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微信修改推送规则,订阅用户未必能收到本公众号文章
除非您经常:点“在看”+星标
才能正常收到本公众号推送
本公众号征集怀旧文章、照片
邮箱:2976333505@qq.com
注:本文原载于2000年前后的网络论坛。今天看起来,别有一番滋味。无论在校,或毕业中南政法人始终关心着母校的兴衰枯荣。在此分享给中南政法的校友。
小引:话说刘邓大军以十万雄师挺进大别山之后,东征西进,数年之间中原既定。因思可以马上取天下,但不可以马上治天下,遂立中原大学,广聘贤良,倡诗书,兴文教。此为中南立校之端。初,我国学苏联之制,撤大学,改单科,因有中南政法学院之设,此亦为中南校名之肇始。建校伊始,中南政法位列“五院四系”,实力名彰华夏。后,中南与其他大学分合频繁,校名数易。及至改革开放力行法治,又有中南复校之举。中南学术兴衰之史,因此而得开卷。
第一卷:复校初,气势盛,露脸已峥嵘
中南复校之始,政府以集权之力,调集劫余复生之政法专才,集于中南。因与武汉大学比邻,互为援奥,江城武汉遂为南中国法学之中心。后世多有“北某南某”之说,即源于此。
其时也,中南学术强盛,声誉卓著,与群雄相较,毫不见逊。其例如下:
刑法学科:群星璀璨,实力居于各校之首。有曾昭琼教授,民国时期即已名满天下。时人常谑称为几个一先生,概因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六法全书,一杯茶则足矣。唯学术义理,烂熟融会于胸,方有此境界耶?
曾昭琼教授
刑法学科另有江任天教授、朱继良教授,皆术业专功,而卓有成就。于苏联法学一边倒之大势中研究欧陆、英美刑法,开时代风气,诲后起之新秀,功莫大焉!
其时,中南刑法正教授数人,副教授若干。而当今在刑法界名高如泰山北斗的北高(名暄)南马(克昌),讲师还未评定。曾老桃李满天下,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陈光中,现清华大学名教授张明楷皆其弟子。(按:后人皆知张明楷之出色,其实亦有师承也。无良师,哪里有高徒。)
宪法学科:实力深厚,卓然而有声誉。曾广载教授,专攻西方各国宪政,著《西方国家宪法与政府》,研究英、美、法、德、瑞等国宪法体制,资料详实,论理通透,至今尚无出于其右者。惟先生不慕虚名,潜心向学,故其名不彰。
蒋碧昆教授
蒋碧昆教授,亦为佼佼者,阐述宪法体系,主编宪法教材,有筚路蓝缕之功。教书育人,其弟子中,以二刘最为出色。
法制史专业,游绍尹教授,才华出众,学界多有赞词。时有南游(绍尹)北张(晋藩)之说。外国法制史,张梦梅教授,为张晋藩教授之秭,学术博洽,亦有名。
游绍尹教授
国际法专业,张仲伯教授,为国际私法学中“小国际私法学派”之旗手,引经据典与武汉大学之著名韩德培教授论战十数年,而未分伯仲。中南因被学人目为“小国际私法学派”中心。王献枢教授,研究海商法亦著名。凡全国性学生教材,每每以王领衔主编。
法理学专业,老校长章若龙教授,儒雅风度,学术精深,领导下属,因有中南法理之盛况。乔克裕教授,古道热肠,奖掖后学,任法律系主任时,创一时之胜。学术上,提倡实践法理学,成一家之言。可惜,不幸因意外而去世,此为中南学术史之伤心事。
章若龙(左)与政法学子座谈
民法专业,其时虽未见长,但已露峥嵘。李静堂主编民法学,为一学术代表作;罗玉珍教授主编《民事主体论》,开民法专题研究之先河,至今亦为民事主体研究的重要著作。
覃有土教授著作《债权法》,代表当时债法研究之最高水平。民法学科发展之开端,有大特色者二:一为奖掖后学,发现人才。例如后来极著名之徐国栋,其时刚刚到校工作,旋即考上博士生,学校不以其未经允许而要求赔款之类,反而提供资助,解决配偶就业,以此义举换得徐国栋在中南10年的学术活动。二为创造自由发展之环境,允许学术创新。
例如,后来极著名之吴汉东以及闵锋,在几乎是一片空白之条件下开始研究知识产权法,几年之后,中南迅速成为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之中心。
第二卷:四方才俊齐聚首,中南学术唱风流
话说中南复校后数年中,以风雷之势,占据学术发展之有利地势,引得学界侧目。其时,七七、七八、七九法科生徒,欲思以学术为业者,纷纷四面而来。西南政法来者最众,属人中俊杰者泰半。
中南政法建校开工仪式
江山、高其才、徐国栋、夏勇、郑永流皆为其属。中南自身亦有俊杰入帐。如张明楷、方世荣、马协华、刘茂林即为其属。自华东政法来者亦有之,自西北政法来者亦有之。其时也,中南风云际会,思想活跃,实为盛世。无毫奢之楼群,但筒子楼里照样出高人。
有好事者谑曰:踢门进来谈学术(门已坏),隔壁弟兄不得顾(墙不隔音),谈到蜡烛俱灭时(停电了),飘下万言反驳书(上面也在听)。
中南政法学院挂牌
年轻者群居,不免有古风遗绪,要排什么四大才子,八大高人之类。各种说法不一,撰者无法考证。只以为这是一个兴旺发达的时代的征兆。
中南学术以此时为胜,其特点在于开时代之风气。试举其大概者如下:
法理学:江山潜心运思,思考跨时代的问题,著《中国法理念》一书,有自创新的学说体系,融合中西学理之志。高其才,重视田野调查方法,研究中国习惯法,其所涉及问题的研究程度,至今无人可及。
江山教授
马协华等,运用法社会学方法,研究中国农民的法意识,采调查分析方法,为当时学界首例。其研究成果,即使对一般的社会学研究亦有重大价值。按:马协华因病英年早逝,撰者哭老天之不公!黎小平等人对于法律价值的研究也是国内领先。
刑法学:张明楷综合研究刑法总则,以法解释学方法,撰写《犯罪论原理》,为当时的刑法解释学的颠峰作品。有名言曰:立法如何是次要,要看解释工夫到不到。李希慧等人则潜心读书,获得中国最早的刑法学博士后称号。
张明楷教授
民法学:开始进入了兴盛的期间。徐国栋的《民法基本原则解释》开创民法领域中综合运用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方法进行专题研究的方法,为民法学界其时最优秀的作品。吴汉东与闵锋、王毅等人的知识产权研究居于全国领先地位。佟柔老先生召集当时的年轻学人编写民法教材,中南的闵锋即当然地承担所有的知识产权部分。
至于宪法、行政法、国际法亦有此特征。例如沈涓所著《冲突法及其价值导向》,即被当时的学界视为异类之书。其实,也就在中南的气氛中,能够产生这种思想。宪法方面,中南年轻学者提出区分观念宪法与实质宪法,要求研究中国宪法的实际的运作状况,而突破以条文论宪法的法条主义的局限,可谓是一个开创之举。
其时,中南也派出了年轻学者出国,郑永流、黎小平、马玲等人纷纷赴法国、德国攻读博士学位。
若说在这一时期,中南学术一切都是优秀?不然。其时已经暴露出若干问题,所谓飓风起于青萍之末。由于当时当权者不加以注意,导致后来之大变局。
其一为,不重视学科建设。以刑法、法理之强居然不申报博士点。导致中南的器具一直显得太小,让英雄无成长的空间。
其二为,不注意教师待遇的改善,学术的发展靠学者自己的理想主义的支持。常言道:天才之火需要添加利益之油。艰苦的条件下的创造,焉能长久?一旦别人种下梧桐树,自然引得凤凰去栖枝。
其三为,学术人才的培养上无规划。基本靠人才自然涌现,脱颖而出。但是,好的运气不是总是有的,这就导致,虽然中南有最第一流的学者,但是,却没有基础,没有阵容。因此,学术的声望逐渐寄托到几个核心人物上。导致他们在中南,则中南有关学科是一流,他们一走,该学科即出现后继乏人的尴尬。
1999年中南政法国经某班课表
第3卷:风云突变起,中南学术显颓势
上卷说到,中南学术经历了极端良好的开端之后,迅速涌现了一个年轻的优异的学术群体。开学界风气,扬中南名声。流风所至,每一学科都有在国内有重大影响,堪与任何人抗衡的年轻学者。
但,时势变化莫测,90年代中后期,市场经济大热。法学大概自1994年开始急剧增温。中南不复为平静之地。办学主导方向深受影响,掺入许多市场元素。各种培训班如雨后春笋到处滋生,即为典型。
下海热风,不时吹拂校园,无声地敲打着学者破旧的房门。于是有人站起来走了出去。这样先流失掉一批,闵峰等人就这样成为了专职的律师。
南方也去了一批。王毅、刘剑等人就是例子。有些人感觉到诱惑,出去看看,又觉得还是家里可靠,又回来,又出去,又回来。就这样产生了一批所谓同时教书,同时兼职的律师。结果消耗掉年轻的才华,增加了一些常年不用的存款单。
还是有些人,拒绝了外界的诱惑,还是在书房中。但是,校外经济大潮的汹涌,让校园不再宁静。经济因素不甚活跃、但法学研究素材集中的北方政治中心,优势日益凸显。恰在此时,清华北大武汉大学之类的,又对他们发出了热情的邀请。
高其才教授
90年代后期的中南的学术历史,基本上就是一个优秀学者出走的历史。开列其名单是中南的伤心事。
从法理学开始。江山出走武汉大学,继而前往清华大学,郑永流在德国留学后,去北京大学,黎小平在法国留学后去了澳门大学,夏勇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留北大,继任职于社会科学院,现为法学研究所所长。高其才去了清华大学。他们本来都是中南的。
中南的学生也许要感到痛心。他们的一些出色的成果其实应该是首先讲给中南的学生听的。江山的《互助与自足》以及《法的自然精神导论》,历史将证明是法哲学历史上的划时代作品,就是在出走中南前后写的,想必是在中南构思的吧。
高其才的《中国习惯法论》,中南的学生不能听他讲解了。虽然他是在中南期间进行社会调查的。郑永流在北大主持《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夏勇的博士论文《人权概念的起源》已经被翻译为日文,成为所谓的亚洲人权观的理论基础,代表着东方世界与世界在对话。
然后是刑法的张明楷,出走不久就出了刑法学上下卷,以及厚厚的外国刑法学。走了。本来还说北陈(兴良)南张(明楷)的,转眼间就成为了北大陈兴良,清华张明楷了。
李希慧去武汉大学了,这个第一个刑法博士后。然后是行政法的早一些的袁建勇,后来的章新生,方世荣(此公出走为中南巨大损失。根据个人见解,他在行政法学界当排在前三之列,与徐国栋在民法界张明楷在刑法界地位相似),关保英及其夫人出走上海。行政法专业几乎已经片甲不留。
经济法方面研究劳动法的王全兴,研究环境法的吕忠梅以各种方式出走。民法名教授徐国栋前往厦门大学。论坛上的留言者都为没有听到该教授的罗马法感到可惜。
说了大家别难过,他还在中南开过“新人文主义的民法哲学”的课呢!还开过纯粹法哲学讨论班呢?有个哥们把该讨论班上的发言稿稍微整理了一下就在《读书》上发表了。人民大学的人听了这些都露出不想活了的神情。对中南的学生考人大的民法的一致的感觉是吃错药了。
难过有什么用啊,现在的人有几个听过张明楷的“刑法案例研习”甚至“比较刑法学”呢?几个听过方世荣的行政诉讼法?几个听过高其才的法理学?几年前这些可都是供本科选修的课啊。
不能再写下去,否则怕现在的学弟学妹们要集体跳楼。不能再描述几年前学生的幸福了,怕现在的学生失去信心。
但是,我们也要讲辨证法,事物消长,由胜为衰的确是一个趋势,谁又能断定一个新的复兴不正在酝酿之中呢?中南能走出这些人,也是我们的自豪,也说明这里的水土和物性是个出学者的地方。
从现在的迹象来看,中南如果能够把现在正在各地的炉火中烤炼的年轻人都回笼到学校,5年之内,中南的民法、行政法、刑法这三大传统强势学科又将恢复山河,傲视群雄!
小编加注:作者宏愿或已实现,20年过去,中南财经政法位列985、211,并未没落。也算是校友们的一丝安慰吧!
本公众号征集老照片及回忆文章
稿件请发2976333505@qq.com
往期文章
你好,中南政法1994,请回答!
忆南湖,我的大学——中南政法学院
忆南湖,我的大学——中南政法学院(二)
中南政法记忆:电教
中南政法记忆:亡命的公汽
中南政法记忆:四大“名排”
乡愁:盘点中南政法消失的四大景致
中南政法记忆:1998年以来蹭课史
中南政法记忆:酷暑校园
中南政法记忆:再来一记回忆冲击波
中南政法记忆:政院广播台那些事儿
中南政法记忆:流星雨
待雨成霖:“茶山刘”的青葱岁月
中南政法记忆:模拟法庭
中南政法记忆:龟途如虹
中南政法记忆:五鼠闹政院
中南政法记忆:酒精锅保卫战
武汉政院散记——饥饿的大学时代
中南政法记忆:你那里下雪了吗?
中南政法时代那些让人笑出鹅叫的顺口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