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中南政法学院校门
国人特别重视面子,因而脸面和门面也就成了重点保护地带,任一不想被看扁的人都会舍得往这里面砸银子。单位的脸面第一在于大门,门要修寒颤了,任你锦绣其内也叫路人看不起。
中南政法学院的大门就修的颇有气派,虽然弄得有点又像城门又像水闸。我们无知,未打听出谁给设计的,但此人想来定是一个大手大脚之人。
现在流行那种像加加加加宽墓碑的大门,门前横一矮墙,写上单位大名,两边是矮门垛、门卫,配上电动伸缩门,以为很有底蕴似的,其实一点个性都没有,在我们之后的人看来必定是归入土得掉渣之类。
中国人言必称北*、清*,可它们又怎么样呢?北*的西门拍上照片好象古香古色不得了,其实到近前一看仍旧是稀松平常,还不如一仿古建筑的饭店的大门色彩艳丽。“清*园”也是某个学校总摆上书面宣传的标志物,又怎么样呢?还不是一块标榜自己的贞节牌坊吗?
说到贞节牌坊,我们中国一点儿都不缺,退后一百年,中华大地上你随便找去。武昌武珞路旁边也有这么一个,不过上面没写贞节牌坊,而是“国立武*大学”几个大字,当然,现在真正的武*的校门离这儿还有个上千米之遥。这个牌坊因校址变迁而孤零零地戳在一群高楼大厦与破烂小巷之中,逢年过节还有一些念旧的人来打扫打扫,拜祭拜祭。
80年代中南政法学院建校开工典礼
我还记得有一张照片,是什么报登的,大约是说中秋之夜夜景的,就是这孤牌坊的特写,上面几个字特清晰,牌坊上还悬有一轮孤月,编辑大概是想渲染一下武汉的文化底蕴,为中秋之夜营造气氛,却不料到这张照片拍得像个荒郊上的孤魂野鬼似的。其实,有本事把这牌坊连根拔了扛回家去啊,老过年过节烧几柱香有什么用,又不是送子观音,再说它又不是古迹,真的那个早毁了。
扯远了。还回来说中南政法学院的大门。这大门修得那个好,号称亚洲高校大门第一高度,门高几米我们也没得去量,总之恕我们孤陋寡闻,没见过哪个大学大门比这个高的。在政法学院时代,大门两边各书有竖排之“中南政法学院”共十二个大字,皆行书字体,每字有半张单人床大小。
现在这副对联似的校名已被涂去,换成了一横批,上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八个大字,原来的是红字,现在这八个是金字。没来得及换成金字的那几个月,是在门一侧的垛子上挂上了一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白底黑字竖写的一人多高的木牌子,权当提示,告诉世人一个本校新时代的来临。本人本科毕业之时还曾傻里傻气地在这块牌子底下留影纪念。
司法部副部长朱剑明授牌
那时大门口还没有这么多景色,门外沿湖边一溜儿门面,把个湖光水色挡了个结结实实,但是商业却比现在繁华,吃的、喝的、玩的、唱的、照的、穿的、用的、住的,应有尽有,门口的公交车站也没修停车场,就两路车,一路538,到火车站,一路59,到鲁巷。后来这排房子有一天被学校在武警战士的协助下拆除了,于是有了今日的南湖水岸,学府家园。本科毕业时,在湖边凭栏拍照,一行人喜笑颜开,背后碧水蓝天连成一色,白色水鸟阵阵飞过,单看照片,好象在海滨一般。
那时学校就一正门,也即今日之北门,其余的基本上止有墙洞,无有堂皇之门。外招旁倒是有一小门,当时正门不让的士进,只许从此出入,该小门连着著名的情人路。
学校南面龚徐村娱乐业一度十分发达,号称“小香港”,那时,因学校与该村签有借道协议,村民既然可以从南面围墙内一小门穿校园外出,学生自然就可以从此钻进小香港去。但那个小门为了防止摩托出入,修了弯弯曲曲的铁门,跟火车站检票口似的。后来小香港发生学生被砍事件,被封杀达一年之久,那时在其内租房或有心娱乐者只好翻墙或爬梯(梯子当然由老板提供)。
后来风声稍松,墙被凿出一洞,小得只容一人进出,比狗洞好不了哪儿去,个儿高点的人就得俯首,但那是通向娱乐世界最近的路。在后来,新南苑市场建成,新南门随之出现,狗洞被彻底砌死,通向小香港的那条旧菜市场与南圆之间的“香港路”也荒废了。
中南政法学院老校门
新南门很小,只有私人庭院大门大小,通向新南门的路是夹在研究生院与旧南苑市场之间的一条狭长的小巷,只容二人并肩行走。
学校合并之后,建成了东门,若有人驾车进来,必先见到一个巨大的圆形花坛,绕过去,就是与东门在一条中轴线上的九孔石拱桥,上一大坡,再下一大坡,就到了人流如潮的老中南政法学院校园。
学校买下西面一大片土地后,兴建了新体育场和新图书馆,气势恢弘,而由于大量学生先居住在西面校外的学生公寓内,学校开了个西门,与东门在一条中轴线上,每天也是人流汹涌澎湃。
昔日在中南政法学院之时,从未料到学校今天四面透风的局面,东南西北四门敞开,有了些大门的气势。然而,当初独门独院的样子就不好吗?在那时的中南政法学院,虽然对于学校的管理和后勤自古就有一肚子怨气,但出了校门之后,少有听见贬自己母校者,倒是大多都很怀念,我们也许不是怀念那里曾有过的所有的人,却热爱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如果对学校有恨,那都是其内的人造成的,校园永远都是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读者注意:此处在煽情,有不屑者请不要见怪)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门
别人的校园再好再漂亮,我们走在里面不会有亲切的感觉,而且别人知道你是哪儿来的之后,会把你当作闯入他们领地内的一只苍蝇:你也可以仰视名校和它的徒子徒孙,但人家会说:“我鄙视你!”人不能忘了自己身出何处,因为人们相互之间总是在寻求一种认同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学校”这个词听起来通常感觉像是“校方”的同义词,而“校园”,则是中性的,她一度是我们人生中某一时段的“家园”,你可以不爱“校方”,但你不能不爱家园。
环境可以影响人,很大程度上,有什么样的校园,也就能造就出学生什么样的气质,否则怎么出校门之后,同一学校毕业的人作为一个群体感觉上就是明显有别于其他族类呢?
只有一个大门的时候,我们出大门大多是出门上街或是放假回家,而外招旁的小门大多是与外招或与情人路或与的士有关,如果不从这两个门而出校外,则基本上是没干什么正事儿去了,倒也泾渭分明,一看此人往哪个方向去,必知其要做什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门
现在呢?有七个门可以进出校内外,真是到了车水马龙,四通八达的地步,以前的士进不了主干道,现在畅通无阻了,而且大部分的路障清除了,于是校园里每个角落都停着大大小小的车辆。从各个方向进出的人基本上也就是为了两点:吃饭和睡觉。当然,逛街另当别论,但日常的目的就是如此。南门外有新南苑市场,北门外有北苑市场,东门外有东苑市场,西门外有西苑市场,不喜欢食堂的不出去吃去哪儿呢?那么多人住在外面,又有更多的人住在里面,天黑了回去睡哪儿个有毛病不经过大大小小的门而专门乐意翻墙呢?所以进出校门不是为了吃饭睡觉还为什么?(上网?那也算一种生活方式吗?我们说吃喝玩乐,工作学习,社交,休息,上网算老几?)
门多了当然意味着一种进步,开放嘛,不开门怎么放?门是越开越多,但何时我们人生路上的门也能越来越多呢?
本文节选自《中南政法野史演义》
公众号邮箱:2976333505@qq.com
往期回顾:
中南政法记忆:南湖之殇
中南政法记忆:露天电影院
1998年的中南政法学院
中南政法记忆:“红苹果”的传说
中南政法记忆:经贸英雄谱
中南政法记忆:“南湖”影城
中南政法记忆:情人路
中南政法记忆:这些老物品你还保存有多少?
中南政法记忆:有一种爱叫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遗忘在茶山刘的青春之:广西的猎人和野兽
茶山刘记忆:政院的“气功热”
中南政法记忆:单教楼的电话
20年前告别政院:青春散场时
中南政法记忆:茶山刘是个破地方
政院路一号的“538鬼故事”
中南政法记忆:他们说,南苑的酒能让人醉一辈子
中南政法记忆:埋葬在“小香港”的梦想
这些图片,总有一幅触动你的心扉
中南政法记忆:风雨三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