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3)|严杰:老山作战一等功臣团打出经典之战:围圈卡脖


连载经典之战之三
 
老山作战一等功臣团打出经典之战
——在一个团指挥所,同时指挥的一场防御和进攻大战,攻防一体的“抗反出击战斗”,史称“1.15大捷”
文|严 杰
 
第三篇章:围圈卡脖
地形是军事活动的舞台,对战役战斗的制约影响至关重要。孙子说“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那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场经典之战的战场地形,看清这个“堑壕延伸”形成的“围圈卡脖”之势对我主要防御方向防御作战带来的不利影响,我用全景模式把镜头转向老山战区,眺望一下敌我双方对决的老山战场的地形地貌。
1984年4月28日收复老山后,我军把老山战区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首批轮战时,由南京军区第1军率陆军第1师、第36师两个甲种师及配属部(分)队于1984年12月接替老山地区防御作战任务时,西区和中区由第1师负责,东区由第36师负责。

东区,以八里河东山为核心。峰峦叠嶂,山势呈南北走向,平均海拔1600米,国境线为由东向西穿过,由中越双方军队分别控制着各自的疆域。这里划重点,东区是“由中越双方军队分别控制着各自的疆域”。
西区,以老山主峰为核心。巍然屹立,山势北陡南缓,大小27个山头,全部由我军控制。这里也划重点,“全部由我军控制”,啥意思?就是没有象东区那样“分别控制着各自的疆域”,也控制了包括越南境内的一些山头。
在东区和西区的中间地带是中区。著名的松毛岭就位于中区,是指老山主峰东侧662.6高地—那拉(村名)向东南方向延伸的一条长约4公里的山腿,因山上有松毛林而得名。这条山腿可以说是插入越军防线的“楔子”,可控制重要的4号公路及清水口一带,成为越军的眼中钉、肉中刺。我松毛岭一线,正处于老山与八里河东山之间盘龙江峡谷处,与当面越军占据的大小青山相比地势要低不少,越军从这里发起进攻地形是最有利的。而且占据这里,沿山梁向西一路攻击,就可直接威胁和控制老山主峰,这要比从南坡仰攻1442米高的主峰容易的多。这也是662.6高地——那拉方向一直是老山战斗最激烈的地方之重要原因。
以松毛岭为界,以南为越南,以北为中国。以松毛岭为基本点,其东面是一个呈南北走向的大峡谷,峡谷的东面是笔直峭立的八里河东山。

由松毛岭向南,7公里以内,是一片丘陵地带,有大小56个山头,海拔最高的为634米,最低的为200米。由松毛岭再向南7公里以外,是越南的大青山。山势呈东西走向,长约20公里,平均海拔在1500公尺以上。再划重点,也就是在这一区域呈北缓南陡、敌高我低、易攻难守之势。
在大青山和八里河东山交汇处的峡谷口,有一个越南村寨,叫清水口,是当年我国支援越南必经的交通要道和越军进入老山地区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至关重要。
由此可知,我军的防御地带“中区”是三面环山的低洼地,军师主要防御方向是从松毛岭到越南的清水口,也就是我步兵第1团防御的662.6高地地区(含那拉口子方向)。

因为“1.15”原创战例的标题是《陆军第四十一师(甲)一团662.6高地地区抗反出击战斗》,我们就以662.6高地为站立点,进一步环视一下中区这个“1.15”战斗的主战场地形地貌。
662.6高地犹如卧龙伏虎坐落在国境线上的“骑线点”上,西接老山(向西抬头看去约3公里,是老山主峰1422.2高地),东接634高地,西高东低。自西向东有9个山头相连(分别编为100,101,102,103号阵地,662.6高地,123,124,119号及634高地),均为土质起伏地。比高80-100米,形成一绵亘的长形山梁,山梁南侧沟谷纵横,草深树密,对部队观察,射击均有一定影响。662.6高地南可瞰制敌牛昆塘、南嘎一线。662.6高地东南约1100米处是116号阵地,与634高地一谷之隔,高程635米,该阵地为纯石质山结构,呈月牙形,工事残缺,坡陡路险,三面受敌,系我662.6高地地区防御体系的第一道屏障和防御咽喉。
从662.6高地由西而东梯次向下延伸,系我那拉地区防御体系。那拉地区地势较为低洼,向西逐次连接140、116号阵地和662.6高地,东与汉杨隔河相望,是控制船头地区的要塞。位于那拉地区的146号阵地,高程404米,成南北走向。该阵地为纯石质山,怪石嶙峋,山势险峻,南至黄罗,北瞰那拉,东与清水相望,西与116号阵地隔沟(该沟谷从黄罗由南而北至那拉。纵长开阔,地势低洼,是黄罗之敌重兵进攻那拉地区的必经之道)相峙,形成了那拉地区防御的门户。145号阵地为东西走向的土质山梁,横卧于146号阵地西侧,无植被,南北宽约15米,东西长约120米,犹如那拉门户的一道门坎。紧靠145号阵地东南的142号阵地镶嵌于146号阵地底部南侧,亦为土质山梁,虽然地势低,面积小,不足0.01平方公里,但战术上则是我146号之核心阵地南侧唯一的“卫星阵地”,与146号阵地唇齿相依。该阵地西侧紧贴沟谷南端,视、射界良好,仅用步机火力即可控制300米宽的谷底开阔地,与145号阵地的火力构成一个理想的射击火袋。
鸟瞰整个662.6高地附近地区的防御阵地,116号与146号阵地地势险要,是阻敌进攻的前哨堡垒,犹如矗立于我防御前沿的两根石柱,形成了老山地区东侧防御的重要门户。
综上所述,我步兵第1团坚守的662.6高地和那拉地区是老山战区东、中、西“三区”的中区地带,是军、师防御的主要方向,它西接老山、东连八里河东山,构成了我整个老山和船头地区的防御的数道防御阶梯,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敌多次将松毛岭、那拉地区定为主攻方向,企图首先打开突破口,得手后便可采取两翼卷击、重点攻击的战术手段,即一翼西进老山主峰阵地,一翼东攻八里河东山地区,以逐点收复老山地区诸要点,重新夺回老山战区的主动权。
在奠边府之后,越军也曾无数次想在对美作战中复制奠边府的辉煌,但是现实很残酷,缺席了中国军队军事顾问团的指挥,越军再没有能在战场上打出第二个奠边府,甚至连全歼美军营级部队的战例都没有打出来过。而这次却妄想跟昔日的师傅再过一招,在举世瞩目的老山战场复制这一辉煌。在越军看来,既便不能全部收复失地,拿回前沿几个小高地应该是有把握的,或许取得更大一些战果也是可能的,确实不行,哪怕拿下一个小高地也值得炫耀一番。这在后来其从67军199师595团手中夺占了211高地的两个哨位得到了验证。

再把镜头重点聚焦越军在这一区域利用“堑壕延伸”对我形成的“围圈卡脖”之势。
从1984年8月开始,经5个多月苦心经营,越军在小股偷袭、渗透袭扰和零星炮火的掩护下,精心准备重演奠边府战役的一幕:从清水河到662.6高地(松毛岭)、那拉方向,在我防御前沿前大兴土木,昼夜不息,挖壕打洞,多路并进,逐段延伸,构筑了前后贯通、纵横交错的蜘蛛网式堑壕、交通壕体系,总长度达15000米,堑壕周围构筑大小各类掩蔽部800多个,改造天然洞穴60余个,大洞能屯兵数百人,小洞能屯兵十多人到几十人。这些堑壕、交通壕利用山岳丛林地复杂地形,沿便于隐蔽作业的密林、草丛、沟壑向前延伸,与自然沟坎、陡坡、深谷相连接,部分暴露地段进行了覆盖伪装。且多从我前沿阵地的翼侧、接合部之间楔入,与我步兵第1团防御前沿142号、145号、146号阵地及116号、541高地地域紧贴逼近,顺手就能甩个手雷过来。尤其是在1团防御左翼2营方向,敌从清水以南向146号阵地东南侧延伸了2条长达2公里的交通壕,距我阵地百米左右;从黄罗、411高地各有2条堑壕延伸至142号阵地南侧,西南侧和145号阵地南侧及西侧,壕的终点距我前沿30米左右,最近的距我142号阵地西南侧哨位仅20米。另外,在164号阵地,156高地各有一条堑壕伸向我防御阵地翼侧的168号、166号阵地前沿。
我上述阵地与敌渗透胶着、犬牙交错的“围圈卡脖”之势,使我陷于随时可能被敌渗透迂回、侧后袭击、多路围攻的被动险境。因此,我一线坚守分队始终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且难以得到及时补给,导致身心疲惫。不少战友在回忆文章中写到的老山战场我防御地域从634高地至116号阵地、143号阵地至541高地、148号至142号阵地前沿的著名“三条生死线”也由此形成。

可以想见,“堑壕延伸”体系对我防御前沿形成的这样一幅“围圈卡脖”的敌我态势图,是让越军第二军区司令武立中将象打了鸡血一样亢奋起来的理由,所以他再次叫嚣:“不拿回老山,我这个司令不当了!”看似口出狂言,实则还是有些靠谱的。从总体上讲,山地易守难攻,但142、145号阵地地区这一带的地形不象老山主峰等纵深阵地地形险要,易守难攻,而是易攻难守。加之这些前沿阵地受敌居高临下的火力控制,又被“围圈卡脖”,三面受敌加剧了防守的难度,更因“堑壕延伸”所形成的攻击距离极短、攻击发起突然,且可达成多路多方向多波次连续攻击的战场优势和最大限度地躲避我炮火打击等有利条件,“夫地形者,兵之助也”,“地利”的天秤向越军一方倾斜,诱发了越军上下再次与我一决高下的欲望和一雪前耻的野心。“地利”、“人狂”,加之敌方长期准备形成的对峙优势,使刚刚接防的步兵第1团前沿阵地面临着初始被动的艰难坚守。
【敬请关注连载第4篇:艰难坚守】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