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90年代的大学



 

《致青春》剧照(图源:网易娱乐)
这几年,一股怀旧潮开始悄然出现。从赵薇的《致青春》开始,《中国合伙人》《夏洛特烦恼》《同桌的妳》《港囧》等影片,无不打着致敬青春、怀旧的旗号。毋庸讳言,温情、怀旧已经成为校园电影的主流关键词。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怀旧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为目前中国文化市场的消费主体人群——曾经憧憬着未来、充满青春活力的“70后”“80后”,已经逐渐远离青春,开始出现集体怀旧。不论是影视、音乐作品,老物件,或是怀旧国产品牌,他们都格外愿意埋单捧场。
 
其实不难理解“70后”“80后”的怀旧情怀。因为,这个群体已经不再年轻——最老的70后今年已经47岁,最大的80后也已经37岁,是奔五奔四的年纪。当60后逐渐老去,他们逐渐成为单位的中流砥柱,成为社会的中坚,开始步入了生命的高压期:上有老下有小、还房贷、供车子、工作、升职……巨大的压力下,他们感慨逝去的青春。也只有在怀旧中,他们才能抛开眼前的烦恼,体会到些许放松和愉悦。下面这组90年代的大学校园图片,或可勾起你怀旧的情怀:
 

校园合影
和个性张扬的90后不同,我们的大学时代,连拍合影都这么中规中矩。也许,衣着用现在的眼光看来,似乎有点老套、落后,但那充满了青春气息和胶原蛋白的脸孔,却足有穿透时空的力量。

90年代大学课室
90年代的大学,黑板板书还是主流。在没有PPT,没有投影的年代,每个老师都练就了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记得我们学校当年的“电教室”,只是比普通教室多了几台电视机,这已经是先进教学方式的代名词。
 

书信
90年代初,校园里还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甚至连打电话都显得那么奢侈。书信,成为我们与远方好友沟通联系的重要方式。记得钱钟书在《围城》里有这么一句经典金句:“电话是偷懒人的拜访吝啬人的通信”。因为,书信可以反复赏读回味,而电话却一挂就完了。
  

于是,书信成为恋人们表达相思的重要载体。当班级收发员分发信件时,多少人期待着那叠厚厚的信封里,有远方的他(她)来信。给他(她)写信,是件温馨而又苦恼的事。我们总会斟词酌句,写了撕,撕了写,甚至有时把信封好了,想起一句话,还要拆开重写。好怀念那个青涩的年代。
 

菜票
在那个年代,我们还使用菜票。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菜票,这些菜票在校园里是可以流通的。可以在校园里的小卖部买日用品,在餐馆炒小炒。这张一分钱的菜票也算是老古董了,现在人民币的面额里,最小是一角,“分”这个单位,恐怕只能存在于微信支付里了。
 

录像厅
90年代,录像厅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布中国城乡各个角落。大学里最流行的休闲方式之一,就是看录像。在那里,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类正规影院里没有的西片、港片。我们管录像厅分发一周影目的叫“派课表”,管看英语原版片叫“练听力”。在学校附近有一家“红苹果”,放映的影片你懂的,我们管它叫“生理课”。随着网络的普及,此类录像厅已经逐步
 

交谊舞
大学里的舞厅,是认识异性、邂逅浪漫的高几率场所。可惜小编实在舞技太差,加上五音不全,大学里从不敢涉足舞厅一步,这方面的回忆几近空白。
 

借书证
这是中南政法学院的借书证。现在看起来已经非常简陋,但在当时已经非常先进。因为,学校已经开启了数字化文献检索系统,管理员只要扫描条形码,就可以快速找到你的身份信息,帮你录入所借阅的书籍。
 

寝室宴会
几乎每个70后的大学生活,都有在寝室做饭吃的经历。使用得最多的,是酒精锅。也有胆大一点,使用燃气炉、电热炉。不过,无论使用什么炉具,都是学校禁止的。毕竟是集体宿舍,非常容易发生火灾。为了那可怜的“改善生活”诉求,大学里少不了和宿管员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宿舍里“宴会”尽管简单,但比起食堂来说,已经是“人间美味”。买上几瓶啤酒,吃喝之间,如同过节一般的热闹。
 

绿皮火车
那个年代最弥久的记忆,就是绿皮火车。官方对绿皮火车的说法是“普快”,即普通快车,而民间则将其称为“慢车”。绿皮火车逢站就停,遇到快车还要让道。从广州到武汉,现在高铁大约3、4个小时,而当年要足足耗费20来个钟头。车上明明已经人挤人,可一到站,从车门甚至窗户,还可以爬进不少旅客。真不知道这么多人是怎么压缩在那狭小空间的。
 

告别校园
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这样的场景,相信你还记忆犹新。当年校园民谣里,高晓松的《同桌的你》流传甚广,其中一句歌词:“总以为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或是大学生活的写照。告别校园,意味着告别青春。当我们走进社会,时间似乎一下变快,转眼二十年就过去了。当年哭着告别校园的兄弟姐妹们,你们现在还好吗?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照片。如有侵权,后台告知,立即删除。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