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失女孩被美国人收养,13年后与父亲跨国相认,已是美国名校学霸


2018年7月1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1航站楼内,43岁的梁华正在焦急地等待着。
没过多久,一架满载着思念的航班终于抵达了。
随着女儿梁晶浪出现在视线里,梁华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一边呼唤着她的名字,一边快步走上前去。

父女俩紧紧相拥在一起,瞬间便哭成了泪人。
为了这个拥抱,梁华已经苦苦寻觅了13年之久。
13年前,5岁的梁晶浪意外走失。自此,梁华便踏上了漫漫寻女路。
这些年来,梁华吃了无数的苦,还背上了许多债务,但他从未放弃寻找女儿。

最终,在DNA检测技术的帮助下,父女俩终于相认了。
而且,此时的梁晶浪还成了一名“学霸”。
梁晶浪的身上,有着怎样的故事?重逢之后,他们的生活又过得如何呢?

一、女儿走失、苦寻13年
2005年5月,30岁的梁华从雷州老家出发,前往顺德打工。
当时,他的二女儿梁晶浪5岁了。
关注后,继续阅读全文
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梁华决定将她带去顺德读书,妻子吴琴梅则留在家中照顾老人。
5月20日,父女俩抵达了顺德容桂镇。

当时,梁华打工的工厂宿舍不允许带家属入住,他便将女儿送到了弟弟梁峰的出租屋,自己去物色新住处。
中午11点20分,梁华接到了弟弟打来的电话。
弟弟问他:“晶浪在你那里吗?”
梁华疑惑地问道:“晶浪不是在你出租屋内休息吗?”
听了他的话,弟弟焦急地说:“我趁晶浪睡觉时,出去买了点菜,回来她就不见了。”
当时,梁华感觉天都塌下来了。

他马上放下手中的事,赶到了梁峰的住处。
邻居告诉他,小晶浪从屋里往外走了。
顺着邻居指的方向,他一路边打听边寻找,可一天过去了,依然是一无所获。
之后,他便和弟弟报了警。
接到报警后,顺德警方调动了所有的力量,在周边的车站、码头等人口密集处搜寻小晶浪的踪迹,还张贴了大量协查通报。

可是,由于当年的科技水平还不发达,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历经一年的寻找无果后,顺德警方将梁晶浪失踪一案列为了“冷案”。
这意味着,除非有关键性线索,否则此案将不再倒查。
但是,梁华从未放弃寻找女儿。
事发后的一个星期里,他每天走街串巷,张贴寻人启事,累得晕倒在家门口。
他的弟弟梁峰,则租下了家楼下的小卖部,期盼着有一天小晶浪能回到这里。

找了一年多以后,梁华几乎走遍了顺德、中山的每个角落。
在他眼里,“要是这一片有哪个街道没去过,我就不配当这个父亲。”
后来,夫妻俩的存款用光了,他便一边打工一边寻找女儿。
每次发工资,他都会将一半工资寄给老家的妻子维持家用,剩下的则作为“寻女资金”。

从2006年开始,梁华将寻找范围扩大到了整个广东省。
后来,他还曾远赴北京、江西、福建等地,可是依然没有任何线索。
就这样,6年过去了,梁华也从138斤暴瘦到了98斤。
2011年,梁华回老家时,亲戚曾劝他:“该歇歇了,你也要顾顾家里人。”

但是梁华仍不愿意放弃。他将3个子女都接到了顺德杏坛镇上学。这样既能照顾他们,也能继续寻找小晶浪。
2018年,又是7年过去,梁华已经欠下了将近10万元的外债。
亲戚们都劝他放弃,但梁华却说:“哪怕倾家荡产,我这辈子也要和孩子团聚!”

二、媒体报道、终得相认
从2005年到2018年,梁华足足找了13年,找遍了全国各地。
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当时的女儿竟然早已被一户美国人家收养,远渡重洋了。
2005年5月20日,梁晶浪在出租屋内睡觉醒来后,没有看到叔叔的身影,便独自出门了。
走着走着,她就迷失了方向,最终被好心人在细滘大桥东凤侧桥脚处发现,将她送去了警察局。

当时,警察跟她说普通话、广东话,她都听不懂,吓得哇哇大哭。
无奈之下,他们只得将小晶浪送去了中山福利院。
福利院的人给她取名为“中凤敏”,从此她便在这里住下了,一住就是七年。
2012年,美国人桑迪来到中山福利院,收养了小晶浪,还为她取了个英文名“Kylee”(凯莉·凤敏·鲍威尔),后来还为她办理了国籍手续。

刚到美国时,小晶浪一句英语都不会说。
半年后,她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英语表达,便主动跟洋妈妈桑迪提起自己的身世。
她明确地表示自己不是弃婴,而是与家人走失了。
同时,她也表达了想要回国寻亲的愿望。
回忆起此事,桑迪感慨地说道:“那天Kylee指着自己的脚说,是这双坏脚将她带离了原来的家。”
听了她的话,善良的桑迪感动不已,决心要帮助她找到自己的家人。

2014年,桑迪夫妇陪着15岁的梁晶浪前往广东中山寻亲。
他们顺着小晶浪模糊的记忆来到当年她走失的地方——顺德和中山交界处,希望能获得一些线索。
可是,这里早就不是梁晶浪记忆中的样子了。
原先的农田,已经被一座座高楼大厦取代。
他们找来找去,也没有获得有用的信息,无奈之下只能打道回府。

此后,梁晶浪加倍努力地读书,并于2018年以全A的成绩考上了美国名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学习之余,她也经常打工攒钱,希望有朝一日能再回中国寻亲。
同时,梁晶浪一直关注着国内的各种寻人网站,并在网站上发布了自己的身世。
她的故事引起了《南方日报》记者徐勉的注意,并对此作了长篇的报道。

2018年5月2日深夜,梁华的弟媳看到了《南方日报》报道的“中凤敏寻亲”的故事,发现这个女孩和走失的小晶浪长得很像,便将报道转发给了梁华。
看到这个鼻子上长着黑痣的小女孩,梁华激动得眼泪都下来了:“我敢确定她就是我的女儿晶浪!”
之后,他详细地比对了“中凤敏”与女儿的信息,最终确认这就是自己的女儿。
经过13年的苦寻,一家人终于迎来了曙光!

5月3日晚上,梁华加上了梁晶浪的微信。
他犹豫着,不知该如何开口说出第一句话。
最终,他发来了一句:“靓女,我有事想问问你。”
“你的头上是不是有两个螺旋?你记不记得小时候曾在家门口摔伤,胳膊脱臼了?……”一连串的问题,都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在手机的两端,父女俩都忍不住痛哭失声。
随后,父女俩打了一通视频电话。

在电话中,梁晶浪哭着说道:“我很崩溃,记不得你的样子了。”
梁华也流下了眼泪,却还安慰她道:“我永远记得你小时候的样子。你不是孤儿,你还有弟弟妹妹,你的名字叫梁晶浪。”
5月9日,梁华、吴琴梅夫妻俩来到顺德公安厅进行DNA采样。
最终,两人的DNA与梁晶浪的DNA比对成功,证实了中凤敏就是他们的女儿梁晶浪。
这也是国内首例通过DNA亲缘比对实现跨国认亲的案例。

三、家人团聚、生活向阳
2018年7月1日,在养母桑迪的陪伴下,梁晶浪抵达了广州。
前一天晚上,梁华心里非常激动,只睡了2个小时。
第二天早上九点,他便迫不及待地和妻子来到了机场。
一见到女儿,他们就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13年寻找的苦与累,在这一刻都显得无足轻重了。
只要父女俩能在一起,一切都是值得的。
看到女儿与亲生父母相认,桑迪也感动不已,用手机记录着这一珍贵的时刻。
她还表示:“现在Kylee有了两个家庭的爱护,感受着两个国家的不同文化,这是双重的幸福。”

为了迎接梁晶浪的到来,家里的弟弟妹妹一大早就开始忙活了。
他们在气球上写上“I LOVE U”,布置在家里和门口,还挂上了中英文的横幅。
由于桑迪的工作繁忙,梁晶浪只能在中国待12天,之后便要返回美国了。
梁华特意请了12天假,他将带着女儿回家住几天,然后再回雷州老家看祖父母。
之后,梁晶浪还想去中山福利院,看看自己生活过的地方和曾经的朋友们。

在这短短的12天内,这个小家里充满了幸福的气氛。
每天清晨,梁华都会带着女儿去逛菜市场,给她买爱吃的菜。
路上遇见熟人,他还会主动介绍:“这是我女儿!”
在家里时,弟弟妹妹们也总是缠着梁晶浪。
虽然13年没见,但血脉之间的联系,让他们很快便亲近了起来。
在与女儿交谈的过程中,梁华也了解了当年她走失的具体情况。

有一件事,他一直非常后悔:“其实,在顺德我打工的地方和弟弟租住的中山东凤镇就是隔一条桥。当年女儿走失后我在顺德这边报警,却忘记向中山警方报警……如果我当时能够在中山这边报警,可能就能够通过警方找到女儿。”
相伴的时光转瞬即逝,转眼间梁晶浪便要返回美国了。
临别之际,梁华夫妇的心中满是不舍,很怕女儿一去便不回来。

不过,梁晶浪告诉他们,自己打算大二的时候来中国当交换生,到时候便可以多陪伴他们了。
女儿的话给了夫妻俩不少安慰,梁华也渐渐想开了:“即使不能和女儿生活在一起,我也感觉很幸福。起码我的女儿没有出意外,她好好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还那么出色!”
梁晶浪离开后,梁华专门前往顺德公安局调取了DNA亲缘认证报告。

拿着这个,梁晶浪就可以办理探亲签证,往返于中美两国。
虽然不在一起,但梁华夫妇经常给大洋彼岸的女儿打电话。
梁晶浪所在的芝加哥,与国内有14个小时的时差。
每次打电话前,梁华都会确认好芝加哥的时间,在合适的时候给女儿打去电话。

2019年,梁晶浪来到了中国香港做交换生。
其实,她原本一直打算前往清华大学读书。
不过,找到了家人后,她便毅然选择了离顺德更近的香港。
当年的中秋,她也前往了顺德,第一次与家人一起过了中秋节。

在短短的两天内,一家人聚在一起,畅聊过去与未来,与寻常的家庭无异。
梁晶浪表示,她对软件设计与开发行业很感兴趣,毕业后想回中国南方工作。
梁华也非常希望女儿能回来,不过,他还是经常跟女儿说,美国那边的养父母年龄大了,以后要好好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2020年4月,梁华又一次搬家了。
找到了女儿之后,他们一家人的压力减轻了许多,也从原来的月租600元的小出租屋搬到了一个月租1200元的两层楼的小院里。
这样,家里的孩子们就都有独立的房间了。

不过,无论搬到哪里,梁华总会带上两样东西:一样是孩子们从小到大的奖状,而另一样则是梁晶浪回家时留下的7幅画。
画中有盛放的玫瑰、穿裙子的少女、漫步太空的宇航员等等,将这个家装点得丰富多彩。
俗话说得好,苦心人天不负。正是有梁华和梁晶浪多年的坚持,一家人才得以团聚。跨过坎坷,便是坦途,相信他们的生活一定会越过越好!
参考文献:
琴心 《中国首例DNA跨国认亲:那以命抵抗的时光》
唐格桢 《跨国DNA认亲:分离13年父女重逢》
广州日报 《雷州老家,我们回来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