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要正,开车要稳。
——李三观
《野史纲目》第439期
——野史纲目——
是真的,而且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二次吞土。
吞土,就是衔土请命。
第一版的衔土请命是杨贵妃。
安史之乱时,大唐朝廷一片慌乱。
最后,大家商议唐玄宗李隆基御驾亲征,太子李亨监国。
杨贵妃的哥哥,宰相杨国忠慌了神,因为他历来和太子李亨不和。
回去给自己的三个妹妹说李亨一旦监国,他杨国忠和老杨家都要完!
三个妹妹一听也慌了神,赶紧找杨贵妃哭诉,还给杨贵妃出了主意。
杨贵妃于是“衔土请命”。
就是嘴里含着土,请求唐玄宗改主意,别让太子监国。
而唐玄宗一看心爱的杨贵妃竟然以吞土请求,
竟然真的听了杨贵妃的话,这事就无疾而终了。
看到这里,您就明白了,所谓衔土请命就等于是臣子对帝王说:臣万死,但臣有下情容禀!
从这个意义上说,杨贵妃还真是“求仁得仁”,马嵬坡终于被唐玄宗推出去当了替罪羊。
那怡亲王允祥又是为什么要用吃土的行为,来向雍正请罪呢?
这件事,充分说明了雍正和允祥之间的兄弟情深,及允祥知进退,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先为君臣,后做兄弟。
这事起源于雍正请允祥帮自己选一块“吉壤”,作为地宫所在地。
说实话,接到这种任务的臣子,那即是一种荣耀,也非常的头疼。
皇帝的陵寝,那周围就得有山有水风景如画的才行吧。
可是,这样一来,地宫就有渗水的可能性。
所以,修建地宫时,都要预留个“金井”,来观测是否渗水。
万一预留的“金井”中冒出了水,那就证明选错了地方,那就是有罪!
地宫修着修着进水了,难道要换个地方?
主持修地宫的臣子万一为了不靡费国帑,或者是为了让帝王安心,
自己悄没声地把渗水的“金井”堵好咋办?
帝王也怕施工的人打马虎眼骗他,
百年之后躺在棺材里划船,每天都来个“地宫一日游”?
所以,雍正选择允祥帮他选吉壤,是对这个十三弟充分的信任。
那么,雍正为什么这么信得过允祥?
允祥这辈子清楚明了,1686年生,1730年去世,活了四十五岁。
一生看似就做了两件事,
康熙活着的时候就做个“小透明”,
康熙驾崩之后就尽心尽力辅佐雍正帝。
但是,有个事解释不清楚。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驾崩的当年,还没改年号,雍正帝就封了允祥为和硕怡亲王。
而在这之前,允祥没有任何封号,
作为康熙皇帝的皇十三子,连个最低的贝子都不是。
雍正凭什么对这个弟弟这么信任?
关键是,还封了允祥当总理事务大臣。
虽然这是个辅助刚登基的帝王的临时机构。
可是,毕竟大权在握。
雍正帝和允祥关系好是一回事,是什么让雍正帝相信允祥能处理好政务?
不说是否能胜任,廉亲王允祀一伙人可是虎视眈眈等着雍正和允祥犯错呢。
雍正与允祥的兄弟情义是在康熙朝形成的。
虽然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但是,自古皇家无情,康熙又是一位“高产”的皇帝,
让雍正与允祥亲近的原因,客观上来说,是允祥不幸的身世。
允祥的母亲是镶黄旗的包衣人,进了宫也是位普通的宫女。
康熙二十五年生了允祥,
又为康熙生了皇十三女之后,才在康熙二十八年被封为嫔,而且还没正式册封。
康熙三十年,生皇十五女,康熙三十八年就撇下了这一子二女撒手人寰。
去世后才被追封为敏妃。
所以,允祥在十四岁时,就永远失去了母亲的关爱。
不过,幸运的是,从康熙三十七年开始,也就是允祥的母妃去世的头一年。
康熙只要是出门巡幸,总是要带着允祥。
这一年,雍正二十一岁,被康熙封为多罗贝勒,三等爵。
从雍正后来给允祥写的祭文中,
我们可以得知,雍正在这一阶段奉康熙之命教导允祥的“算学”。
也有资料显示允祥的母妃去世之后,由雍正的母妃乌雅氏接过了抚养的责任。
在祭文中雍正也说了,只要是两人共同陪同康熙出巡,两个人几乎是“形影不离”。
甚至,康熙有一次在出巡途中,还让兄弟二人共同展示两人的书法作品。
两人的兄弟情义,应该就是根植于这个阶段。
转折,发生在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废太子事件。
太子胤礽被废。
据史料记载,允祥被康熙圈禁了一段时间。
而雍正却因为其他皇子都在落井下石的时候,为太子胤扔说了好话,反而在康熙那里获得了好印象。
康熙四十八年,雍正被康熙正式册封为和硕雍亲王。
这事确实就有些让人费思量了。
如果他和胤禛一样都是替太子说了好话,
那为什么胤禛得了好处,而允祥反而被圈禁了呢?
说实话影视剧《雍正王朝》里的剧情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说法。
在剧中,胤礽私会康熙的妃子郑春华被康熙发现。
惊慌失措中,胤礽去找一向支持自己的老四胤禛和老十三允祥。
在邬思道的劝说下,
允祥谎称胤禛喝醉了,代替胤禛见了胤礽。
并且颇为义气地陪着胤礽去见了康熙,并因此与胤礽一起获罪被圈禁。
这一段剧情,和史料记载的之后的结果,确实是能够符合得起来。
同时,也能解释的了,为什么在康熙六十一年雍正继位之后,立刻就对无职无爵的允祥委以重任。
也就是说,雍正认为,允祥是自己和皇阿玛康熙一手教出来的,有能力。
在第一次废太子的时候,又维护了太子和自己,兄弟情深,有义气。
一句话,非常值得信赖!
所以,我们看到,终允祥一生,雍正都从没怀疑过允祥的能力和品行。
对他的各种赏赐,
说起来有清一朝,也就是后世的恭亲王奕䜣可以比肩。
但是,恭亲王奕䜣是在主少国疑的情况下,
慈禧不得不联手奕䜣,才对奕䜣赋予了重任。
而雍正则是年富力强,继位时已经四十五岁了。
仍然这么倚重允祥,确实是兄弟情深,难能可贵。
大家都知道雍正是一个爱憎分明的皇帝。
他不仅给予了允祥最高的爵位和最高的职务。
还在康熙六十一年当年,就把允祥的母妃敏妃的族人全数从包衣中拨出,重新成立了一个佐领。
佐领是八旗的基本单位,也就是允祥的母族从此摆脱了奴役的身份,可以自己管理自己,不必再受气了。
雍正元年,雍正又追封允祥的母妃为皇考皇贵妃,这就比庶妃整整高出了两级。
这还不算完。
接着雍正又命将已经奉安的允祥的母妃,直接迁坟,陪葬景陵。
皇贵妃陪葬帝王,在清朝可是没有先例的。
可见雍正为了表达对允祥的信重,竟然不惜打破祖宗制度。
这在“上胡不法先王之法”的封建王朝,确实难能可贵。
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可能会问了。
雍正可不止封了允祥。
他还封了老八胤祀为和硕廉亲王,并且也任命廉亲王为总理王大臣。
允祥兼理户部,允祀兼理工部。
这看着好像也没太大区别。
这儿要提到一个雍正即位之初设立的非常重要的临时机构:会考府。
这机构虽然只设立了三年,在雍正三年底就撤销了。
但在雍正即位之初却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说他的级别,这个机构与六部平级。
再说他的职能:审计!
审计啥?
通俗点说,就是管着签字报销的部门。
所有报上来的开支,必须经会考府审计通过之后,才能划拨银子办事。
特别大的项目才向雍正汇报,经雍正审核通过后执行。
这是针对康熙老年倦勤造成的财政漏洞而设的。
一句话,这是替雍正管钱的机构。
而这个机构的负责人,正是允祥!
所以说,和这个职务比起来,
雍正赏赐允祥23万两白银也好,给允祥涨一万两白银的“工资”也罢,
那都不算事了。
允祥是户部的管部王爷。
说实话,允祥但凡有点贪念,管保雍正无知无觉。
但是,允祥也真的对得起雍正的信任。
那真是兢兢业业,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正如《雍正王朝》里展示的,允祥的身体不好。
这在雍正二年七月初二日雍正批复年羹尧的谢恩折上可以看到:
王今春夏总是小不乐,只觉瘦弱,入秋以来已大愈矣。
当时的情况是非常严峻的。
雍正元年到雍正三年,各地报上来的历年积攒的亏空案件达到100多起。
亏空的数目达到了惊人的2300万两。
允祥拖着病体,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追比制度,严格的近乎苛刻。
康熙皇帝的第十子敦郡王允䄉,第十二子履亲王允裪都因为没有及时还上亏空,而导致抄家。
以至于允祥背上了苛刻搜求的骂名。
这一切,都是允祥拖着病体完成的。
所以,雍正对这位忠心耿耿的好兄弟是非常感激的。
以至于他亲自书写了:“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个大字赐给允祥。
其余七个字咱们就不详细说了,这个“慎”字,正说明了允祥吞土的原因。
雍正知道允祥给他选了一块吉壤之后,非常高兴。
感念于兄弟情深,感念于允祥忠心耿耿,雍正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让允祥百年之后陪葬在泰陵!
这对臣子来说,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就相当于说,咱哥俩到下面还继续做好兄弟去!
但是,允祥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却再三推辞。
最后,雍正无奈答应了允祥的请求,
百年之后,在距泰陵六十里之外的涞水县安葬。
允祥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非常高兴,马上命令亲卫去涞水县去土样。
回来之后,还吞了一小块土样。
其实,这不仅反映了允祥不居功的“慎”,还反映了他对雍正的知之甚“明”。
举个例子,允祥奉雍正的命令,审核福建巡抚刘世民关于养廉银的安排,
允祥提出了自己详细的建议。
按说,以雍正对允祥的信任,雍正最多写个“朕知道了”就完事了。
但是,雍正是这样批复的:
怡亲王暨廷臣等,不过据尔前折所开,就朕恩赐之项,拟议增添,亦未可即以为准。尔二人当再同司、道等官,详细秉公酌定奏闻。务期久远循行无碍,不令人检点指摘,方为尽善也。
从这份批复,我们就知道,雍正是一个略显苛刻的皇帝,务求尽善尽美,哪怕是怡亲王允祥已经审核并提出建议了,他仍旧是不放心。
再返回头去看雍正二年,雍正批复年羹尧的谢恩折。
年羹尧是因为在遥远的大西北,收到了雍正特意恩赐的四枚荔枝。
其中一枚竟然还非常新鲜,
感动的年羹尧先给雍正遥叩了九个头才恭恭敬敬的把荔枝吃掉。
雍正的批复就很有意思了,好像写家书聊天一样:
朕躬甚安,卿父甚健,卿足疼可痊愈否,得住近日又好些。
……
怡王之待你真岂有此理,一片真诚敬爱,朕甚嘉之。
对怡亲王允祥和年羹尧关系好根本就没放在心上,反而“甚嘉之”。
可是,咱们都知道的,之后雍正处理起年羹尧来,那真叫一个毫不手软。
面对这样一位君王,允祥觉得,虽然自己谨守为臣子的本分,不肯祔葬泰陵是对的,但这毕竟在表面上违背了雍正的意愿。
所以,允祥采取了吞土,也就是“衔土请命”的方式,来告诉雍正:
虽然我谨守臣子的本分是应该的,但是我毕竟是违背了您的意志,所以,臣有罪,臣万死!
我们看到,怡亲王允祥的这一吞土的举动,还是起到了正面的作用。
雍正八年,允祥去世之后,雍正不仅把那八个字加到了允祥的谥号“贤”字的前面,以示允祥能够慎始如终。
而且破例把允祥的“允”字改回了胤祥。
对比后世的恭亲王奕䜣,胤祥以衔土请命这种方式,既全了兄弟的情分,又谨守了臣子的本分,善始善终,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