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南政法学院时代,刑事侦查是一门比较边缘的课程。因为,和现在已经设立刑事司法学院、拥有完善的侦查专业不同,中南政法时代,还是法学的天下。刑事侦查课,和刑事诉讼沾边,但又不是单纯的刑事诉讼,既可以归入刑事法范畴,但可以归入实务是范畴。
老中南政法学院侦查学的师资还是很强的,印象比较深的有张远煌、李健训等。这些老师当年在政法学院可能还称不上大咖,可今天在侦查学界,却是响当当的人物。比如张远煌教授,现在是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北京市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会常务理事,曾挂任最高检察院反贪总局副局长。
其实,那个年代,很多人进入政法大学之前,对未来做什么工作大多没有很清晰的规划,但潜意识里大多会想到公安,想到侦查。其实也难怪,90年代,公安机关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各级政法委书记多由公安局长兼任,荧屏上叫得响的法制影视剧,也多是公安题材。比如《便衣警察》,比如《刑警本色》等。许多男同学,骨子里就有推理的冲动、破案的情结,有当福尔摩斯的本能意愿。
而刑侦课,显然让充满了新奇的同学们有些失望。因为,刑侦理论是比较枯燥的,并没有那么多的案例让你去推理、去演绎,去感受当福尔摩斯的荣光。比如指纹,老师会从最基本的箕形线、弓形线、螺形线、曲形线、波形线等开始介绍,还有什么小桥、小棒之类的细节比对。你会感觉到恐怖:比对一个指纹这么麻烦,实践中如果没有突出的怀疑对象,那岂不是要海量比对那么多指纹……
此外,还有痕迹勘验、枪弹勘验、文书勘验、侦查鉴定以及刑事程序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大多是纸上谈兵,在课堂上讲解一些理论,并没有实践方面的检验。现在想来,当年之所以觉得侦查课有点枯燥,主要还是缺乏实操性。如果考试时,能模拟一个案例,分组进行勘验、侦查实践等,我想课程可能会更加鲜活。
唯一让同学们至今念念不忘的,恐怕是刑侦照相了。也许当年曾亲身经历过吧,虽然从未搞过刑侦,至今还依稀记得刑侦照相的一些基本理论,如刑事照相分为方位照相、中心照相和细目照相,具体拍照时还有什么三向交叉、十字交叉多向拍照,以及相向拍照等。
当然,刑侦拍照最大的收获,不是掌握了什么刑事侦查的技能,而是对照相机的性能有了深入了解。
那个年代,照相机是很奢侈的东西——奢侈的其实不是照相机本身,而是胶卷和冲洗费用。90年代,中南政法学院大门口就有几家照相馆,也卖胶卷,主要的牌子有富士、柯达、乐凯等。富士胶卷大约20元一卷,冲洗费大约10几20块,这个费用在当年绝对属于奢侈消费——要知道,那时在学生食堂,一个猪蹄膀也才3.5元。
但问题是,在没有数码相机的时代,拍照完全属于“盲拍”——在没冲洗出来之前,你永远不知道相机里拍出来的是什么效果。有一年,我不知道鼓起多大勇气,找了个“电灯泡”一起,约了心仪的女生去逛东湖,在各景点面前还扭捏作态摆POSE、做表情,结果到相馆一冲洗:一张都没洗出来!
后来分析原因,可能是胶卷没安好,齿轮自动卷带时,带不动胶卷,导致冲洗了一筒空胶卷。
刑侦照相课让我们扎扎实实补了一堂照相课:而且,玩的还不是那种不需要任何技术含量的“傻瓜机”。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懂得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光线条件调节光圈、使用快门,懂得了如何利用光圈、快门来控制景深等等。使用机械相机的感觉,有点类似现在开车用自动档还是手动档。尽管自动档非常方便,但对于老司机来说,只有手动档的车,才是真正意义的汽车。
也正因为此,听说刑侦课结束后,很多同学都买了相机,而且是能用来耍酷的机械相机。
刑侦照相的实操过程可以说是非常完整的,既包括照相,还包括相片的冲洗。一个流程下来,基本已经具备开非专业照相馆的水准。
刑事照相的要求其实并不复杂,两人一组合作,模拟一个犯罪现场,要求你完成现场照片包括方位照、中心照和细目照一整套流程。拍照的成绩,和课程期末成绩挂钩。为了得高分,很多同学在拍照中拍出了各自的创意。
什么样的相片能更好反应犯罪现场呢?大家不会傻到去拍盗窃现场、抢劫现场,因为那样的现场没有冲击力,也不好设计。最佳的犯罪现场,无疑是杀人现场。于是,几乎超过八成的同学,都选择了拍“尸体照”:两人轮流当“尸体”,相互拍照。
为了让“犯罪现场”更真实,同学们的“死法”可谓千奇百怪。有靠在墙上“死”的,有躺在草地上“死”的,有挂在树杈上“死”的,还有从床上半边身子挂在地上“死”的。因为没有红颜料作道具,这些照片拍出来,总有一种究竟是“死亡”还是“睡着”,让人傻傻分不清的感觉。
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最具创意的,还是隔壁宿舍杨同学的“卧轨”照。他们专门跑到学校后面的铁轨上,冒着火车随时开过的危险,拍下了一系列“尸横铁轨”的照片。冲洗出来,同学们无不拍案叫绝:那延伸的铁轨和卧倒的人,足以让你倒抽一口冷气,那就是一种满满一种“犯罪现场”的感觉啊!
刑事照相的另一个“成果”,是留下了很多黑白校园照。不知道是否从节省经费方面考虑,学校提供拍照的是黑白胶卷。由于拍照作业完成后,每部相机都还节余10来张照片,不用完是可惜了。于是,很多同学便用来相互拍摄生活照、校园照。
当然,这些照片冲洗时遇到了麻烦:到学校门口一问,照相馆已经基本不冲洗黑白胶卷了,因为黑白胶卷要手动冲洗,而彩色胶卷集中送到长江日报冲印社批量冲洗,成本比黑白胶卷还低。好吧,那就尝试用彩色相纸冲洗黑白胶卷吧!
我不知道,这会不会是政法学院学子的创意。总而言之,很多老中南政法学院毕业的学子的相册里,大多有几张彩色相纸冲洗的黑白照。较之传统的黑白照片,这些照片更有了一种“艺术”感:富士相纸冲洗的黑白照呈蓝色调、乐凯冲洗的呈红色调……这些,是刑侦照相的“成果”。
时代的发展是飞速的。当年如日中天的胶卷行业,随着数码相机的兴起,已经走进历史的故纸堆。机械相机,如今也成了博物馆展现“改革开放40年”成就的历史文物。可是,当年那刑侦照相给我们带来的新鲜感,却是今天的数码相机所无法取代的。
往期回顾:
中南政法记忆:通宵录像
中南政法记忆:地下舞厅
中南政法记忆:“医完”
回不去的中南政法
中南政法记忆:早操血泪史
记忆:中南政法时代十大风味小吃
中南政法记忆:谁还记得青年园
中南政法记忆:倒贴的邮票
遗忘在茶山刘的青春之:醉在“小香港”
罕见老照片:回不去的中南政法学院
盘点:中南财经政法那些不务正业的校友
中南政法记忆:校门的变迁
中南政法记忆:南湖之殇
中南政法记忆:露天电影院
1998年的中南政法学院
中南政法记忆:“红苹果”的传说
中南政法记忆:经贸英雄谱
中南政法记忆:“南湖”影城
中南政法记忆:情人路
中南政法记忆:这些老物品你还保存有多少?
中南政法记忆:有一种爱叫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遗忘在茶山刘的青春之:广西的猎人和野兽
茶山刘记忆:政院的“气功热”
中南政法记忆:单教楼的电话
20年前告别政院:青春散场时
中南政法记忆:茶山刘是个破地方
政院路一号的“538鬼故事”
中南政法记忆:他们说,南苑的酒能让人醉一辈子
中南政法记忆:埋葬在“小香港”的梦想
这些图片,总有一幅触动你的心扉
中南政法记忆:风雨三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