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经典之战之二十
老山作战一等功臣团打出经典之战
——在一个团指挥所,同时指挥的一场防御和进攻大战,攻防一体的“抗反出击战斗”,史称“1.15大捷”
文|严 杰
血火经典
(代后记)
这部连载纪实《老山作战一等功臣团打出经典之战》(以下简称《经典之战》)收官之篇,于1月15日 “1.15大捷”37周年纪念日在“一羽哲思”公众号与大家见面,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之后,依然心潮难平,感到还有许多话要说,讲讲感慨、道道感谢、谈谈感悟。
我没有想到写这么长。这部《经典之战》连载纪实从去年 “1.15大捷”36周年纪念日发出第1篇,我没有想到最后推出收官第19篇,时间跨度1年365天,一场战斗写了近12万字。
我没有想到会这么热。在这个信息爆炸、应接不暇的时代,有这么多读者朋友,其中有我相识相知的首长战友、同学挚友,也有未曾相识相见的朋友网友,用1年时间持续跟踪关注上世纪八十年代边境战争中的一场战斗纪实,并一次又一次地热情转发,写下了一篇篇直抒胸臆发自肺腑的深情留言。
我没有想到有这么难。原以为自己是“1.15”战斗的亲历者、原创战例的执笔人,手头上还有点原始资料和脑子里储存的战场记忆,又有战友们可以采访,凭借还没有荒废的战术素养且还凑合的文笔,应该难度不大。前几个篇章确实写得顺利,更新也快。后面接下来更新明显慢了,以致有读者催着更新,我感到了越往后越难。
难在具体,难在细节。我采访的一些战友对自己经历的具体细节有的清晰,有些却模糊,甚至在同一个方向、同一个阵地的战友说的情况也不尽一致,甚至时空错位。这就需要查找原始资料、反复了解询问、战友共同回忆、进行场景复盘等,把模糊的变得清晰,让清晰的得到认同,使错位的能够还原。我通过见面谈、手机问、微信聊,先后向王树森、杨少华、邵选、鲁灿新、潘洪祥、汪东洲、谢康生、陈建波、黄建平、章晓虎、韩铁军、郭长太、苏根宝、王宏、黄仲虎、朱学猛、刘国平、钱友平、张文彬、赵志刚、罗太树、耿平、高可真、韩醒、欧阳骥、宋根加、王建龙、江爱军、范洪庆、金建云、石智卿、陈荣林、许宏等战友询问了解核实相关情况,有些细节反复询问,少则三、五次,多则十几次。
还难在如一位战友留言中所说的这是一场“波澜四起、错综复杂、惊心动魄、千头万绪”的特殊战役,又因为尝试采用镜头式语言和剧情式结构,达到如许多读者所说的“像看‘连续剧’一样”的效果,对从未这样写作的我是难上加难、自讨苦吃。常常为把哪个片段放在哪个场景琢磨再三,有时在前、后篇场景转换和承接用词上也颇费了一番心思,比如第16篇《硝烟未散》向第17篇《激战之后》的转换承接,最后一句“枪停炮歇并没有出现在激战之后”,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想了3天。
有朋友问我,这篇纪实是你自己写的吗,你一个军事干部怎么会写作?有没有叫文笔好的人帮着修改润色,有个团队吗?单从“码字”来看,一字一句都是我自己从键盘上敲出来;至于叫文笔好的人帮着修改润色我没想过,倒不是说自己文笔有多好,而是写这样的纪实恰恰不只是文笔,更是一种情怀,而情怀谁也替代不了。再说,写这样的纪实必须亲历战事、知晓战局、熟悉战场、了解战友、懂点战术。况且,参谋“六会”基本功排在第一的就是“会写”,叫人代笔和润色恐怕会辱没“参谋”的名声。
说到团队,以上的战友们就是与我一路携手、一起握笔的创作团队。他们不厌其烦地接受我的多次询问,特别是时任师炮兵团参谋长的王树森老首长送来了珍藏多年的笔记资料,韩铁军、张文彬、裘霖东、王建龙等战友发来了当年的战地日记,章晓虎、谢康生、钱友平、韩醒等战友传来了亲历战斗的回忆文章,还有张大春、王长祥等通过其他战友转来了回忆片段,并引用了师烈士火化组组长韩亚清关于烈士遗体处理的回忆文章……所有这些,点亮了我经历上的盲区,弥补了我资料中的空白,是我“这么多具体细节怎么记得这么清楚”的存储器。
说到这里,我真诚地对参战战友们的鼎力支持和帮助道声深深的感谢!同时感谢更多给我支持的首长、战友和朋友组成的强大战队,他们对《经典纪实》的每一篇给予了极大关注,并留言或私信或在见面时给予悉心点评和热情鼓励,使我有信心、有动力写下去。
我在《追忆经典》这篇自序中坦露了写“1.15”纪实的初衷,究竟会写成什么样子,也没有多想。当初想的是,要写出一个亲历此役作训参谋应有的视野。即考虑从涉及作战的几个方面形成“系列纪实”,让读者了解作战背景、作战环境、作战意图、作战对手、作战力量、作战准备、作战过程、作战结局等。这就给自己明确了一个努力方向:力求写清作战背景,这场战斗在什么样的态势下打;力求写透作战环境,这场战斗在什么样的战场上打;力求写准作战意图,这场战斗为达成什么目的打;力求写真作战对手,这场战斗跟什么样的敌人打;力求写实作战力量,这场战斗谁是作为主力打、谁在参与打、协同打、支援打;力求写细作战准备,这场战斗做了哪些双向作战准备;力求写详作战经过,这场战斗经历了什么样的艰难曲折;力求写明作战结局,这场战斗以什么样的代价取得了什么样的战果等。而仅按这“八个力求”谋篇布局,就会写成作战文书式的战斗报告,史料性有了,但缺乏可读性和感染力。为避免出现这样的“硬伤”,考虑以叙事手法呈线性式结构,通俗易懂地将上述8个方面结合战场态势和战斗进程在相关篇章中叙述,并尽可能增强描写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和典型场景的画面感,让参战战友如身临其境重回昔日战场,让普通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硝烟战火。
在描写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中,我想不仅要写授予称号的战斗英雄,而且要写未能授予称号的英雄,写一些同样具有英雄气概的普通战士,因为战斗的胜利不只是靠一个两个英雄,靠的是全体战友的协同配合英勇作战,这些普通战士同样具有英雄气概。在突出叙述1团主战及增援分队作战行动的同时,充分体现在1团方向配属支援作战的兄弟部(分)队的行动和作用。在描写典型场景中,设想既要写“前沿阵地”的短兵相接、激烈厮杀,也要写“生死线上”的前仆后继、突破封锁,还要写“中军帐里”的排兵布阵、决策指挥。对于自己未曾经历又缺乏纪实性资料的政治工作和后勤保障,即考虑将“战斗动员”、“激励士气”和“前送后运”、“抢救伤员”等有关情节揉进相关篇章,以体现发挥重要作用的政治工作和后勤保障。
关于激战之后抢运遗体的几个场面,我开始并没有打算写,担心难以把握“悲而不失其壮”。接近尾声,思之再三,我感到还是应该写上一段,这样的“1.15”战斗才比较完整,也更加真实。我无意渲染战争的残酷,也不忍把阵地的惨状一一诉诸笔端。我只想在这篇纪实的最后留下那铭心刻骨、惊心动魄的一些真实场景,让沐浴着和平阳光的人们,掀开和平天幕的一角,回望西南边陲的一隅,感受烽火南疆老山战场当年的悲壮。
感受什么叫浴血奋战、残肢断臂,什么叫流血牺牲、肝脑涂地,什么叫碧血丹心、为国捐躯? ……
有许多战友朋友留言或私信说,激战之后的场景看得泪眼朦胧……,我以为这是对英烈的真挚情感;有位年轻的军官战友说,战争的残酷出乎他的想象……,我感到军人对战争的残酷更要有足够的思想心理准备;还有朋友诚恳地说他读不下去,根本不敢推荐给孩子看……,我对此十分理解。这让我联想到电影《长津湖》被多位家长投诉“血腥暴力,容易让孩子做噩梦”,质问“吓坏孩子谁负责”……;无独有偶,前不久有报道称“香港小学生被南京大屠杀史实纪录片吓哭”,遭家长投诉引发争议……
是啊,过去的战争离我们越来越远,现实的战争只在电视里那些战乱的国家,未来还有战争降临我们这个“强起来”的泱泱大国吗?我不敢说有或没有。但,我相信忘战必危的千古警训没有过时,我看到群狼环伺的周边环境仍不安宁,我知道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须要斗争,当然也包括军事斗争。那么在和平时代的国人是不是也应该像今天增强新冠抗体那样增强战争抗体?没有战争抗体,一旦狼烟再起,“吓哭”、“吓坏”、“做噩梦”的可能就不只是孩子……
说到孩子,国家民族未来的强弱盛衰就看孩子。少年强,则中国强。同样,少年弱,则中国弱。
感人心者,情为首也。写这部纪实,我有一种蕴浓情于腹内、诉真情于笔端的情感,这种情感始终伴随着我,写下那场经典之战的血火记忆,写下那片山岳丛林的血雨腥风,写下那群猛士虎兵的血染风采,写下那股中国军人的血性胆气,写下那种为国而战的血铸忠诚。
经典之战不是用文字写成的,文字只是记录战史。在记录这段战史中,我深深感到,这是一部血火经典。有朋友问,这场“1.15”战斗到底有哪些经典?经典之战无可置疑,经典之战血火铸就。
经典何在?我眼中的血火经典是,在作战样式上,创造了“攻防一体、双向作战”的全新作战样式,这是经典之标志;在作战意图上,粉碎了“堑壕延伸、围圈卡脖”的敌围逼战术,这是经典之辉煌;在作战指挥上,体现了“决心坚定、指挥靠前”的坚毅果敢担当,这是经典之核心;在作战协同上,发挥了“步炮一体、密切协同”的整体作战威力,这是经典之法宝;在作战手段上,实施了“炮火覆盖、刺刀肉搏”的炮轰兵刃厮杀,这是经典之血性;在作战过程上,经历了“地上地下、敌我交织”的反复激烈争夺,这是经典之精奇;在作战对手上,遭遇了“规模之大、前所不及”的攻击顽强之敌,这是经典之成色;在作战强度上,进行了“敌凶我猛、你死我活”的持续殊死较量,这是经典之壮烈。这8个方面是我从作战维度看经典之战的鲜明特征,也是“1.15”战斗载入史册的标志符号。
经典何来?我眼中的血火经典是,步炮一体协同作战“打”出来的,攻防并举浴血鏖战“杀”出来的,驰援反击殊死决战“拼”出来的,后勤支撑军工保战“背”出来的, 敌我双方同日开战“撞”出来的,凶狠对手顽固好战“挑”出来的,上下同欲敢于胜战“夺”出来的,铁血军魂锐气能战“铸”出来的。
经典来之不易!我眼中的血火经典是,参战将士严阵以待用勇猛压倒敌人的疯狂,用智慧战胜敌人的狡诈;猛士虎兵横刀敌阵用鲜血染红阵地的战壕,用身躯冒着横飞的弹雨;各路英豪前仆后继用冲锋迎着爆炸的火光,用生命穿过敌人的封锁;军工战士坚韧不拔用脊背扛起战斗的重负,用保障支撑前沿的较量;伤亡战友流血牺牲用血肉铺平胜利的通路,用碎骨筑起经典的丰碑!
这些我眼中的血火经典,是我个人的感悟,希望给读者了解经典之战有所启示。
首长战友和朋友们对《经典之战》的留言点赞,让我深受鼓舞的同时,也有几许不安。尽管自己经过艰辛的努力,但还是留下了不少遗憾。比如政治工作、后勤保障突出不够,通信中枢、军工连队描写不详,营级指挥体现不足,还有一些参战分队、作战单元和典型人物尚有遗漏等,已经写出来的也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敬请首长战友们谅解包涵并弥补指正。
生不逢时,心有所愿。许多战友朋友希望我将这部《经典之战》汇编成书出版,并建议拍成电视电影。我回复说,中越关系正常化后就没见到此类题材的书籍影视正式出版发行,如不跟美帝闹翻,你也看不到《长津湖》《水门桥》。有朋友说,那你这个纪实真是“生不逢时”啊…… 我想,“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中越关系改善,正是那一代中国军人打出来的,“打出和平”正是所有参战军人的光荣与梦想。虽“生不逢时”,但“心有所愿”,把这部纪实汇编成书,是大家的期望,也是我的心愿。我十分期待有更多的参战战友提供资料素材和回忆文章及阵地留影,以便我在汇编成书时进一步修改充实完善,尽力弥补一些遗憾不足,让更多的参战战友真实重现硝烟弥漫的血火战场,共同留下峥嵘岁月的血火记忆,永远铭记载入史册的血火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