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提到米其林,也许大家会条件反射,首先想到那个白胖子轮胎人。米其林集团,最初也不过是家生产儿童橡胶球的家族小厂,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却成长为世界级的轮胎帝国。米其林还搞了个副业,为人们提供旅行和美食的指南,同样深受欢迎。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呢?
安德烈·米其林 (Ándre) 跟爱德华·米其林 (Édouard) 是对兄弟,俩人在法国中部城市克莱蒙费朗经营着一家农机厂,生产着一些简单的橡皮制品。
在19世纪的欧洲,汽车还只是贵族豪门的代步工具,马车和自行车是大众最主要的出行工具。1887年,哥哥安德烈发明了一种,由织布和橡胶块制成的新型刹车块,用来代替马车或自行车上的噪音超大的铸铁刹车块,产品取名“The Silent(安静)”。
1891年,爱德华与工程师,联合发明了世界第一条可拆卸的充气轮胎。为了证明自己,米其林兄弟还自费买车,参加了赛车比赛。
1894年,法国里昂举办了“万国博览会”。展台入口处有许多不同直径的轮胎堆成的小山,这启发了爱德华:“如果有了手臂及腿脚,它不就是一个人了吗?”1898年,画家欧家洛根据爱德华的想法,创造出第一个轮胎人的漫画形象,他被描绘成一个富有魅力的美食家,戴着夹鼻式眼镜,抽着一支大雪茄,手里的一个巨大的高脚杯装满了碎玻璃,钉子等东西,寓意米其林可以消化这些尖锐障碍物的破坏,“必比登”就这样诞生了。
早期的必比登形象,都是由公司外包的艺术家绘制的,具有艺术家浓烈的个人色彩和地方特色。从30年代开始,必比登的形象渐渐固定,基本由集团内部制定。形象也大多是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工具人”,对过路的出现轮胎问题的汽车,他都会将自己身上的轮胎送给车主。
米其林集团除了在海外设厂,产品推陈出新外,还积极推动汽车业的发展。安德烈打算免费提供一种小册子,里面囊括驾车出游时所需要的加油、修车、住宿以及饮食等信息,可被人放在车内,又轻巧便于携带。说干就干,第一本红色封皮的《米其林指南》,于1900年8月首发,刊印将近3500本。那时候全法国的汽车加起来不过3000辆的样子,所以米其林这次跨界营销,看起来更像是次赌博。然儿,安德烈却颇有信心地在指南的前言中写道:“这本指南诞生于世纪之交,并将与世纪共存。”
果然,小册子大受欢迎。当然,这种追捧也有免费提供的因素有关。1920年的一次旅行途中,安德烈愤怒地发现,自己曾寄给经销商的指南,居然被用来垫桌脚。从此,《米其林指南》便不再免费供应,取而代之的是不接受广告,增加了餐厅介绍等内容,更加精致完善的旅游指南。
1926年,米其林的星级评审制度诞生,最初餐厅评级都只有一颗星。30年代后,三个等级的评星制度才陆续出台:
一颗星 ★:是“值得”去造访的餐厅,同类饮食风格中特别优秀的餐厅;
两颗星 ★★:餐厅的厨艺非常高超,是绕远路也值得去的餐厅;
三颗星 ★★★:是“值得特别安排一趟旅行”去造访的餐厅。
《米其林指南》现有70名专职的美食侦探,他们的身份都对外保密,惟一公开的是他们传统与苛刻的共性。每个美食侦探,平均每年对餐馆作240个品餐,130个住宿检查,大约完成800个左右的参观检查。米其林推荐的餐厅,是在法语体系下的标准化餐饮,不一定就适合咱中国人的胃,但确实具有商业价值,美食爱好者也愿意为此买单。
做品牌、打广告、搞营销、玩推广的,不光凭头脑发热,公布几个排行榜,雇几家媒体来采访,而是要从用户和实用的角度出发,将产品推广出去。卖轮胎的可以跨界指导餐饮,还弄得有模有样。米其林用一百年的传承,告诉大家什么叫坚守,什么叫创新。伟大的事业,往往诞生于一个简单的想法,做比说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