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政法记忆:没逃过课的男生不是好校友



文 / 晓宇
 

大学里总是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逃过课、挂过科的大学就不是完整的大学。据说,《中国青年报》曾随机对2000多名不同高校的同学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是:83.1%的受访者有过逃课的经历。
 
没和财大合并前,中南政法学院就是一个纯文科的大学,逃课问题不能说有多严重,但也是屡见不鲜的事情。看这篇文章的校友,有种你拍拍胸口:四年大学,我没逃过一节课!——尤其是男生,真能做到一节不落把四年的课全上完,还真是稀有动物。
 
中南政法学院逃课大致有三种类型:
 
一是“用脚投票”型。尤其大一,开设了一些诸如《汉语言文学》《政治经济学》《司法伦理血》《中国革命史》之类的课程。和高中语文、政治、道德与法制、历史等课程大同小异。中南政法的录取分数线一直比较高,能杀过“黑色七月”考上中南政法学院的也不是等闲之辈,即使一节课不上,考试时应付这些课也绝对绰绰有余。

 
我们504寝室老六是“逃课常客”,他的“名言”是:“你讲了一节课的垃圾,还不允许我去别的课堂淘金啊?逃课无罪,造反有理。”他逃课一般是到别的班去“蹭课”,尤其是学校有名家的讲座,包括校外的梁慧星、陈兴良,校内的张明楷、徐国栋之类的,他一定逃课。
 
二是“慵懒散漫”型。中南政法学院时代的硬件其实还是比较差的。各个班都没有相对固定的教室。这节课上完,下节课要看课表才知道在哪里上。一天通常要转换几个地方上课。反正四年下来,全校各个教室基本走遍了。大一属于高中、大学衔接的一年,学校安排的课程不多,目的是把教室留出来,优先照顾高年级学生。
 
那个年代的高考还是精英选拔型的考试,录取率极低,经过一次高考,基本要脱一层皮。结果上了大学一看:艾玛,大一的课程这么舒服,一个星期,竟然有两个下午是没课的!有的上午,只有2节课,还安排在10点以后!绷紧的神经一松懈下来,后果相当严重……
 
于是,大一时诞生了一批“睡神”。江湖俗称“九三学社”:早上睡到9点,下午睡到3点。一睡过头,课也不上了。
 
三是“多元理由”型。这些人会有各种各样的借口,比如学生会有公干、生病、老乡来了、参加学术活动……等等。其实干啥去了?谁晓得。这些人逃课还会正式写请假条交给同学,老师不点名时就混过去,老师一点名马上把请假条交上去。
 
逃课终归是心虚,为防止宿管检查,即使宿舍有逃课睡觉的同学,大家走时也要心照不宣地把门锁上,让逃课的兄弟睡个安心觉。但一不留神,还是有意外发生。

中南政法时代的晚会
(图源:金陵晓语,图文无关)
 
有一次下课后,我和同学边聊边走,回到宿舍,用钥匙把外面的铁锁打开后,发现里面竟然反锁!马上就要上下一节课了,不进去拿到课本,恐怕连课都上不了。我同学是体育特招生,急性子一上来,猛一脚把门踹开,竟然发现一个还来不及穿衣服的同学在铁架床上睁着惊恐的眼睛看着我们!
 
更尴尬的是,我们立马发现宿舍陈设不太对劲,原来刚才两人聊忘形了,竟多上了一层楼……
 
在往后,我发现我那把钥匙竟然是把“万能钥匙”,同一个楼道的宿舍,竟然能打开三个宿舍的锁……其实不能怪我的钥匙,要怪就怪学校的小卖部,锁具都是从汉正街水货市场批发来的,锁具都是一个模子。

中南政法时代的学生
(图源:金陵晓语,图文无关)
 
可能逃课的人多了,老师也有了各种各样应付逃课的办法。杀手锏之一就是“点名”。
 
点名也很有技巧,最常用的,是在课堂上照着名单挨个点一遍。这个好办,为了防止逃课太多影响成绩,同宿舍的同学常常会为逃课的哥儿们打掩护。点到自己名字时答一声,点到逃课的同学时,捏着嗓子再答一声。有些不太严格的老师睁一眼闭一眼,也就过了。可遇到严格一点的老师,这招就不灵光了。
 
有一次上邓国元老师的《中国革命史》,这老师湖南人,一口乡音,平时一副黑框眼镜,斯文儒雅,看起来很温和,笑眯眯,也不点名。可忽然有一天,他在即将下课时,突然说:上了大半个学期的课了,和大家还不太熟悉,今天点个名,跟大家认识一下吧!然后开始点名。
 
原本收拾课本准备离开的同学们一下蒙了。最尴尬的是,刚点第一个就哑火了:学号排第一的杨同学正好逃课。同宿舍的哥儿们张同学见老师连点两次没人应答,江湖义气一来,代答了声“到!”不想,邓老师点点头:“杨同学,你可以离开教室了。”
 
张同学眼睛瞪得老大,惊讶万分:这分明是牺牲自己保全战友啊!这种点名方法,还是第一次见啊!在全班的哄笑声中,张同学无奈抱着书本离开,眼神中有种生不如死的尴尬……
 
要说最倒霉,还不是张同学。如果说他是秦香莲,我就是窦娥。
 
有个下午,午睡睁开眼睛一看:妈呀,宿舍同学们全光了!心里嘟囔着这帮鸟人怎么走时也不喊一声,赶紧查下课表:平教大教室上大课。还好,人多,少一个老师不容易发现。我赶紧取了课本,偷偷溜到平教,从教室后门溜进去,找个没人的角落坐好。
 
老师正讲得很起劲,而我睡意未消,边听边打瞌睡。临近下课,忽然一声“这个学期快结束了,点个名吧!”如同惊雷,把我震醒。

我心里暗暗庆幸:幸亏我赶上了,否则缺一次课,对年底的成绩肯定有影响。
 
然而帅不过二秒,好心情持续不了3分钟,忽然发现,老师点的名字怎么一个都不认识啊!好不容易出现个面熟的——篮球场上打篮球的高个女生应答,可竟然是同年级8班的!我忽然醒悟过来:我跑错教室了!
 
睡昏了头,把星期四当成周末,看错课表上错课……
 
更尬的是,偏偏这节课,我们那平时不点名的刘跃华老师,竟然点了名……
 
往期回顾:
疫情过后,我想去武汉,我想回中南!
不复存在的中南政法学院
青葱岁月,我的中南政法
中南政法记忆:通宵录像
中南政法记忆:刑侦照相
中南政法记忆:倒贴的邮票
中南政法记忆:校门的变迁
中南政法记忆:露天电影院
中南政法记忆:“红苹果”的传说
中南政法记忆:“南湖”影城
中南政法记忆:情人路
中南政法记忆:这些老物品你还保存有多少?
中南政法记忆:有一种爱叫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中南政法记忆:单教楼的电话
中南政法记忆:他们说,南苑的酒能让人醉一辈子
这些图片,总有一幅触动你的心扉
中南政法记忆:风雨三号楼
政院路一号的“538鬼故事”
罕见老照片:回不去的中南政法学院
记忆:中南政法时代十大风味小吃
盘点:中南财经政法那些不务正业的校友
1998年的中南政法学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