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年初的那波大厂裁员有人预言,这些被大厂“淘汰”的人拿完N+1赔偿之后,接下来要做什么?就是下沉到二线、三线的中小公司里面来,干掉你们,替换你。
——
大厂的“圈子”文化,大厂的卷,大厂的PPT制度...,无一例外的都复制到了这些中小厂,但这些中小厂很难成长为大厂。
大部分的最终结果是,老员工损失殆尽,空降大厂的这批人拿着高薪拍拍屁股走人。
公司老板一地鸡毛...。
当然,我这里不是在贬低大厂人。我也属于大厂,但我知道,大厂的很多人其实离开平台什么都不是...。大厂成就了你,不是你成就了大厂。
自己身边一个朋友从大厂离职后面试一家中厂(运营岗)。就是这场面试,她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被大厂“害”了。
她说,在面试官看来,我的专业沉淀是不够的,喜欢用一些假大空的话来阐述自己做的,同时做的事情本身并没有什么亮点。在大厂的经历都是一些很细碎的小点,并没有帮我形成完整的线,显得很不脚踏实地;也不理解为啥我在业务大势所去之后不离开。
为什么人事会对我下这样的结论?复盘之后,得出以下几点思考:
1、大、小厂看重面试者的特质不一样。
大厂要你会说策略,对市场的观察,对竞品的分析。
小厂要你告知,怎么出色的执行,落地打仗,更多的要结果。
2、大厂病的特点及个人诊断
满嘴黑话,赋能势能,没法好好说话
我有一些,会习惯性的把做的事情通过黑话包装的更高大上,但我用黑话还是实实在在说清楚项目了的。举例“联动其他明星业务,实现微博平台的粉丝沉淀”,说白了就是合作品牌转发,达到导粉。
错把平台能力当作自身能力
的确,很多预算资金千万、亿级流量支持的项目只有在大厂才能实现。
3、大厂的螺丝钉化
很多在大厂工作多年的同事并没有感到大厂带给自己同步的成长,“这个岗位无论是我还是别人做,都不会有任何区别”,这是大家普遍的想法。
大厂的岗位和职能不断细化,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被制度化的管理和分工取代,大家变身庞大机器的细小螺丝钉。大厂人能把几项技能做到极致,综合能力却远远不足。
这也导致许多35+员工在面临职场危机时,很难在大厂外找到下一站。
后话,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归纳了大厂的一类人,这类人已经沦为“工具人”。
特点:
一直在盘点+协调各部门的资源
做项目时间节点把控
项目review+汇报——写ppt
这类人是大厂在职员工需要警惕的,警惕自己就是“工具人”。
对于那些中小厂老板来说,这类人不仅不会帮助到你,甚至还会把你带入深渊...。所以,想要招几个大厂人帮助你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
- END -
文字 | 带鱼打怪 编辑 | 思齐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