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公众号“待雨成霖”
原题:《浮生若梦茶山刘》,有删节
青年园(来源:美篇“优美世界”)
我最想记录下来的,只是每当耳边响起“下一站,茶山刘”的声音时,那种安然的归属感,坦然、自在,乐此不彼。那种感觉,难以言表,但至今都在。
心之所向 素履以往
20年前收到入学通知书的那一刻仍然记忆犹新。上大学前,从未离家远行的我对未来充满了好奇与渴望,久久盼望着、盼望着出发的那一天。
周围的同学们先后都奔赴外地上大学了,我一直等到9月中旬才出发。后来才知道,新生入学晚也是母校特色之一。父亲领着我,扛着大小的行李包到达了武汉。家住武汉的姑姑带着我俩辗转两次车,才在付家坡搭上了538路公交车。
姑姑早已经打听好,车牌上的最后一站“茶山刘”,就是母校所在地。那是我与“茶山刘”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这个美丽的地名激发了我的想像,我憧憬着:这一定是一所坐落在高山下的校园,漫山遍野开满山茶花,极美!
4号楼天台合影(来源:美篇“优美世界”)
538穿过了繁华的闹市区,穿过许多不知多少细细长长又看似破败的小巷,感觉车已经渐渐开出了武汉诺大的城,向着不知名的偏僻乡村前行。我心里直犯嘀咕,难道学校在遥远的乡下吗?
的确,母校就坐落在郊区的南湖边。与如今繁花似锦的光谷、鲁巷广场不同,当年的南湖周边,宛如典型的棚户区。
出了鲁巷,经过稀稀疏疏的下钱村农村家居房,再向前走一段,便可看见南湖一角。南湖旁边是当时的民族学院。经过民族学院再向右拐个弯,才是此行的终点——政院路1号茶山刘。
下车时,我懵懂,蒙了,但是记住了“茶山刘”这个名。后来,我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为单纯、轻松、快乐的四年。
行政楼前(来源:美篇“优美世界”)
南苑北苑 沧海桑田
当年进入学校时,食堂只有两个。无论菜品还是菜式,和周边高校相比没有什么不同。但善于从平凡中发现闪光的同学们不久就发现,二食堂二楼的“猪蹄”味道真是不错,是平凡菜品里的一道亮光。这也构成了很多政法时代校友的共同记忆。只是当年我们也是偶尔才去吃。
后来,南苑市场兴建起来,比之前“小香港”的规模更大,商品与服务项增加了不少。傍晚时分,灯火辉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很是热闹。我常常在下午课结束后,直接奔赴南苑市场。其中有个小摊贩的红薯饼是我最喜欢吃的,有家乡的味道而且实惠,常常买一两个当晚餐。
不过话说回来,政院的“猪蹄宴”还是印象最为深刻。
有一次,舍友从南苑打包了一份猪脚回来,大家每人拎一只,味道真是好,烧烤风味,深褐色的皮脆而不腻,黏糊糊的肉鲜美爽口,吃在嘴里滑滑的,当时觉得那是我在学校里吃到的最为美味的食品。
行政楼后,曾是一片小树林
每逢舍友过生日或者有喜庆事,就会聚众吃吃喝喝,当然只是小吃小喝,不然就是铺张浪费。南苑市场里的古月、新胜、渴望是我们常去的几家餐厅。古月餐厅的老板娘最随和,价格也相对便宜;新胜餐厅的老板娘最时尚,常常画着淡妆坐在门口招揽生意,不过她家的菜价是几家老店中最贵的;渴望餐厅是我们常去的,菜式、价格都略显公道,老板娘也是个好说话的主。
再往后,学校在正门露天电影院附近建立了“北苑市场”,南苑的几家老餐厅随之从南苑搬了过去。有一年,我和朋友回到学校,溜达到北苑市场时,看到几家餐厅还是老样子,很亲切的说了句“看看,这几家餐厅还在”!
不料朋友却幽幽地说:“是啊,都还在,还是老样子,证明老板娘也没赚到大钱嘛!”琢磨琢磨还真是个理!校园餐厅,走的就是物美价廉的路子。
南苑、北苑以及后来兴起的西苑,是母校改革与扩建的产物,见证了母校的变迁。偶尔回学校,这几处都是必去之地。立足原地,当年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那是一个繁花似锦的年代,也是对政院学子影响深远的时代!
有口皆碑 明阳书店
政院明阳书店的老板是个传奇,至少当年的我们是这么认为的。起初,书店只是在菜市场的边缘租用了一个不足三平米的“门面”,长3米左右,宽不足两米,其实就是由一个房檐改造而成。
老板是个圆脸、浓眉大眼的男青年,当年也不过二十岁出头的样子,皮肤不算白,但是看上去很斯文,有学者范儿。每次去买书,他都会不厌其烦的详细讲解书的内容,包括新增的法条以及和其他版本的区别,洋洋洒洒的俨然法学专家,说的我们这些法律初学者很是敬佩。
校门口的北苑市场兴建后,他就搬去了那里。书店换成了名副其实的门面房,面积比其他书店都大,还聘请了一个小男孩帮忙打理。
毕业后,老同学们一聊到买书,明阳书店还是我们的首选。我还曾亲自去书店买过几次书,他还是和以前一样健谈,知识渊博,只是脸更黑了,有段时间身材发福了,可过了两年再见又消瘦了不少。听好些校友说,他家的书不仅类别齐全、上新快,还可以代为邮寄,真是把生意做到了极致!
近些年,当当、京东购书虽然便利了不少,但是需要自己查找资料,仔细比对后找出符合条件的版本,以往在明阳书店买书就不会这么麻烦.真想回去看看。明阳书店,别来无恙?
心雨心愿 “潮流”再见
我紧张的盯着星空,生怕错过了许愿最佳时机。在一颗硕大的流星划过天际时,我赶紧默念:一愿父母安康,二愿顺利找到如意工作,三愿余生皆如愿……每次回忆起自己当时的样子,就觉得很可笑,不过也很幸福啊!
民族学院水杉林(来源:美篇“优美世界”)
我们始终不会落于任何“潮流”。在师兄师姐、前辈老乡的带领下,也去卡拉OK厅唱歌。特别是每年的“迎新”和“送别”季,唱歌是必不可少的节目。我一直是既不懂歌也不懂唱的,基本上全程傻傻的坐着,充当最为忠实的听众。一学期内,总会去唱个三四次,开心、不开心的时刻都有,吼几嗓子,回到宿舍一觉睡到天亮,第二天又是新的开始!
公交往事 没有终点
多年后舍友们一提到母校或者武汉,必然会提到武汉的公交车和司机。特别是来往于武昌火车站与母校间的538路,司机是出了名的厉害!尤其是女司机,开起车来那个“悍匪”劲儿真不是“女汉子”三个字可以形容的。那是我们对与母校有关的事物中最俗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记忆。
大三时,经舍友介绍,每个周末我们宿舍的六个人都去鲁巷小学做培训班的辅导老师,主要工作就是维持班级纪律,批改作业,着实轻松。我们都很喜欢这份工作,珍惜和小朋友们一起的快乐时光。每次工作结束回校,听到公交车里“下一站,茶山刘”时,我就像个得了颗喜糖跑回家的孩子,雀跃般下车。
学生二食堂
后来学校合并、扩建,新建了好几个校门,但终点是茶山刘的公交车仍是我们出行的首选。那个校门,也一直是我心里唯一的母校正门。
十楼灯光 志同往昔
入校后,有很多社团组织邀请新生加入,我循着自己的爱好报名了院报社。在师兄师姐的指导下,审文稿,做编辑。当时的院报编辑部在行政楼的十楼,每天大家轮流值班,无课时,就到十楼的值班室讨论下一期的报纸如何采编。当然,少不了辩论法学观点,更少不了谈理想和人生。十楼常常是行政楼里熄灯最晚的一层,昏黄的灯光透过玻璃窗,在寂静的校园里显得格外温暖。
政院老校门
在母校的四年,我觉得最有意义、影响至今的事情莫过于一入校就有幸加入了院报社。四年里,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校友,很多至今联系紧密。2015年11月,院报社的师兄师姐专门在深圳举办了“真情留声,岁月回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院报30周年庆”,我们从全国各地飞向深圳,大家聚在一起,聊过去,倾情相诉;会后建立了微信群,常常一起谈天说地,分享佳作。
2017年,在征询校友意见的基础上,政院报社的师兄师姐、校友们为了纪念当年的情谊,在2017年创办了刊物《十楼的灯光》,主要登载校友的文章。
风华绝代 清平之乐
那时的政院学子认真且较真,敢说敢做,执着于获得真知灼见,真是才情并茂,志向高远,风华绝代。谈理想,论时事,辩真理,精益求精,孜孜不倦。“模拟法庭”里人才济济,开庭便是激战,当年的最佳辩手今日不乏成为了法学大咖,政界良才,商海巨鳄。对于这些人与事,我膜拜、遥望,从来只是站在不起眼的角落里,默默的欣赏。我的理想,如今想来只不过是藏在海市蜃楼后面的霞光,明艳但终究只是配角和龙套。
公安系晚会(来源“金陵晓说)
我常常用中学语文书中弗兰西斯·培根《论读书》自勉,“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正是这段时间的饱读,让我终生受益。
法9401班报
还有段时间我显的有些无所事事,在南苑市场买了厚厚的信纸,无课时便到教室里写小说。坚持写了大约三、四十页吧,因为考试、找工作等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搁置了。临近毕业前,我把手稿交给了高中同学,他当时也即将从武汉大学影视文学系毕业,可惜后来断了联系,手稿也不知所终。前段时间为稿件之事,我还专门写了篇小文以纪念。
南教北教 冷而不峻
顾名思义,南教就是靠南边的教室,北教就是靠北面的教室,都是四、五层老式格局的楼房。北教外墙是米黄色的瓷砖,南教外墙是略微深色的红咖,清新、文艺的颜色与格调,与郁郁葱葱的老芭蕉树相互掩映,宁静安详。电教室在南教以南的高处,距离30米左右,是阶梯式的三层,错落有致,是上大课的地方。据说还有地下室用作法医解剖,但我从来没有去过。
选课卡(来源:金陵晓说)
所有教室的课桌椅都是老式夹木板制作的,上课时椅子常常咯吱咯吱的响。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椅子有时会猝不及防的“砰”的一声响,吵醒那些打瞌睡的同学!到了冬天桌椅冰凉,上课时,那种透心凉可以贯穿整个身体。于是我们手套、热水袋、暖手炉,能用上的都用上,能武装的都武装。
教室虽然冷,但还是长期满员。常常背着书包一层层楼的找自习教室,难得找到一个空位。不得已时,下午上完课就将书包、水杯、书籍摆在桌子上占个位子,匆匆忙忙买点吃的赶紧回教室。有时候,即使占了位置,也会被做卫生的阿姨或者其他同学把占位的“道具”搬到讲台上,白忙活一场。
自习教室安静的出奇,耳边只有嗖嗖冷风声。任凭身处冷与冰,都挡不住颗颗求知若渴的心。
南教107上课场景
后 记
其实我们都知道,学校并不在高山下,更没有遍地的山茶花。我们心里的“茶山刘”,一直是游子所向往的回家的坦然、释然与蔼然,一直都是身为政院学子的自信与信任。
浮生如梦,为欢几何?笑看漫漫前路,静水深流,云淡风轻。
公众号投稿邮箱:
29763335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