哥哥雪尼工作的卓别林,把母亲也接到了美国,并请了佣人照顾。母亲1928年,卓别林在拍《马戏团》时去世。
卓别林对电影制作要求严苛。1925年的《淘金记》,灵感来自卓别林读过的一篇关于金矿勘探者悲惨遭遇的报道。在被大雪封锁的内华达山脉,劳工们不得不靠吃同伴的尸体苟延残喘。卓别林奇思妙笔将这个令人不快的故事,创作成一部生动感人的喜剧。电影外景拍摄地选址内华达特鲁基,其余镜头都是在摄影棚内完成。仅拍摄大山和暴风雪的这个镜头,就用掉“239577英尺木料、22750英尺胶泥、285吨盐、100桶面粉和4大车碎纸”,演员们顶着烈日,穿着皮大衣在加利福尼亚片厂拍摄。电影里也趣味盎然,饥饿的主人公把蜡烛当成美味蛋糕,把旧皮鞋炖成一锅“牛肉大餐”,把鞋钉想象成美味牛仔骨,用嘴津津有味的吮吸……卓别林用镜头告诉世人:“所谓的幽默,不仅仅是来自只有玩笑性质的痛苦,而是我们在貌似正常的现象中看出了不正常的现象,在貌似重要的事物中看出了不重要的事物。”
20世纪初,美国国内经济萧条,物价暴涨,工人工资一再下降,失业率飞速攀升,工人罢工潮四起。卓别林塑造的流浪汉形象,生动演绎了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讽刺了资本家和统治者,这也引起了美国右翼保守人士的警觉,甚至是联邦调查局的注意。
1927年10月,华纳公司拍出了第一部有声电影,可当时的音效太差劲,卓别林觉得这种东西不会改变电影制作的走向。哥哥雪尼对卓别林说:“你必须承认这个现实,恐怕以后的电影界就是它们的天下了。”卓别林想为哑剧艺术正名,于是他又逆势拍了两部无声电影《城市之光》(1931)和《摩登时代》(1936)。
1931年,卓别林历时三年拍摄的《城市之光》完成。影片用荒谬戏谑的手法,讲述了大萧条时期,流浪汉和盲人卖花女的感人故事。揭示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下,穷人的生活惨状;同时又在悲伤中给人留下,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他让卖花女最后双目复明,给悲惨的黑暗世界带来了一丝光明的希望。电影首映那天,剧院被影迷围了起来,附近商店的玻璃窗被热情高涨的人群挤破。卓别林的好友爱因斯坦也来了,在电影的最后一刻,卓别林发现爱因斯坦在偷偷擦拭眼泪。
《摩登时代》是卓别林电影生涯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最后的一部无声电影。讲述的是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人们为了生计苦苦挣扎,主人公查理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工,每天像机器一样在流水线上拼命工作。然而资本家依然觉得,工人们的劳动量不够饱和,甚至在厕所里安装监控来查岗,没有人能有丝毫的喘息时间。爱因斯坦看完又流了眼泪,他给卓别林写信:你的电影《摩登时代》,世上人人都能看懂。你会是个伟人的。卓别林回信给爱因斯:你的相对论没有多少人能懂;但你已经是一个伟人了。
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美国股市崩盘。在大萧条最惨淡的时候,美国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劳动力失业,没有失业的人工资减半。累计破产企业有8万多个,倒闭的银行有11000余家,失业人口逾1400万,超过200万人成为流浪汉,甚至很多富人积累了几代的财富一夜归零。经济大萧条,却让好莱坞电影娱乐业迎来黄金时代。1929年,奥斯卡金像奖举行首届颁奖礼,幽默喜剧成了人们躲避现实的避风港。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在电影界大放异彩,获得了首届奥斯卡荣誉奖。
卓别林的电影,并没有只想着赚钱哗众取宠,而是通过电影镜头替劳苦大众说话,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强烈批判与谴责。讲述小人物抗争命运故事的同时,也表达了他们无力改变,却不甘放弃的态度。《摩登时代》拍完后,卓别林意识到不能再忽视有声电影了。在和记者和漫画家们沟通中,卓别林觉察出,自己与希特勒的形象有着奇特的巧合。卓别林突然想到,如果是他扮演希特勒,就可以夸张地,当着观众的面胡说八道。当时二战的战火没有烧到美国,90%的美国人不愿意参战,拍摄希特勒题材电影有着很大的商业风险。哥哥雪尼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说没有人要看希特勒的电影,你只是个搞喜剧的,政治与你无关。卓别林却说:你说了十年让我拍有声电影,现在我拍了。别忘了,你自己也是个犹太人。
卓别林自己出资拍摄,一人分饰两角。他搜罗了有关希特勒所有的新闻纪录片,揣摩他的姿态,模仿他平时的动作。他对希特勒的评价是,“这个家伙算得上第一流的演员。”《大独裁者》刚刚拍到一半,卓别林就收到了联美影片公司发来的警告。英国办事处怀疑,电影是否能在英国过审上映。美国总统罗斯福也说,这部电影可能损害美国国家的对外关系。但当比利时被德军铁蹄突破,马奇诺防线溃败,敦刻尔克惨败撤退,法国沦陷,英国人陷入苦战,这时候纽约办事处又发疯一样拍电报给卓别林:“赶快拍完你的影片,所有的人都在等着看。”
电影中卓别林淋漓尽致展现了独裁者对权力的迷恋,尤其是玩弄地球仪的经典桥段,将这个企图煽动掌控民众的魔鬼,刻画得入木三分。快谢幕时,卓别林才在大银幕上发声,一张口便是长达7分钟的演讲。《大独裁者》筹拍历时2年多,上映之时,二战已经爆发,在德国当然是被禁演。据说希特勒特意命人,从葡萄牙买来一部胶片。戈培尔看完后大发雷霆,不准放映。但希特勒本人坚持要看,一个人躲进小房间,看了还不止一遍,但看后一言不发。卓别林听闻后说:“要是能让我知道他对这部片子的看法,我给什么都行。”
卓别林一生多情,结过4次婚。童年的苦难给卓别林的心灵造成了创伤,使他很难与人建立信任,害怕失去或被抛弃,性格敏感易受伤,尤其表现在对待女人的态度上,控制欲很强,要求女性绝对的爱。前三次婚姻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他确实没那么爱她们,她们也没那么爱他。1942年,17岁的乌娜·奥尼尔怀着演员梦,来到了好莱坞。父亲是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祖父是19世纪末著名戏剧演员詹姆斯·奥尼尔。在经纪人的引荐下,乌娜试镜卓别林电影中的一个角色。结果,那部电影后来没拍成,乌娜没得到那个角色,却和卓别林一见钟情。
1943年,54岁的卓别林迎娶了刚满18岁的乌娜。新娘的父亲与其断绝父女关系。乌娜嫁给卓别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时的他身处低谷,前情人提出亲子诉讼,媒体对他暴力攻击,电影不能上映,在他最需要支持的时候,乌娜坚定地站在卓别林身边,做他的保护神。这段婚姻出奇的美满,持续了34年,他们共生育了八个孩子。乌娜的忠诚使得卓别林从婚姻中得到了安全感,最终浪子回头,成为忠实于妻子的好丈夫。
二战后冷战铁幕缓缓降下,美国社会急剧右转。反共、排外的“麦卡锡主义”运动愈演愈烈,涉及到美国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各个层面,电影界也被搞得鸡犬不宁。卓别林婚后拍摄的,批评资本主义的电影《凡尔纳先生》上映后,放映卓别林电影的影院被封锁,好莱坞再没有人,敢与卓别林和他的家人有任何联系。1947年12月,卓别林在巴黎报纸上发表了题为“我向好莱坞宣战”的文章,向全世界控诉他所遭遇的迫害。
1952年9月17日,卓别林全家登上去伦敦的海轮,参加《舞台生涯》的全球首映礼。第二天早上,美国司法部长即以他亲共为理由,宣布拒绝卓别林再次入境。1955年,妻子乌娜回国,卖掉卓别林联美的股份,清算处理了他在美所有的财产。卓别林从此告别了这个,定居近40年的国家。
44年后,1972年的奥斯卡以卓别林对“本世纪的电影艺术所做出的不可估量的贡献”再次授予他特别荣誉奖,83岁的卓别林,拿着仅为期两个月的一次性入境签证重返美国。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全场起立长时间鼓掌向他致敬,白发苍苍的卓别林忍不住热泪盈眶。
1977年冬天的平安夜,卓别林的妻子乌娜家庭聚会。第二天圣诞节一早,卓别林被发现,在睡梦中离开了人世。卓别林曾写下这样一段话:“我们思考得太多,感受得太少;比起机器,我们更需要人性,比起精明,我们更需要善意和亲切,没有这些品质,人们只会过上暴力迷惘的生活。”
巴基斯坦往事,找呀找朋友
土耳其往事,国中土耳其
以色列往事,战争与和平
埃及往事,尼罗河儿女
切尔诺贝利的尘土与福岛的核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