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学习郎”关注我
再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
陪伴第6天
第6篇原创文章
据《工人日报》报道,随着多地出台政策规范用工年龄,55岁以上的大龄农民工正在被逐渐清退出建筑工地。
一则“超龄农民工逐步告别工地”的新闻,把这个看不见的群体再次推到人们眼前。
据了解,目前上海、天津、深圳、南昌等多地纷纷出台政策,对建筑施工企业用工年龄进行严格管理,基本明确规定“禁止18周岁以下、60周岁以上男性及50周岁以上女性三类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
「日晒雨淋、高处作业、繁重劳动、施工现场居住条件差……」这样的工作对于体力、精力都在走下坡路的中老年人来说,的确并不适合。
可听到这群人逐渐离开的消息,我却没法替他们开心。
高龄农民工,通常指的是50岁以上的农民工。来自国家统计局的信息表明,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数为26894万,其中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15.2%,绝对数量为4100万。
他们有的是从年轻时就来城里打工,还有人是到了中年才决定从老家走出来,一头扎进陌生的城市里。
相比于“违规”,这更像是高龄农民工跟社会做出的无奈交易。那时城市需要他们,他们也需要这份工作。
大城市里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农民工,他们是建筑业发展的主力军。那么,超龄的农民工现状如何?让我们来倾听他们的心声。
01
“没有工地愿意要我了”
王建东在工地干了28年,他把大半生都奉献给了工地。
但在2021年迎来了职业生涯转折点。
即使正值招工热的4月,刚刚年满60岁的他在询问了多个熟悉的工友以及包工头后,得到的反馈都是工地现在不允许招收超龄农民工。
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背着编织袋、拖着行李箱返回湖南老家。
返程路上,肩上的编织袋一下子将他的记忆拉回到三十几岁的日子。
“90年代初,一根扁担挑着两个编织袋就是我所有的行李。那时,绿皮车硬座都是不敢想的,座椅底下的空间才是最好的的位置,那意味着有地方可睡,虽然经常会被踩或踢到。更多时候,只能站在过道上一天一夜被挤的不得动弹,更别说去上厕所。那时能干活也能吃,一顿四五大碗米饭完全没问题”,王建东表示。
二十八年工地生活在王建东身体上留下了许多烙印——手指被厚厚的老茧所覆盖,整体比平常人的手指粗壮一半,皮肤呈黝黑色,左右肩膀均被压的扁平,腰大幅度向前佝偻,小腿上附着着好几条突出来的血管。
依靠建筑工这份活,王建东成为村中最早盖起二层小洋楼的那批人。
“两个儿子的上学费用、十余万彩礼也都是我挣出来的。从工地退下来后,一家人的大小开支就没办法全仰仗我了。以前,对于农村人而言工地活是个很吃香的职业,现在干工地活的年轻人大多会被相亲对象瞧不起。一天工作下来全身都占满泥灰,吃的是10元10几个菜的自助餐、住的是10人一间集装箱,哪个年轻女孩会喜欢这样的工作呢?”
在城市中落户,是61岁的王建东未曾做到过的事。但谈起曾经在城市中的工作经历,他语气却一时高昂起来:“广州一个核心区的楼盘我参与修建过,当时售价才四五千/平米,现在听过单价都上十万了。那些有名的房地产公司的项目,我也基本都干过。最喜欢的一次工作经历是体育馆的维护。”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像王建东这样的农民工功不可没。
对于王建东而言,比融入城市更重要的事情是,如何更安心的在家乡生活、养老。
2021年,王建东的妻子做了一次腰椎手术,总费用1.8万元,得益于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能报销1.2万元,自费部分约为6000元。王建东觉得生病能报销这么多,已经很好了,但是还是尽量不要生病,否则在医院总归要花钱,住院期间,在医院每天光买盒饭都要40多块。
王建东和妻子都没有交过农村居民养老金,王建东说,当地农村居民养老政策是60岁之前,每年交100元,至少要交15年,60岁之后才可以领取农村居民养老金,每个月约200元,村里老人大约只有一半交了这个养老金。“200块现在在农村啥也干不了”,王建东说。
对于养老,王建东还没来得及考虑,他眼看着村里的老人要不就在村里慢慢走着逛逛,要不就在家里看一天电视。他觉得到老了,有碗饭吃就行,“别讨子女嫌弃”,王建东说。
这也是许多村里留守老人的想法,他们唯一的老年愿望就是健康的活着,别给子女添麻烦。
02
“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
对于34岁的钢筋工张言明而言,工地活是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
2021年3月,他迎来了小儿子出生,同时也迎来了一份新的责任。现在为了兼顾工地与照顾小儿子,他只能选择将10岁的大儿子留在广西老家上学,生活日常由母亲负责,小儿子、妻子与自己共同租住在工地旁。小儿子出生前,妻子负责在工地搅拌水泥。
过去五年,从广西三江、浙江台州再到湖南怀化,他与妻子辗转三地。
“人跟项目走。一般一个项目三年建设完成,此后便需要通过熟人寻找新的工地项目。如果中间没衔接上,就意味着一家人的生计没着落。工地活一个月能有8000元左右的收入,对于我这种只有小学文凭的人来说,想不到还有哪种工作能赚这么多钱。”
在十六年的工地生活中,张言明也直观感受到工地管理越来越规范——从前几年开始,进入工地都需要人脸识别,在工地也必须时刻佩戴安全帽,不可以穿拖鞋,工地上也绝对找不到60岁以上的农民工。
03
“写在最后”
最近多篇关于“建筑业清退令”的文章几度登上微博热搜,一石激起千层浪,超龄农民工的就业与保障问题再次被置于舆论中心。
目前通过搜索发现,截至目前,仅上海、天津、深圳、泰州、南昌、湖北六地发布政策明确提出对建筑施工行业超龄农民工进行用工规范,包括超龄员工不能从事建筑施工作业,但工地上的其他辅助性岗位如保洁、保安、仓管不受影响。
作为南京某大型建设项目副经理,张祥每年都会见证多位老农民工被迫离开工地。“建筑业现在对安全问题十分重视,项目经常会面临上级检查、政府检查以及项目自查。一旦工地被查到有超龄工人,可能会面临罚款等诸多麻烦。工人年龄等信息都需要一年一次登记审核。”
现在虽然大家的生活水平和条件都提升了,但随之而来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
他们大多生活在以前物质还不太充裕,生活条件也还没有足够好的年代里。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即便一家只有一个劳动力在外打拼,但大家对于什么年龄干什么事都很明确的,什么年纪成家立业,什么年纪退休养老,什么年纪在家帮帮年轻人带带孩子……这些东西就像是约定好的一样。
如今这时代变得太快了,城市里的房价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来,父母也想陪着打拼,想着能多挣一分是一分的理,义无反顾的投身到工地里。
在工地见到很多老年农民工,大多是被逼无奈。老而不休的他们只是为了帮自家孩子减轻一点生活压力,在工地干点闲杂的活挣点辛苦钱血汗钱,但更多的人是出于生活的无奈在咬牙坚持着。
但此令一出,对于那些已超龄或快到超龄年限的农民工而言,是难以承受的。《新闻1+1》曾在2015年报道过这群老年农民工。因为常年的风吹日晒,他们看起来往往比实际年龄更大。有人会特地花钱去理发店把头发染黑,让自己的外表年轻一些。或者专挑伙食比较好的工地,因为“吃肉多,就更有力气”。
毕竟他们一旦没有了工作机会,就意味着自己没有了收入,未来的日子他们又该如何渡日?他们该如何养老,如何渡过自己的晚年?
资料来源:
消失”的超龄农民工:没了工地活,如何保障他们的就业与生计?多地下发“清退令”:超龄农民工未来日子咋过?自己想过吗?
超龄农民工去了哪里?
“超龄农民工”的无奈与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