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入侵东方,亚洲各国相继沉沦,唯有中日两国奋起自强。中国发起洋务运动,日本搞起明治维新。清朝懵懵懂懂之际,日本已意识到,中日两个后进国家之间必有一战。为了能够在未来赢得与中国战争的胜利,日本强调“强兵为富国之本,而不是富国为强兵之本”,整个日本都省吃俭用地建设军队,尤其是海军。
明治维新建立了新式政府,但一些重要职位依旧被幕府残余把持,尤其是长州、萨摩、土佐、肥前四大家族。1890年,日本召开第一届帝国议会,议会总共300个席位,民党人士就占据171席。民党有什么诉求?他们主张休养生息,政府减税、让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代表的是中小地主阶层利益。府院开始争权,结果就是,国民创造的财富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未来的战争军费。后来民党人也想通了,光靠节流不行,还要开源搞创收,所以也同意通过扩张日本的地盘,来创造生存空间和社会需求。
军事上
满清政府不是没努力过,无海防就无国防,就是从中央到地方达成的一致共识。为了筹建北洋水师,满清朝廷每年拨款400万两,另外各省协饷若干,历时14年(同治六年(1867)创议,十三年(1874)筹划,1888年正式成军),总共花费近1亿两白银才建立的一支近代新式海军。除了北洋水师,清政府还有南洋水师、福建水师两支舰队,不过都没有统一的指挥调度。北洋海军,归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指挥;南洋海军,归南洋大臣、两江总督指挥;福建海军,归闽浙总督指挥,所以北洋水师是支旧式的海军,只不过木头帆船变成了铁甲军舰,速度更快一点,大炮多了几门罢了。
你说现代化改革一点作用没用,倒也不是。满清军队现代化改革后,在19世纪80年代还打过几场胜仗。
先是在新疆伊犁发生了阿古柏叛乱,沙俄趁火打劫,于1871年(同治十年)侵占伊犁,并向准噶尔盆地渗透。清政府毫不犹豫,1875年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果断武力平定新疆叛乱。李鸿章第一个跳出来提反对,大意是新疆不过贫瘠之地,丢了也不影响大局。国家应该把资源集中起来先完成对海军的建设,海防比新疆更重要。话不一定占理,但说了一个问题,加重了清政府财政压力(这个后面会单独分析)。
第二次就是中法战争的同时,朝鲜李氏王朝的统治出现了动摇,当时朝鲜主政的闵妃政权,被大院君推翻了,向宗主国大清求救。清军也出兵恢复了闵妃政权。通过这一事件,日本更加坚信,要扩张在朝鲜的自身利益,就必须要用武力击败中国,朝鲜问题也成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导火索。
政治上
甲午战争之前,满清还有件大事要办,什么呢?就是权力和平交接。
光绪皇帝还是个婴儿,就被抱进紫禁城当上了皇帝,权力实际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共享。慈安皇太后死后,慈禧大权独揽。可权力不是一块和氏璧说给就给,帝党与慈禧达成共识,修建颐和园作为慈禧退休养老的居所,实现满清帝后两代人的权力交接。这才有了光绪十三年(1887年),光绪帝亲政;光绪十四年(1888年)二月,下诏修颐和园;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大婚。
颐和园占地290公顷(4350亩),后世统计大致花费了3000万—4000万两白银。当时满清中央财政一年收入大致是8000万两白银,在没有战事以及大的自然灾害情况下,略有盈余。颐和园1888年开始修建,要赶在1894年(慈禧60大寿)前完工,中央财政就必然大幅度挤压其他的开支。
1888年海军衙门总理大臣奕缳(光绪的生父),以海防捐名义(为北洋水师买船买设备)找各地督抚募捐,一共筹集了白银260万两,最后这笔钱没给北洋水师,而是私下丢给内务府去修颐和园了。1891年翁同龢(皇帝的老师)上书请停北洋水师对外购置洋枪洋炮与船只(要砍掉每年260万两军费,视北洋水师为掌上明珠的李鸿章,罕见地保持了沉默)
从1879年吞并琉球,到1895年朝鲜“自主独立”、中国急剧沉沦,日本用了16年的时间,由蚕食而鲸吞,从挖墙脚到打击宗藩关系的主体,最终摧毁了传统的东亚国际秩序。到了甲午海战前夕,北洋水师亚洲第一海军的名号已经名存实亡。战舰的功率,航速,舰龄,火炮等方面北洋水师均劣于日本,只有定远,镇远两铁甲舰及重炮可对日军造成较大威胁。
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37艘,总吨位59000吨;
北洋水师拥有军舰22艘,鱼雷艇12艘,总吨位41200吨。
1894年7月31日,日本外务卿陆奥宗光向各国驻日公使发出通告,内称“帝国与清国现进入战争状态”,日本对中国宣战。次日,光绪皇帝下谕旨对日应战。
经济上
自1890年后,日本将国家财政收入的60%都用作军需,1893年起,明治天皇也从自己的宫廷费用中,拨出一部分钱补充军需,甚至连日本的中学生们也节衣缩食,将省下的零花钱都捐入政府,以增强日本的军事实力,在社会各方面的帮助和日本自身的努力下,日本军事能力急剧增强。
甲午战争宣战后,明治政府为战争经费问题专门召开会议。会上明治政府大藏大臣、主计局长、国债局长等共同提出了一份建议书,预估每多延长半年就要增加5000万日元的军费开支。当时日本全国财政约为8300万日元一年,这笔钱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大藏省提出调用财政余款、增加税收、向西方国家借款、发行公债等方案。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内务大臣井上馨等都表示反对,他们提出发动国民捐款。明治政府手中还有2600万日元财政盈余,尚有1400万日元资金缺口。西方银行闻风而动,一家英国财团立即表示,可以给明治政府贷款,额度不少于2亿日元,年利息只要4%。
大藏大臣松方正义等人反对向外国借款,认为清政府之所以沦落到现在这个地步,原因之一就是外债借得太多。他们主张增税、捐款、借款都不妥,最好的办法是发行公债。
最后,松方正义等人的方案被采纳。8月15日,明治天皇发布敕令,授权伊藤博文内阁,按年利息6%向国内先发行军事公债5000万日元。日本国会后来又将军事公债的额度逐步增加到2.5亿日元。与此同时,捐款与战争动员也在日本全国各地进行。
清政府这边财政状况一塌糊涂,之前说过每年8000万两收入,日子过得急急巴巴,不够花就问西方银行借。甲午宣战之后,驻朝鲜的清军每天都要大笔经费支持。1894年9月,清政府向上海一家洋商借来500万两应急,年利率7%。到了11月,清政府总算向汇丰银行又借来1000万两,年利率仍为7%。清政府之后累计借来4154万两,不仅利率高、不能全额拿到钱,而且还附带着其它苛刻条件,如每笔钱必须用关税等作抵押,否则免谈。
西方银行的态度,和他们的政府如出一辙。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
甲午战争,大小战役有十几次,而海战一共只有三次:除黄海海战(大东沟海战)外,另外的两次战役,丰岛海战只是揭开了战争的序幕;由于日军实现了海陆的全面包围,可以对困守港内的北洋水师不断炮击,所以无论是最后投降,还是剩余舰船被全部击沉,北洋水师难逃覆灭的命运。
清政府一看,大事不妙,中日海战远超出预期,再拖下去,他们的统治地位就将不保,最终战败投降。日本则消耗了8000万两,获得了一场惨胜。等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时候,日本人长长出了一口气,天文数字般的中国赔款折合为3.6亿日元,相当1893年预算总额8350万日元的4.2倍。日本从《马关条约》得到的不仅是钱财,势力还扩张到了中国,而且日本人还在中国取得了种种特权,占领了中国台湾,获得了在辽东的势力范围,严重侵害了中国的主权。
甲午中国之败,在于那根本不是一场正常的军事较量,是满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完败。日本是中国的闹钟,时刻让中国警醒。
切尔诺贝利的尘土与福岛的核废水
经济滞胀,美国也曾经历过,中国还因此小赚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