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或在5月中旬发射,神舟十四号预计6月出征!


随着神舟13号三人组凯旋归来,中国航天人一次又一次地刷新自己在外太空的技术探索数据,天宫号和联盟号并列成为外太空在轨运行的空间站。

天舟1号,天舟2号,天舟3号在海南文昌火箭发射地先后三次为空间站提供补给,同时也将空间站产生的垃圾进行收集存放,并带回大气层进行销毁,天舟系列飞船运载能力不断突破,天舟货运3号现在6吨物资可供三名宇航员6个月使用。
天舟1号货运飞船从北京出发,在天津新港通过海运到达海南,全程1700公里,通过长征系列火箭成功发射,为天宫2号飞空间站实现对接,补充添加在轨推进剂,实现空间科学实验,这也开启了中国空间实验探索的新时代。

天舟1号货运飞船的运载能力为6.5吨左右,远高于俄罗斯和日本火箭运载能力,逊色于欧洲航天局7.6吨运载能力,这样6.5吨左右的物资,满足了航天员在轨运行的生活用品以及进行空间探测的各种设备需求。
天舟2号运载火箭搭乘长征火箭成功发射并补给空间站所需的生活物资和设备后,已于2022年3月底,携带空间站产生的垃圾于预定区域坠落大气层销毁,只有少量未烧结残骸坠入太平洋安全区域。

天舟2号由货运舱和补给舱两个部分组成,运载物资达6.8吨超过火箭整体重量13.5吨的40%之多,回顾天舟二号绕地球运行10个多月以来,舱内设备运行正常同时自主快速实现了与天宫空间站的对接。
令人遗憾的是天舟2号货运飞船不能像载人飞船一样返回地球,只因为没有复杂的轨道设计和飞行程序支撑,两艘飞船为不同的使命而生,同其他国家一样,美国SpaceX对于货运飞船不会回收。

2021年同年9月天舟货运3号飞船于海南文昌成功发射,并与天舟2号共同与核心舱对接,经历6个多小时后组合飞行,同样的装载了航天员所需的生活物资以及空间站推进剂,每天舟二号不同的是仍在轨运行。
天舟4号货运飞船完成了出厂检验,或于5月中旬发射,长征7号是该发射任务的执行运载火箭,并与2022年4月11日运抵海南发射中心,总装和测试工作已陆续展开,新一代运载火箭和载人飞船正在研制中。

从进入太空的第1人杨利伟到三人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再到将来的神州十四号三人组,这次太空探索已经持续了180天,天宫课堂两次成功授课,一次又一次的拉近了中国梦,链接太空梦的距离。
神舟14号计划于今年6月发射,届时三名宇航员同样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中国空间站建造将更进一步,中国航天人为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这也吸引了来自他国宇航员进驻中国空间站的向往。

太空出差三人组返回地球的第1句话语是感觉良好,三人组顺利完成了各项太空实验并实现了太空舱外行走,为人类太空生存提供了新的数据,激发了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对于太空探索的不竭动力。
我们的国际空间站虽然现在不能够同时6人在轨工作生活,没有将空间站对接在轨状态下进行对接,空间站还需要航天员轮流值班,目前发射场设备一切运行正常,期待中国航天将再次耀眼世界。

对于外太空的探索,中国航天人不止于对未知星体的命名,从探月计划嫦娥系列登月探测器,火星探测器天问1号的诞生,以及天宫国际空间站的建立,对于太空的探索,逐渐由无人探测到载人技术的成熟。
中国航天人看到了与国际航空航天大国的差距,披星戴月,一路追逐,从太空实验室带回地球,造福人类的成果逐渐增多,一代又一代的航天后浪对于太空探索愈加期待,这将为宇宙探索提供不竭智囊团队,太空旅游也将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学习中文将成为进入中国国际空间站的必要工具,中国文化将走出地球冲向浩瀚太空,他国语文员在使用中国空间站设备中将再次感受中国航天科技的便利,在共同生活工作的国际空间站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宇宙再次实现。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