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到武汉出差时,抽空回了趟母校,参观了一下校史馆,总体感觉非常好,许多收藏的照片、物品,足以勾起你满满的回忆。美中不足的是,无论是展品,还是照片,更多的是从官方的角度去展现。从学生的角度看,没有多少能让你由衷感慨:这些,我都曾经历过!
并且,政法、财大合并后,校史容纳了原来两个学校的发展历程,小小的校史馆必须作出平衡。作为当年从老中南政法学院毕业的学生,看到财大的历史,总有点外校的感觉,难以融入。也正考虑到这点吧,小编试图从中南政法的角度、从学生的视角,为你展现一些或许是从没见过的老照片:
1.罕见的军法班。看到这张合影,可能很难想像这些一身戎装的军人会是我们的校友。可你确实没看错,他们是1956年中南政法学院军法班的学员。在那个法律不健全的年代,军队的条例、规定相对健全,毕竟,作为国家武装力量,必须有严明的军纪。当时,刚实行军衔制不久,一身崭新的55式军装,英武帅气。
2.法律系专修科。这是1955年9月,法律系专修科毕业的校友。“专修科”是延续民国法律教育的提法,它属于大学或院系的组成部分,修业期限通常为2年。当年的中南政法学院并不大,背后那栋小楼,几乎已是法律系的全部。
3.精神鼓励为主的奖品。50年代的奖品,不强调物质,多以精神鼓励为主。这是一个作为奖品的笔记本,由时任中南政法学院院长李光斗盖章确认。
4.毛体校名。中南政法学院80年代重建后,校名使用的是50年代的鲁迅体。这张照片拍摄时间不详,但从主席像身穿的“六五式”军装看,应该是在1965年以后。在这张照片中,“中南政法学院”的字体,由鲁迅体换成了毛体。或许,这也是政治挂帅年代的产物吧!
5.建校典礼。80年代,中南政法学院就是在这样一片偏远的荒地上重新建校。建校之初被录取的中南学子,步入校门之时,大多感到失落。他们没想到印象中拥有长江大桥这样巍峨建筑的大都市武汉,还有这么偏远荒凉的地方。很长一段时间,公交车到民院后就不再前行,同学们要下车步行很长一段距离才到学校。
6.不知年代的阅览证。这是一张来自网络的照片,很惊喜居然是中南政法学院的阅览证。只是,但从照片上看不出年代。但从证件使用繁体字来看,极可能在汉字简化之前,也就是50年代。证件极其简陋。照片上是帅小伙,今天也已是儿孙满堂了吧?
7.89届毕业纪念册。这是85级、89届的毕业纪念册。感觉做得非常精致,连内文都是印刷的,这在那个年代并不多见。纪念册“分配去向”的表述,对今天的学弟学妹会感到陌生。因为,1989年还是一个包分配的年代,大学毕业后国家基本已经决定了你的去向。老张同志,您当年分配到哪了呢?
8.85届研究生和本科生毕业合影。恢复招生之初,学生并不多。当时的学校是在一张白纸上重新描绘蓝图,校园处处都是工地,充满了希望和朝阳。不知道大家能否看出合影的背景是在哪里?如果没看错,左边应该是一食堂,右边的建筑应该是三号楼。
9.扫舞盲。在网络还没兴起的年代,交谊舞不仅是一种文娱活动,更是一种交际方式。原本拘谨的男女生,就是通过跳舞相识、相知、相恋。当年的高校,新生入学后的必修课,就是“扫舞盲”。这一任务通常由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来完成。所以,“防火防盗防师兄”这句话怎么来的,你懂了吧?
10.模拟法庭。当年,公检法还都是军警式样的制服。中南政法学院模拟法庭使用的制服,来自校友的捐赠或借用。在教室里举办的模拟法庭,庄严制服、严肃仪式下,难以掩饰的,是仍显稚气的脸。
11.南湖窄堤。南湖是中南政法学院时代最美的一道风景。曾几何时,从东山头到鲁巷,路两旁全是湖面。当年的南湖,水质清澈,水天一色,无边无际,间有几只水鸟飞过,那种难以言喻的美,是现在的学弟学妹们绝对体会不到的。可惜,如今湖已填,此景难寻。
12.还是南湖。以前,出了校门,就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南湖。在湖边,无论从哪个角度拍摄,都是一道非常经典的风景。这道风景,是今天的晓南湖所无法比拟的。很多老中南的校友,回到母校最大的遗憾,就是已经看不到那记忆中的南湖。这张老照片,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友会微信公众号,这位校友的背后,就是民族学院的民族博物馆。今天,两个学校基本连成一片,南湖的涛声不再依旧,已成遥远的记忆。
13.学生证。这是一本90年代中南政法学院的学生证。尽管简陋,作用却不可小觑。买火车票、进公园、看电影,很多时候可以享受半价优惠。可能因为武汉是大学城,大学生多吧,很多景点,购票窗的服务员只看学生证的封皮,从不看内容。一些外地的同学到武汉,带他们游览的时候,我们常常跟身边同学借上几本,几天下来,还能省不少钱呢。
14.中南政法复校10周年庆典。为了庆祝复校10周年,1995年5月,中南政法学院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时任司法部副部长萧建章亲自出席。对同学们来说,最深的记忆就是成立了军乐队、大学生合唱团。每天早上,体育馆方向都会传来军乐队合奏《欢乐颂》的声音。当年那台文艺节目精彩纷呈,除了歌舞以外,还有硬气功表演。上图,是在模拟法庭的节目彩排现场。
15.演讲辩论协会。中南政法学院的一个特点,是各种社团林立,活动多。记忆中尤为深刻的,是演讲辩论协会,简称“辩协”。图片上这位选手,常看江苏卫视的的校友可能会认出来:这不是那位谁谁谁吗?没错,是他。少年时代,已经初展风采,赞一个!
16.手抄报。当年,电脑还是非常遥远的东西,除了学院院报、学报、采风刊物等有条件印刷出版外,很多班级的小报,只能采用手抄的方式在班级小范围发行。这份《红土地》,是法律系9401班的班刊。此类刊物,对书写要求很高。
17.图书馆占座。中南政法学院时代,学校声誉很好,学术强盛,与其他政法院校相比,一点不落下风,且很有自己的特色。江山、高其才、徐国栋、夏勇、郑永流、张明楷、方世荣、马协华、刘茂林、李希慧、沈涓、黎小平、马玲等其他政法学人,以及中南政法自己培养的佼佼者汇聚南湖之滨,为一时之盛。
在这种学风的带动下,校园学子思想活跃,学风还是非常好的。演讲辩论、模拟法庭、办报办刊,引一时风起之盛。但凡学校能提供良好自习条件的场所,一座难求,“占座”和“反占座”成了一道景观。上图没人的位置,都堆着一摞书籍,那是占座者的杰作。
18.201电话卡。这是中南政法学院时代的201电话卡。在手机盛行的今天,这样的电话卡,恐怕也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当年,在公用电话亭打个电话,除了必须输入冗长的账号外,还必须记住自己的密码。最让人崩溃的是,完成所有输入后,电话却传来忙音:您拨打的电话占线!不成想,当年忘记丢弃的废卡,今天却成了很好留念。
19.限时用电。和现在的学弟学妹不同,中南政法学院时代,寒冷的冬天没有暖气,酷热的夏天,没有空调,连用电,都是限时使用。每晚11点,准时熄灯。于是,在考试前夕,在宿舍点蜡烛学习,就成了常态。在火炉城的夏天,秉烛夜读的场所,换到了楼道。
20.明信片。最后,就让这张明信片结尾吧。这是1998年发行的一套校园纪念明信片,带邮资的。这也是中南政法学院最后一套明信片。此后,这南湖边的校园,变成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一个校区。
注:本期图片为校友后台提供,部分照片来自网络。期待您的参与,用一幅幅老照片,点燃70后那浓浓的怀旧情愫,追忆70后那不再拥有的青春记忆。公众号邮箱:2976333505@qq.com
往期回顾:
中南政法记忆:“医完”
中南政法记忆:早操血泪史
记忆:中南政法时代十大风味小吃
中南政法记忆:谁还记得青年园
中南政法记忆:倒贴的邮票
遗忘在茶山刘的青春之:醉在“小香港”
罕见老照片:回不去的中南政法学院
盘点:中南财经政法那些不务正业的校友
中南政法记忆:校门的变迁
中南政法记忆:南湖之殇
中南政法记忆:露天电影院
1998年的中南政法学院
中南政法记忆:“红苹果”的传说
中南政法记忆:经贸英雄谱
中南政法记忆:“南湖”影城
中南政法记忆:情人路
中南政法记忆:这些老物品你还保存有多少?
中南政法记忆:有一种爱叫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遗忘在茶山刘的青春之:广西的猎人和野兽
茶山刘记忆:政院的“气功热”
中南政法记忆:单教楼的电话
20年前告别政院:青春散场时
中南政法记忆:茶山刘是个破地方
政院路一号的“538鬼故事”
中南政法记忆:他们说,南苑的酒能让人醉一辈子
中南政法记忆:埋葬在“小香港”的梦想
这些图片,总有一幅触动你的心扉
中南政法记忆:风雨三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