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团长说心理 ,在右上方 ··· 设为星标 ☆
比别人更快看到精选心理学优质好文
✦用心理学,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NO.150
作者:黄启团
主播:小孙 背景音乐:life
图片整理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前段时间,演员徐帆上了一档综艺节目,聊起她和冯小刚导演的婚姻生活,引发网友热议。
当主持人苏芒问她,是如何维持他们婚姻的“恒温”时,徐帆脱口而出:“夫妻就是合法的仇人”。
我不知道徐帆说的“仇人”对她而言的真正含义,只是觉得这种说法蛮有意思的。
在生活中,在课堂上,我遇到不少案主真的把自己的伴侣当仇人,一想到要和“这种人”过一辈子,就对人生充满了绝望。曾经的海誓山盟,曾经的你侬我侬,到最后都变成了“仇人”、“这种人”,总之,自己讨厌的人。
何以解忧?唯有离婚?
但最糟糕的是,在下一段婚姻中,我们还是忍不住会选择一些同样类型的伴侣。
一开始我们总是会被伴侣的独当一面、理智的头脑或者多情的浪漫所吸引。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一开始认为的独当一面反倒成了令人害怕的控制,冷静变成麻木,而浪漫则变成滥情。
为什么婚姻中我们总是会选择自己讨厌的人呢?
我们如何走出这种困境呢?
请跟随我一起看看一个发生在我《升级婚姻软件》课堂上的案例。
01
李玉梅和王莲生,是一对结婚十多年的夫妻。
一上台,玉梅就把自己的椅子往后挪了一下。
这一个小动作,逃不过我的眼睛,我已经感觉到了这份关系到了怎样的“冰点”了。因为我们的身体是最诚实的,她连坐都不想和这个男人坐一起。我就着这个话题问她。“玉梅,你为何要离丈夫那么远呢?”
她愣了愣,说“我想离他远点!我们不亲密!没有温暖!完毕!”
玉梅,性格真的是如寒风中的腊梅,刚毅果决。
我想让她紧绷的线条放松下来,试着调侃她,“哈哈,你那么强势,不应该是你先生感觉不到温暖吗?”
她马上辩驳:“十八年婚姻,我一直等不到温暖,就算我是火炉,在一座冰山边生活了十几年,也冷透了。”
“等”不到温暖,我仿佛越来越能摸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了。
我请玉梅和我们分享一下,她所说的没有温暖,到底是怎么回事。
“十八年了,我一直没有安全感”玉梅拿起话筒说到,“我们是做小本生意的,生意人嘛,都想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有时候,遇到一些无赖的客户,我气不过,直接和他们吵起来,每到这个时候,他一个大男人,不是站出来把那些混账‘摆平’,反倒过来拉着我,让我别冲动,当老好人打圆场,一个大男人不冲锋陷阵就算了,还拉着自己老婆不让上前,算什么……”
坐一旁的莲生脸都红了,好像有什么话想说,却如鲠在喉根本说不出来,只能用力地喘着粗气。
玉梅注意到了,毫不留情地嘲讽道:
“你还别委屈,有件事我进棺材也忘不了,刚结婚那会儿,有次我们逛街,看到路边有个小贩在卖红薯,那味道把我馋到了,走过去排队。等排到我时,红薯只剩最后一个了。这时,从后面冲上来一个小混混,说‘这红薯我要了’,我哪里肯干,大喊‘你什么意思!’没想到小混混直接亮出一把刀来,我怕了,往丈夫身边退,结果他直接拉住我说‘算了算了,咱们走吧’,就这样,那个混混如愿以偿,而我却只能一肚子委屈……我只恨自己瞎了眼!”
“够了!”莲生这时拿起了话筒阻止玉梅再说下去,一行行泪从这个大男人脸上流下来。“事情不是这样……”他说罢抽泣起来。
我安抚莲生,让他说说,那事情究竟是什么样的。
“不就是一个红薯吗?犯得着跟这种人争吵吗?他如果真敢对你用刀,我直接就会顶上去的,我没你说的那么孬。”
“切”,一丝冷笑浮现在玉梅的嘴角。她根本不相信,不仅不信还感到不耻。
看到这里,台下的学员也有些同情玉梅,因为莲生一看就是个文弱的男性,的确很像“和事佬”,也难怪玉梅会这么失望。
但我接下来会说:他俩的婚姻是“咎由自取”,大概没有人会相信吧。
我继续问玉梅:“玉梅,你为什么当初会选择他做丈夫呢?”
“我觉得他很老实,也很听我的话。”她诚实地说。
“哦,所以你指望一个任你掌控的人,为你遮风挡雨?”我反问道。玉梅低头不说话。
读者们,你们听起来是不是也觉得很矛盾?其实并不复杂。
随着治疗的深入,我用催眠的方法,带玉梅回到了她的原生家庭。
原来,玉梅在6岁前,是家里的独女小公主,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是,爸爸似乎不满于此,他更想要个男孩,可惜,一连生了4个都是女孩,直到第5个孩子才是弟弟。
弟弟出生后,家里的负担已经很重了,光靠他做一份工根本不足以养活一大家子人,无奈之下,妈妈也不能再做家庭主妇了,只能和爸爸外出打工。他们众姊妹,也成了留守儿童。
玉梅觉得,有家不能团聚,都是爸爸造成的。
当我用萨提亚雕塑的手法,请同学们把她们一家的状况用静态的画面方式呈现在舞台上时,当她看到那一幕,心中情绪的堤坝瞬间崩塌了,在台上对扮演“爸爸”的角色控诉:“你怎么那么无能,生那么多孩子,不仅拖累我们姊妹几个,也对不起妈妈,你就是个‘孬种’!”
多年积压的情绪,在那一刻爆发,玉梅哭得很伤心。
在她心目中,男人就应该遮风挡雨,做不到就不配做男人。既然爸爸做不到,自己是长女就要“扛”起来,她从初中开始起,就勤工俭学,为了让几个弟妹能有学上,她甚至放弃了高考的机会,去厂里做工,从车间摸爬滚打到高层。
这是玉梅的故事。我又用原生家庭雕塑的手法,看了莲生的家庭。
在莲生的家庭中,台上站满了人,因为他家兄弟姐妹很多。
但是,“爸爸”的位置没有站人,因为他很早就去世了。
台上的“妈妈”用手指着几个孩子,呈指责的姿态。原来,自从爸爸去世后,家庭的重担就压到了妈妈身上,让她变得脾气暴躁,满腹牢骚,孩子们稍微做得不如意就骂。
所有孩子都跪在地上,朝妈妈伸出手,这是讨好的姿势。但莲生和他们不一样,他双手抱在胸前,站在一旁,离妈妈有一定距离。
这是因为,作为家中的长子,他不想让自己去依赖妈妈,他也知道,跟妈妈争吵是没有什么好结果的。所以,从小他就学会了理智、抽离和冷静,这就是他的生存策略。
可是,看起来冷静的莲生,站立时却一直面朝一个方向,刚好就是爸爸空缺的位置,仿佛他一直祈祷那里有个人出现……
后来莲生承认说,虽然这个家里的人很多,但是他一直觉得自己是孤独的,他好希望爸爸能够出现,给他认可、肯定、激励……虽然他对爸爸的印象早就没有多少了,甚至每年的扫墓也未必参与,连他都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份隐隐的期待。
我问莲生,当初太太是什么吸引你呢?他说,她能干聪明,很有魄力和担当。是我们工厂的唯一女管理层。再联想到玉梅前面说的,嫁给莲生是因为他老实,能听自己的话。
我想,聪明的读者,已经看懂这个“找爸爸”的故事了。
02
案例讲到这里,也许有些读者会不解,为什么童年的她那么恨“没用”的男人,长大后她自己却嫁了一个跟父亲一样的人呢?这就是婚姻中的致命伤——错把需求当成爱。
什么叫错把需求当成爱呢?请阅读我的另一篇文章《那些笑着嫁给“爱情”的人,最后为什么哭了》。为了方便读者阅读这个案例,团长在这里做个简单的描述。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需求”。需求分为2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叫做“需要”,英文叫need。第二部分叫做“想要”,英文叫want。比如我讲课,讲了近一个小时,我感到口渴,需要一杯水解渴,水就是需要。
可是,当我口渴的时候,大脑里冒出的并不是水,而是茶,或者是果汁。如果你口渴,脑子里冒出的不是水,而是其他的东西,那么这个东西就叫做“想要”。
想要,是因为我们大脑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文化、广告、老师,或者是朋友价值观的影响,所形成的个性化的需求。
那什么才叫爱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无法用三言两语说清楚。我只能做个比喻。
以刚才那个例子,当我口渴时,我的焦点会集中在找水上,因为我的内在有一个洞,我需要填满它,当我的所有精力都被这个洞抓住时,我是无法产生爱的,因为,我被需求牵引,被需求控制,所以,我只会向外索取。
当我喝了一杯水之后,我不再口渴了,当我不再口渴时,我就有可能开始觉察到我身边的你,也许有跟我一样的需要。于是,我由内而外地生起慈悲心,去心甘情愿地为你倒一杯水,送到你的面前,这就是爱的表现。
所谓“仁者爱人”,当一个人能够推己及人,能觉察到他人的需求,并愿意为他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时,我们就会说这个人充满了爱。
需求是一种索取,而爱则是一种付出。
当一个人内心缺失时,他只会不断向身边的人索取,以满足他内心的缺失。
心理学把这样的人称为匮乏的人,一个匮乏的人,是很难去爱的,他只会带着他的需求,到处去寻找那些能够满足他需求的人,一旦遇到那些能够暂时满足他需求的人,他就会错误地认为他遇到了真爱,这就是错把需求当成爱。
错把需求当成爱有很多表现形式。
对于玉梅而言,她当时很想改变爸爸,可是她还是个孩子,对于爸爸她无能为力。只好把这种想法埋在心底,变成了一个未了的期待(需求)。长大后,她的潜意识会引导她选择一个和爸爸类似的男人,最好去“改变”他,让他变得“有用”,以完成她当年的未了心愿。
而莲生呢,虽然爸爸过世了,但他真的很渴望得到爸爸的肯定和认同,当玉梅出现时,她身上的刚毅、果决、稳定、力量感,都吸引着他,所以他无可救药地爱上了玉梅。
就像当你饥饿时,你会到处找东西吃,你的精神其实也是一样的。
我们的身体长大,需要很多物质的营养,比如蛋白质、钙、维生素等。同样,我们心灵的成长,也需要精神的养份,这些精神的养份叫做心理营养,比如爱、肯定、欣赏、接纳等。
可是很多时候,大多数的人都在不良的家庭中长大,从小心理营养就缺失,于是长大后就成了一个内心匮乏的人,带着需求去找爱,结果就是,错把需求当成爱,然后用一辈子去付出代价。
也许你又会想,那还不简单,找个能满足自己需求的人不就得了呗,玉梅当时也是这样想的。
我继续用萨提亚雕塑的手法,找了几个男士上台做她的丈夫。
她的手一直指着对方,呈指责的姿态。站在地上指着还不够,她还需要拿把椅子站上去,彻底比对方高出一大截,才满意。
而给她做丈夫的几位男士,无论是阳光小鲜肉还是器宇轩昂的成功人士,都“顶”不住她这样居高临下的指责,没谁能在她面前“低声下气”地跪上1分钟。
而只要男人不听她的,她就觉得对方不配,不管对方是不是真的那么弱,再强势的男人她都能让自己显得比他更强。
而莲生呢,无论换多么热情的女性站在他身边,他都理智、冷漠,再温暖的女人来到他身边,热情都会很快冷却下来。
虽然他俩一开始有些不愿承认,但雕塑一旦展开,真相无法隐藏。
所以,没有谁能真的满足谁,当你对伴侣有需求的时候,他对你也一样,两个索取者在一起会做什么?对,只能相互索取。
当你继续玩索取和抱怨的游戏,只会让情感化为:遗憾。
如果真承认了是遗憾,倒也没那么糟糕。可更深的遗憾,是愤懑,是永远达不成的委屈,是熊熊燃烧的怒火。
这些在潜意识燃烧的怒火,总能在你现在的生活中现身。在每一个失眠的夜晚,在你照镜子的刹那,在独处的瞬间,在看到的一行文字,一句台词里,突然出现,让你心口绞痛不已。
意识上,我们知道无法回到过去。但潜意识十分强大,它会为你创造过去。
过去没有买到的衣服,现在即使衣橱里挂满了衣服,也依然觉得不够;
童年因为贫困造成的匮乏感,哪怕成年后为自己挣得了足够的金钱,也依然觉得不够;
童年看到母亲被父亲家暴的姑娘,成年后谈了多场恋爱,无不是暴力的男性……
童年没享受过母爱的“小奶狗”,成年后总是被年长的女性吸引…
这就是找个人为自己遮风挡雨,却引来更大风雨的关键之所在。
03
那怎么办呢?如何才能让婚姻走出僵局呢?
1)对自己的婚姻保持觉察:
在个案中,透过萨提亚模式的雕塑,我让玉梅看到自己的模式,强势指责,同时又渴望被保护,强势的外表与脆弱的内心成为一个矛盾体。
因为内心深处有一个未完成的期待,所以,那些懦弱的男人会吸引她的注意,她潜意识里渴望把这样的男人改变成可以保护自己的男人,可惜,一旦她找的男人不按她想的去做,她就会马上想起爸爸,觉得这些男人不配、没有资格。
但是,试问有哪个男人愿意承认自己是无能的呢?指责就会引发反抗,或者压抑,于是,婚姻就陷入危机。
同样,对于莲生也是一样,当他从雕塑中看到原来自己在渴望一个强大的伴侣时,他过往的委屈一下子少了很多,他觉察到这样强势的女人是自己找的,虽然让他心里十分不舒服,但恰恰是这样的女人,才能满足他潜意识的需求。
2)重新选择
重新选择的意思不是离婚换一个伴侣,而是重新选择新的相处方式。
像这对夫妻,他们可选择的改变有很多,由于一次不能布置太多的功课,所以,我让他们学会把抱怨变成请求。
抱怨是一种不满情绪,将这种不满的情绪向外找一个责任人,是一种向外攻击的行为。
请求是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向对方发出邀请,请对方在自愿的前提下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是一种沟通、协商的行为。
比如,以前的玉梅总是抱怨、指责莲生懦弱、无能,这样的后果是让男人在她面前更加自卑,更加显得无能,因为抱怨和指责会严重挫伤男人的自尊心。
但如果玉梅能把抱怨变请求的话,她也许会这样表达:
“亲爱的,在遇到问题时,我多么希望你能够站在我的一边,我从小就没有父亲的保护,我多么希望你能够像个负责任的父亲那样保护我,下次遇到我跟别人冲突的时候,你能够站在我的一边吗?”
试想一下,面对自己太太这样的请求,又有哪个男人能够拒绝呢?
所以,指责只会让人越来越懦弱,而请求,才能激发一个男人的雄性荷尔蒙,让男人变得更有担当。当然,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玉梅,莲生也一样,我留给他的功课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我相信聪明的读者自己会明白。
觉察后的重新选择,才是新的出路!如果你的婚姻跟他们一样,这就是解决你们所有问题的钥匙。
3)疗愈内在的创伤:
当然,最彻底的解决方案是疗愈自己。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经历一些创伤性的事件。这些创伤仿佛是一个填不满的深洞,就像一个饥饿的会到处寻找食物填满自己一样,这就是需求产生的根本原因。
只有疗愈这些创伤,你才不会吸引那些伤害你的人。
疗愈创伤就像填平路上的坑,走在一条平坦的大道上当然会更容易。更重要的是,当你能够疗愈童年的创伤,你不再饥饿了,自然就不会去索取。盈则溢,当你充满时,你自然愿意为对方付出,于是,爱就回来了!
04
所有人生出现的问题,都是让我们生命变得更好的功课。婚姻也不例外,婚姻中的问题不只是问题,它也是一个让我们变得更好的契机!
如果你也正在经历不满的甚至痛苦的婚姻,我不建议你轻易提离婚,最好的方法是双方努力去看到问题背后的真相,去理解对方的需求……然后也许你会发现,幸福的婚姻不是童话。
为了你的下半生以及孩子的一生,从现在开始,不要再把需求当成爱了,通过学习,提升爱的能力,好好地爱自己吧,让自己充满爱,才是家庭幸福的起点。
<喜欢这篇文章就随手转发到您朋友圈吧>
- 作者简介 -
黄启团/ 壹心理联合创始人
24年专注心理学应用
著有《会赚钱的人,想的不一样》
主播:DJ小孙。忠实的播音爱好者
坚信当光照进来的时候,黑暗就消失了
按照下图,打个星标⭐,不再错过
崩溃到突破 |无聊 | 乌合之众
爱自己 | 拆掉恐惧的墙
问答栏目 |社交指南 |婚恋专栏
想让资源和人脉主动来找你
来看【团长说心理】,跟团长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