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南政法时代十大风味小吃




当今天的我们再回首“中南政法学院”,心里万般感慨——不觉间,这个校名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一个上世纪80、90年代曾辉煌一时的校名。
 
中南政法学院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了朝气、蓬勃向上的时代。从1984年恢复重建,到2000年与中南财经大学合并,不过短短十六年,但它给老中南学子烙上的印痕,却是一辈子也难以抹去的。
 
中南政法所处的时代,最高峰的1999年,全国的GDP也不过9.6万亿元,大约是今天的1/10。在校的学生们经济条件一般,校园生活相对朴实简单。曾经在60、70年代体验过饥饿感觉的学子们,幸福感很强,一张贺卡、一部电影、一场台球、一次围餐都能让学子们回味无穷。以至于毕业多年以后,回忆少年时代的点点滴滴,依然充满了温馨和感动。
 
我们曾故地重游,试图抓住青春的尾巴,试图再做一回学生,试图在重温少年的记忆。然而,已经在尘世翻转多年的我们,心态却无论如何无法回到过去。于是,我们只能从当年的故纸堆中寻找只字片纸,慢慢品味,慢慢怀旧。
 
本期推送,将为您盘点中南政法时代,我们所钟爱的十大风味小吃,希望能让您的记忆,暂时停驻在那片山,那片湖,那座校园,那段时光。
 
一、千张肉丝
 
千张肉丝是湖北省传统菜式。做法不复杂:把瘦肉切成丝,调入盐、生抽、老抽、料酒、淀粉,倒入千张,加入红椒青椒和蒜片煸炒即可。千张肉丝既可以作为菜肴上桌,也可以作为小吃下酒,是当年颇受政法学子欢迎的一道小菜。
 
千张肉丝对政法学子最大的吸引力有两个:一是味道鲜美,二是价格实惠。在南苑,一份千张肉丝只要5块钱,而且还可以只点半份。记得1995年冬天,小编和同学在南苑一家已经不记得名字的餐馆里,1块钱点了两碟花生,两块五点了半份千张肉丝,两瓶二两装二锅头,一个平安夜就过去了。许多年之后,再想起那外面下着小雪,狭窄的餐馆里热气腾腾的场景,依然是满满的感动。
 
二、豆腐脑

豆腐脑在南方叫“豆腐花”。通常做的很简单,豆腐花加糖或蜂蜜。而武汉则把豆腐脑做出了另一种风味。
 
印象中,在劳动服务公司楼下,经常有一位大娘,推着一部三轮车,每天早上售卖各种早餐点心,其中就有什锦豆腐脑。做法不太清楚,但用料却看得很明白,有油炸酥馓子、熟糯米、大米糊、各色酱料、调料与嫩豆腐脑调制而成。吃起来脑嫩米滋、馓酥、菜脆,多味兼有,异常鲜美。
 
三、豆皮 

刚到中南政法,听到“豆皮”这一名词,被误导了很久。我一直在想像,“豆皮”会是绿豆皮、黄豆皮、蚕豆皮还是红豆皮,把豆肉去掉,留下的皮能好吃到哪去?后来寝室在南苑聚餐,一盘豆皮端上来,才知道原来每天经过这些小摊时看到的、在锅里那些金黄焦香的糕点,就是传说中的“豆皮”,才知道,原来“豆皮”和豆的关系真没那么大。
 
原来,豆皮的“豆”指的是脱壳绿豆,豆皮的“皮”是精制米浆,豆皮的馅是糯米。印象中,南苑的豆皮外脆内软、油而不腻,形方而薄,色金而黄,吃起来香酥嫩脆,回味悠长。
 
四、小浣熊干脆面 

小浣熊干脆面统一公司生产的第一款产品。对小浣熊干脆面有印象的同学,无意中暴露了年龄。因为,这种产品在90年代特别流行。尤其在中小学,地上到处是小浣熊干脆面的包装袋。刚到中南政法时,这种小吃也是异常受欢迎——当然,大家主要是当零食、当宵夜。价格不贵,印象中一元一袋。
 
当年,宿舍有位武汉的同学对小浣熊情有独钟。有时,宿舍明明已经熄灯了,却熄灭不了他吃面的热情。于是,黑暗中吃干脆面,那嘎嘣嘎嘣的脆响,成为那物质生活极其简单的校园生活中一抹难忘的回忆。
 
五、热干面 

热干面是武汉人“过早”(吃早饭)不可或缺的品种。热干面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过冷和过油后,淋上芝麻酱、香油、香醋等配料,喜辣的还可以添加辣椒红油,面条爽滑有筋道,酱汁香浓味美,整个色泽黄而油润。
 
中南政法学院时代的学子,对热干面的感情,已无需多言。当我们从江城毕业回到自己的家乡,多年后再次想起武汉南湖边那座校园的点点滴滴,多半会再想起热干面。热干面对中南政法的学子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小吃,而是一种怀旧,一种致青春的情怀。
 
六、臭豆腐 

在中南政法学院的几年,印象最深小吃,无疑是臭豆腐。在北苑校园门口,长期有几个卖臭豆腐的摊子。遗憾的是,在校期间,我印象最深的是那远远飘来的臭味,那种味道有点让人倒胃口,因而从未尝过。
 
但身边的同学对臭豆腐却情有独钟。上晚自习路上、看电影途中、晚上宵夜,经常几碟臭干子,几串烧烤,几瓶啤酒,兴致盎然。毕业15年回到母校,在门口忍着扑鼻的恶臭吃了几串,才发现这玩意儿虽看着俗气、臭味熏天,但吃起来却芳香可口。非常奇怪的是,再往后,闻到臭豆腐的味道,竟然感觉是香的。难怪明代王致和会把臭豆腐写得如此生动了:明言臭豆腐,名实正相当,自古不钓誉,于今无伪装,扑鼻生奇臭,入口发异香。
 
七、大肉包 

大肉包是中南政法学院时代食堂的专属出品。一个包子足有三两重,个头比拳头还大,皮厚肉少。一些性急的同学常常连啃几口不见肉,再啃一口发现啃过头了……大肉包是当年学子吐槽最多的。但没办法,当年校园食堂伙食一般,早餐通常是三两稀饭,两个肉包就搞定。因为大肉包分量够足,能够吃下三、四个大肉包的,堪称食神。
 
大三那一年,午餐时遇到几个衣衫蓝缕的人,声称到武汉找老乡没找到,钱包又被盗了,已经几天没吃饭,可怜兮兮地问:能不能给点钱吃个饭啊?当年我们还很单纯,一下就相信了,手一挥:跟我来。于是,率着4个人到了食堂,心想那么长时间没吃饭,一定饿坏了,于是打了12个大肉包递给他们。不成想,刚还声称“已经几天没吃饭”的几个人见到这么大的肉包,竟然呆住了!
 
八、面窝

面窝是武汉人过早的必吃食物。用黄豆和滋耙磨成浆,和灰面和匀,然后放在一个大勺子上,中间留一个洞,在锅里炸至金黄色后捞起撒盐、芝麻等即可。很可爱的圆圈圈,厚处松软,薄处酥脆,含有葱、姜、芝麻香,很有味道。
 
九、清酒 

清酒是湖北的另一样风味小吃。传统的做法是将糯米洗净、蒸熟、晾干后,用酒曲拌匀发酵,三五天左右即可。食用时,只要将蒸熟的糯米舀出一勺,用水烧开,酒香四溢,入口甜美异常,这就是武汉的“清酒”,如果打一个鸡蛋进去,称为“蛋酒”。和豆浆配油条、牛奶下鸡蛋一样,清酒是武汉“过早”下面窝、包子的绝佳搭配。
 
“型警阿龙”公众号一篇《他们说,南苑的酒能让人醉一辈子》曾深情写道:“老板娘端上来的清酒像是一碗温热的米汤,扑鼻是熏人的糯米酒香,我这才知道所谓清酒,其实就是我们南方的甜酒。此后每次想起南苑,舌底就会泛起一种酸酸甜甜的米香味。”我想,这会是很多老中南人毕业后共同的回忆。
 
十、猪蹄 

好吧,最后的重磅来了,猪蹄。在南方,称为“酱猪手”。在中南政法学院时代,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猪蹄膀”。中南政法学院食堂,只要3块5就可以打到。
 
猪蹄给中南学子的印象有多深?大家百度一下就知道了。深圳、辽宁很多地方的校友,都会举办“猪蹄宴”,致意不再拥有的青春。猪蹄宴已成了校友文化品牌。
 
猪蹄不仅仅是回忆,更是一种情感。是老师携一筐猪蹄看望实习学生的师生之情;是送至生病同学病床边的同学之情;是女孩捂着猪蹄等待男朋友踢球下场享用的男女之情;是老乡聚会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佳肴的同乡之情猪蹄宛若一架纪录机,记载着南湖畔那群少年的情感种种,此生不再,永生难忘!
公众号邮箱:2976333505@qq.com
投稿或合作,可添加小编微信联系。
添加方式:关注本公众号后,在后台发送“添加好友”,获取小编微信二维码
往期回顾:
中南政法记忆:谁还记得青年园
中南政法记忆:倒贴的邮票
遗忘在茶山刘的青春之:醉在“小香港”
罕见老照片:回不去的中南政法学院
盘点:中南财经政法那些不务正业的校友
中南政法记忆:校门的变迁
中南政法记忆:南湖之殇
中南政法记忆:露天电影院
1998年的中南政法学院
中南政法记忆:“红苹果”的传说
中南政法记忆:经贸英雄谱
中南政法记忆:“南湖”影城
中南政法记忆:情人路
中南政法记忆:这些老物品你还保存有多少?
中南政法记忆:有一种爱叫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遗忘在茶山刘的青春之:广西的猎人和野兽
茶山刘记忆:政院的“气功热”
中南政法记忆:单教楼的电话
20年前告别政院:青春散场时
中南政法记忆:茶山刘是个破地方
政院路一号的“538鬼故事”
中南政法记忆:他们说,南苑的酒能让人醉一辈子
中南政法记忆:埋葬在“小香港”的梦想
这些图片,总有一幅触动你的心扉
中南政法记忆:风雨三号楼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