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沥青路经常翻修,为何日本却常年如新,真的是技术不如人吗


沥青路在使用过程当中,有着非常好的稳定性,耐高温,耐高寒不容易开裂,不容易塌陷和破损,对车辆的减震和通过性有很好的助力。

那么为什么日本的沥青路常年如新,中国的沥青路却要经常翻修,是因为工程质量的问题吗,到底是技术不如人,还是有其他原因呢?
沥青路面施工分几步进行建造,基层清理整洁之后没有积水和淤泥进行透层施工,还会要开裂位置铺设玻纤维格栅进行处理和加固,防止以后的沥青路面提早开裂,避免出现质量隐患。

透层油洒布要施工到位,不能渗透到路基下方,以免造成路面下沉的情况,使用稀浆封层的时候,对施工的厚度要有技术要求,根据施工地质情况的现实技术需要,进行施工厚度的确定,不能过厚,也不能太薄,否则都会造成沥青路面出现问题。
在拌和沥青时,需要专业人员进行配比,根据铺设路面的温度,油石质量进行配比。
最后用压路机进行平整,等待沥青路面干涸之后经过检验合格,该路段就可以通车和通行了。

在设计沥青路时,会根据路面是走车还是步行,设计不同的路面承重强度,这些都是需要现场去进行勘测和计算才能确定的。
我国的沥青路面已经遍布城市和县城的主要街道,很多地方的沥青路面还做了红色和绿色等不同的自行车路面,很是漂亮。
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人们好奇,就是中国的沥青路面好像很容易进行经常性地翻修,但是日本的沥青路面却总是常新的样子,这到底怎么回事呢,难道说基建狂魔能修得了重要的工程,技术方面却搞不定沥青路吗?

并不是这个技术方面的原因,而是两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日本的城市基础设施都比较陈旧,在维修中小心翼翼保护着使用年限,维持着不错的使用情况,而且日本的维修喜欢在城市中进行干扰最小化的施工,不像我国一般不定期把路围起来一般就开始修理了。
日本的维修方式很温和,小面积的作业,而且都是悄悄地避免影响城市交通。因为日本本身街道没有我国的街道宽,很多城市车水马龙人流熙攘的时候,不具备维修的条件时,就会标记起来由市政路段人员进行晚间作业维修,所以人们可能只是在旅游和留学期间很少看到日本的路面会经常翻修。

此外两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我国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很多城市的基础设施都在升级,有些市政管道需要埋到路面以下,而不同的管线施工又不在一个作业周期内,所以就会给人一种印象,经常在翻修路面,实际上是一些市政工程完成后,在把路面还原。
但是我国的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不同管线施工时间不一致,就容易出现你方刚挖完把路修好了,但是我方又计划开始施工了,重新又把好好的路面挖开了,频繁地修路和挖开路面,有时会造成施工仓促,还有一些路段也存在一些路面瑕疵和平整度不够的问题,个别的路面出现坑洼的修复也不算及时。

这些情况下,再加上比较频繁地出现修补路面和挖开路面的市政工程,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国家已经发现这个问题,也在想办法尽量协调一些管线施工在一个作业工期内互相协助完成,不要总是造成无故的浪费。
日本修建沥青路是比我国的时间更早,建造路面的技术也有一些独到的办法,从西方国家进口了优质沥青,坚韧度和路面的结实程度更高,现在日本的沥青路面铺设也是非常普遍的,而且日本的道路建设成本相比中国少太多了,因为日本国家太小了,道路又少,就算从国外进口沥青也总量上使用不了多少。

我国的公路网线纵横交错,因为发达的物流业在路上奔跑的货车也很多,载重车辆增加后,就会对路面造成提早的磨损和破坏,这种情况也是加大了路面使用的破损率。
再加上城市道路更是不计其数,这些路面如果都使用国外进口沥青,也无法承担这么昂贵的成本,实际上我国的修路技术是很先进的,不存在技术不如别人的问题,只是因为考虑成本和使用的频次太高,所以中国的沥青路面经常会出现一些需要修补的地方。

相比之下,日本除了繁华的京都其他地区都是很普通的小县城,没有中国这么多的载重车辆在路上行驶,自然不会对路面造成那么多的磨损了,养护的成本也降低很多,所以从综合来看,日本的沥青路还是保持得比较少,归根结底还是日本国家小了,人口少了,总共路面的面积也比我国少太多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