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现在中南财经政法的师弟师妹们毕业时,学校是否还会统一制作同学录,毕业的学子是否还会饱含深情地在对方的同学录上留言?而在当年,这已经成为中南政法学院毕业文化的组成部分。
潮来潮往,缘起缘散,每年的大学校园,都会上演挥泪挥别母校、告别同窗的感人一幕。在没有手机、没有电话、没有电脑、书信成为最主要的通讯方式的年代,毕业来临,意味着朝夕相处的伙伴们从此天各一方。在没有微信群、没有QQ群的年代,也许毕业,就意味着很多同学从此无法相见,因此,毕业甚至增添了一丝“不再相见”的悲壮感。
于是,同学录成为承载同学们别时深情厚谊的重要载体。同学四年的各种情感:爱的,恨的,苦的,甜的,在这一刻都彻底释放。以前放不下的心结,此刻已然释怀。同学录里,写满了各种美好祝福。只是,我们从来没想到,此刻挥手告别的,不仅仅是同学,不仅仅是校园,还有我们的青春——一去不复返的青春。
这是中南政法学院法律系85级5班的毕业纪念册。封面设计非常具有年代感:凸显红色,元素简单明快。
翻开纪念册,是85级5班师生合影。同样年代感十足:没有各种花样的拍照设计,中规中矩;没有专门的拍照背景选择,如果不是照片上烫金的“中南政法学院法律系85级5班毕业留念”,你完全看不出这是哪座高校的毕业照。
甚至摆放在师生们面前的这些花盆,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也纯属多余。其实,在以校门、行政楼、青年园这些标志性的建筑拍照,不是更有特色吗?
那还是一个毕业生包分配的年代。这位“程功才”师兄,显然直到毕业,还没落实工作岗位。1989年是个特殊的年份。那一年春夏之交的风波,是每个毕业生的深刻记忆,也影响了许多毕业生的毕业分配。
一位签名不太好认的同学,给“老张”的留言是:临别之际,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希望今后能在长沙再同你抬一次“杠”。愿所有一切都会令人满意。四年的同学,即便是相互抬杠,也成为美好的记忆。这就是同学,好的坏的、美的丑的、开心的不开心的都能相互包容的同学。
这是中南政法学院法律系92届(88级)的毕业纪念册。可能考虑到保存问题,使用的是布纹封皮。
翻开封面,是我们所熟悉的中南政法学院校门。这张照片,是90年代校园的形象照。是的,从北校门进入校园,几乎融汇了中南政法学院的全部景观:行政楼、青年园、露天电影院、模拟法庭……这张照片,是70后中南人最深刻的记忆。
这位当年分配到广东省工作的校友的留言深情地写道:是的,我们的资格是年轻,因为年轻,我们可以无所顾忌,甚至有时还可以摸摸老虎屁股……是的,年少的我们,总把年轻当作一种资本。我们总以为有着挥之不尽的青春。而不知不觉中,却已经人到中年。
亲爱的校友,许多年过去,你是否依然保持着那种年轻的朝气?是否还有着那种无畏前行的勇气?
封面
封底
这是中南政法学院98届(94级)的毕业纪念册。纪念册封面封底都融入了中南政法学院的标志性建筑:封面是中南政法学院的校门,高耸的校门,对联般对称的用鲁迅体书写的校名。而封底,则是行政楼和青年园。
这是学校、系领导对98届毕业生的留言。刚开始有些奇怪,为什么留言的落款都是1997年?后来了解到,原来,当年按学校的惯例,1997年底同学们开始离校实习,1998年初返回参加毕业礼。正因为此,落款多是1997年。
我觉得,这是一段非常有特点的留言:我们从这里走向生活,生活将五彩斑斓;但我们永会回溯到这里,这里有我们纯净的友情。
也许当年会感觉这样的留言平淡无奇。而多年后,才感觉这是一段多么值得回味的留言。正如橄榄,入口平淡甚至苦涩,而慢慢咀嚼,回味悠长。
伴随着那英、王菲的《相约98》,1998级的学子们到中南政法学院报到,而1998届的学子们却挥手告别武汉,告别江城,告别青春,从此走向“生活”。而正因为有了母校的培养,有了中南政法四年的岁月淬炼,才有了毕业后各自的精彩,各自的五彩斑斓。
而无论你走多远,随着岁月的流逝,你会越来越怀念在江城的岁月,会怀念那曾经纯净的岁月,怀念那逐渐远去的青春。
本公众号邮箱:2976333505@qq.com
往期回顾:
不复存在的中南政法学院
青葱岁月,我的中南政法
中南政法记忆:通宵录像
中南政法记忆:刑侦照相
中南政法记忆:倒贴的邮票
中南政法记忆:校门的变迁
中南政法记忆:露天电影院
中南政法记忆:“红苹果”的传说
中南政法记忆:“南湖”影城
中南政法记忆:情人路
中南政法记忆:这些老物品你还保存有多少?
中南政法记忆:有一种爱叫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中南政法记忆:单教楼的电话
中南政法记忆:他们说,南苑的酒能让人醉一辈子
这些图片,总有一幅触动你的心扉
中南政法记忆:风雨三号楼
政院路一号的“538鬼故事”
罕见老照片:回不去的中南政法学院
记忆:中南政法时代十大风味小吃
盘点:中南财经政法那些不务正业的校友
1998年的中南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