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提示:
近期,因微信改变公众号推送规则,用户无法及时阅读本公众号较早文章。
如您希望及时收到本公众号的推送,请将本公众号加“星标”,或在文章后点“在看”。
本文改写自于宁杰《校园印记》
载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头条号2020年7月3日
本文仅作怀旧之用,如有侵权,后台告知,即刻删除。
1985年,是以中南政法学院恢复重建后,以“中南政法学院”之名第一次向全国招生的一年。那一年,以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为基础,在远离城区的茶山刘另择校址,重新设立中南政法学院,也开启了这座法律名校的新时代。建立之初,大学虽然简陋,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卡车迎来85届新生
1985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来到江城武汉,购买了当地的地图,却意外的发现,在16开的地图上,竟然找不到“中南政法学院”在哪里!那时还没有“野鸡大学”的概念,否则一定会有很多人郁闷到怀疑人生。
更有意思的是,学校派出的在火车站接新生的,竟然是卡车!!你没看错,不是客车,确实是卡车!!装了满满一车学生后,卡车洒下一路烟尘,一路向南。
繁华的街道日渐萧条,经过烟尘漫漫的小路,长满荒草的南湖,在离开闹市区后走了很久很久,才来到目的地——中南政法学院。
接站的师兄师姐告诉大家:中南政法学院到了,请大家准备下车!这时,大家才发现,远远有一个用树枝搭成的框架,做成的临时校门,枝叶上悬挂着“热烈欢迎新同学”的标语——天啊,这是一座什么大学,竟然连校门都没有!
据说,当时有女生忍不住失望地哭了。但很快,同学们就感到了兴奋:他们看到了不远处灯光下崭新的教学楼——这里,什么都是新的。每天,校园里都在发生着变化:青年园逐步落成,模拟法庭初见规模……这座校园,犹如初生的婴儿一般,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毕业前在北大门的合影
校门是老校友最深情的记忆
后来,校门逐渐落成。其高大巍峨,成为85级校友最深刻的记忆。有同学戏称,如果有高校大门比赛,这座大牌楼一定名列前茅。至今,依然不落后。
校门落成后,终于有了打卡地。“天之骄子”的85届同学,历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搏杀,终于可以骄傲地站在校门合影。校门的巍峨在无声地告诉世人:这是一座庄严的学府!
后来,学院赶印了一批明信片,在同学们中非常抢手,不年不节地寄往各地,在期盼实现后直接叠加上浓重的自豪。
多年以后,回到母校,大家也都不约而同地从老校门进入,在主干道上寻找昔日的点滴。在即将退休之年,重新感受那刚进大学校门时青春的萌动。
教学楼
1985年,中南政法学院只有两栋教学楼,按照方位分别叫南教楼、北教楼。这两座教学楼,算是给不辨东南西北的同学们一个提示:中南政法学院,是一座朝北的大学。
两栋教学楼间有走廊连接,1986年,在中间做了假山流水。85级共有两个系8个班400多人,很宽松地装进去,上课,还有各种活动。
北教学楼
北教楼的104和105是阶梯教室,能容纳250多人,是法律系5个班一起上大课的地方。当年,很多老师授课,用的是自编的教材,比如吴汉东老师讲民法就是如此。
虽然条件简陋,学生不多,但校园的氛围非常好。年轻漂亮的陈小君老师,是一些男同学心目中的女神,她把婚姻法讲得风生水起,还指导在校生办家事案件;年轻帅气的张明楷老师,会会在单身教工楼的宿舍里给上门讨教的同学开小灶——对了,这就是“单教”的由来。最早,并非学生宿舍,而是给单身教工当宿舍的。
还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值得一提,那就是乔克裕老师。师生戏称“乔老爷”。他用武汉话讲《法学基础理论》非常受欢迎。乔老师待人温厚平和,字也写得好,可惜后来因车祸英年早逝,成为熟悉他的师生永远的痛。
一座学校,总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而中南政法学院学风严谨、文化包容、务实进取的独特的精神,在初建时已经种下。
北104教室的模拟法庭活动
每天校园都在变化
1985年,学校还有一大片处女地尚未开垦。学校成为一个大工地,每天都可以见到这座校园的变化。
最初,模拟法庭还没落成,于是,北104不仅是教室,也成为学校的礼堂。
85级的校友学代会、团代会都在这里开,模拟法庭、辩论比赛也在这里举办,课余时间更热闹。
80年代,校内的演讲成风。中南政法学院率先便发起联办南湖四院校演讲比赛,中南政法大获全胜。后来成为影响武汉高校的一大赛事。
毕业时模拟法庭(南湖会堂)工地
梅园应该也是1985年前后竣工的。最初并没有梅花,后来从东湖春游回来的一帮学生干部一致认为校园里应该有梅花,于是在诸多空地中选了离宿舍和食堂都近的一块,冒雨种下梅林。
“青年梅园”的地名是留下了,梅花却没有开过,后来建楼时工地上干净到没有一棵树。尽管如此,作为当年的参与者,还是浅薄到有一丝书写历史的骄傲。
模拟法庭辩护人
一食堂
刚开始一食堂也不叫一食堂,因为那是唯一的食堂。当年学生不多,伙食还是非常不错的,老校友却对食堂一直有着很高的满意度。作为80年代的农家子弟,满足于饱食终日而不求精致。
后来,校友们言必提及的红烧猪蹄之类的特色伙食,1985年还没开发出来。那时学风淳朴且性别失衡,恋爱不普遍,到食堂去秀恩爱尚属忌讳,进餐场面平淡无奇,回忆起来的反而是军训期间集体开饭的热闹和豪迈。
北104教室辩论赛
阶梯教室毕竟讲台有限,当年需要场地的活动都在食堂的二楼,包括85级的开学典礼。时任司法部副部长蔡诚出席并讲话,主持人是副院长罗玉珍教授,她第一次让我们感受到武汉话可以那样的抑扬顿挫沉稳有力
食堂二楼的话剧剧照
食堂二楼的活动频繁而杂乱。最常举行的是舞会,还有武术和各类体育项目的表演。
食堂二楼还举办过晚会,出演过学生话剧。至今让人回味悠长。
新年茶话会(左侧为章若龙院长)
行政楼
行政楼就是现在的文治楼,1985年还是在建工程。落成后,学院和两个系的党政,还有各个教研室、资料室都集中在这一栋楼里。
86级新生入学后,食堂二楼已装不下全院的典礼,有些活动就办在行政楼前面的广场上。
有些图书馆找不到的书会藏在行政楼中某个资料室。
在行政楼前广场上军训
行政楼的值班室在大门的背面,经常值守的是六十多岁的肖师傅,黄陂口音。早晚遇见总是很关切的询问,对生活细节的交代让同学们觉得在武汉遇到了自家的长辈。
运动会入场式
大喇叭
印象最深的校园设施中,难觅踪影又无处不在的是学院广播台的大喇叭。那时的媒体不发达,同学们还没有接触到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概念,专注于倾听大喇叭里播报的天下大事和校园动态,虽然偶尔也有过寒冬凌晨被它惊醒美梦的愤怒。
因为有听众,师生投稿很踊跃,既有校园生活的记叙,也有情感世界的抒发,偶尔听到描述周边的美景与所见不同也不以为意。加上主事的几位同学很努力,从流行歌曲到电影配音一应俱全,有的还是师生原创。
院报上的文章
1985年,是中南政法学院重新起步之年。
一切,都是新的,一切充满了希望。
多年以后,重新回首,那段日子依然值得铭记。
因为,它是母校的一个新起点,承载了无数学子的感情和希望。
本公众号征集老照片及回忆文章
稿件请发29763335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