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葬的妃子不愿死怎么办?



三观要正,开车要稳。
                 ——李三观

 《野史纲目》第437期
  ——野史纲目——
明仁宗的谭顺妃入宫不到一年,殉葬时还不满二十岁,她肯定不愿意死。

咱们先来看看明仁宗是怎么对待给他父皇明成祖朱棣殉葬的嫔妃,也许能找到部分答案。
明仁宗朱高炽是有名的仁君,他的办法,很“人性化”。朱高炽亲自“送”殉葬的妃子们“走”。
这个记载见于朝鲜的《李朝实录》,因为给朱棣殉葬的妃子里有两个是朝鲜人,崔氏和韩氏。
那么给朱棣殉葬的妃子里为什么有两个朝鲜人呢?
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抢了他侄子的皇位之后,当年就通知了朝鲜,而朝鲜王也默契地派人索要新的印玺,请求朱棣对他们的认可,也就是说朝鲜作为大明从属国承认了朱棣的正统地位。
明朝实行的是朝贡贸易,朝鲜的贡品就是土特产,高丽参,海豹皮啥的,当然,还有宫女甚至太监。
这个不奇怪,元朝时候就有这个先例了,元顺帝的皇后就是高丽贡女奇承娘,而奇承娘的心腹太监就是也是高丽人,叫朴(piáo)不花。
朱棣驾崩的时候,大概还是耿耿于怀自己得位的正统性,所以遗诏一切遵从祖制。所谓祖制,往上数,他承认的就是一个祖,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就是照搬明太祖朱元璋下葬时的做法。
恰恰是朱元璋,恢复了自秦汉以来基本看不到记载的古老野蛮的制度:殉葬。
《万历野获编》记载有四十几个嫔妃殉葬。
至于为什么殉葬这个盛行于商周,没落于春秋战国的制度为什么突然被朱元璋又拾起来,那就真的不得而知了。朱棣也没打算弄懂他老子的心思。
他只要“深肖”父皇就够了。
于是,我们在朝鲜的《李朝实录》世宗卷中就读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这样一个场景:
朱棣驾崩之后,嫔妃殉葬的有三十多人。到了往生的日子,在正室吃最后一顿饭。吃完饭后,把三十几位嫔妃请到了专门的“升堂”,嫔妃们一看到了最后的时刻,立刻哭声震天。主要是升堂内的布置,非常恐怖。放着几十张木头小床,让嫔妃们站在上面,从房梁上垂下绳子,让嫔妃们把头伸进去,接着就把小木床拿走,殉葬的嫔妃们“皆雉经而死”。
韩丽妃站上小木床时,回头看着跟着自己进宫的保姆金黑大哭:娘,我去了!娘,我去了!
还没等韩丽妃把话说完,一边的宦官就把小木床拿走了,韩丽妃和另一名朝鲜嫔妃崔氏声断气绝。
关于这件事,最后一句话记载的是:
诸死者之初升堂也,仁宗亲入辞诀。
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下了命令勾选了人名还不够,还要亲自“辞诀”,这是辞诀吗?我看不如叫“监斩”吧!
这段记载应该比较可靠。那个韩丽妃的保姆,金黑,没有死。在仁宗朝的时候,被封为恭人,到了明英宗朱祁镇的时候,没有被皇帝临幸过的朝鲜宫人,被放回朝鲜,金黑由此得以回国。
明仁宗庙号仁宗,但是他维护殉葬制度的决心确实没看到“仁”字在哪里。
也可能是,来不及了?
确实,明仁宗在位的时间太短了。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登基,登基之后,赦免了建文旧臣,停止了朱棣时期那些大规模的军事活动,与民休息。确实称得上是仁,可是,洪熙元年五月,明仁宗就驾崩了。
遗诏,也是遵从祖制。
从殉葬的数量上看,貌似规模缩小了,只有五位嫔妃殉葬。可能给我们造成一种错觉,这五位嫔妃莫非是愿意尽忠的?
很遗憾,真的不是。
其中的恭肃贵妃郭氏殉葬的最为蹊跷。要知道,即使是按照所谓的祖制,只要是生了孩子的嫔妃,就可以不用殉葬,而郭氏给明仁宗生了朱瞻垲(kǎi),朱瞻垍(jì),朱瞻埏(yán)三个皇子,却仍然殉葬。
按说有儿子就有活命的念想,并且,郭氏可是正儿八经的勋贵世家出身,她可是当初跟着明太祖朱元璋身经百战的营国公郭英的孙女,要说郭氏是自愿殉葬,实在是难以让人信服。
祝枝山那本不太靠谱的《野记》,提供了一种说法。
大体是仁宗非常宠爱郭氏,这就让张皇后不太痛快。张皇后有一次过生日,请郭氏过去饮宴。仁宗陪着郭氏去了。您想,张皇后心里那份不痛快就不用说了。
所以,当郭氏向张皇后敬酒祝寿时,张皇后竟然就没喝这杯酒。把郭氏弄得下不了台。仁宗一看急了,拿起张皇后的酒杯,一口闷了。
仁宗倒是痛快了,郭氏和张皇后这仇可就结大了。很快仁宗驾崩,也不知道是张皇后的逼迫,还是郭氏忧惧不已,就自尽殉葬了。
即使是这种说法,那也不能说郭氏是心甘情愿殉葬。
而殉葬的五位妃嫔之一,谭顺妃,就更说明问题了。
这位谭顺妃,父亲是浙江道御史谭福。在永乐二十一年的时候,被当时还是太子的朱高炽纳为妾室。等到洪熙元年,被封为昭容,还没举行册封仪式呢,仁宗就驾崩了。
结果,谭顺妃也没生孩子,也不是勋旧之女,顺理成章成了殉葬的五位妃嫔之一。虽然没有记载谭顺妃的生年,但是朱高炽是不可能纳一个二十大几的女孩子为妾室的。
古代女子十三四岁就可以嫁人了,这样推算下来,谭顺妃,殉葬时只不过是十五六岁的一个小女孩,放到现在初中还没毕业呢。就要与父母天人永隔,永远进入那个黑漆漆的皇帝陵寝。

说她自愿殉葬,那就更不能让人信服了。
如果她们不愿死,那么除了《野记》中所说的张皇后的因素,继位的明宣德帝朱瞻基,也会成为殉葬制度坚定的维护者而去逼迫那五位明仁宗的嫔妃殉葬。
因为,宣德皇帝朱瞻基驾崩时,也有十位妃嫔殉葬。
十个这个数字应该是可靠的,因为输了土木堡之变的明英宗,为数不多的贡献之一,就是那本详实的《英宗实录》。十个这个数字,就是《英宗实录》记载的,其中,殉葬妃子的姓氏,谥号啥的记载的一清二楚。
给宣德帝朱瞻基殉葬的十位妃嫔如果不愿死,还有仁宗的张皇后活着呢,她会做这个主的。
如果说,明初的皇室是这个殉葬制度坚定的维护者,还有“遵守祖制”这个遮羞布的话,那么作为殉葬妃子的家人,应该算是逼迫妃子们殉葬的帮凶。
清代诗人,乾隆七年进士程嗣章有一首明宫词是这么写的:
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泽常忧雨露偏。
龙驭上宾初进爵,可怜女户尽朝天。
龙驭上宾,就是皇上驾崩,殉葬的女子,就是朝天女,而女子的家属统称为朝天女户。皇帝一死,女儿殉葬,家人进爵!
这首诗说的就是建文帝当朝的时候,给朱元璋殉葬的那一批妃子的家属,被晋封为锦衣卫百户或千户,明制,锦衣卫百户是正六品,千户是正五品,这辈子基本衣食无忧了。
尤其是给朱元璋殉葬的这一批宫人的家属,受封在建文朝,到了朱棣的时候,按说算建文旧臣,没啥好结果。但是朱棣大笔一挥,区别对待,调去守孝陵了。
虽然这辈子,包括子孙都没法再干别的事了,但是终大明一朝,也算稳如那啥了。
有这样的例子放着,那些被选做殉葬宫人的家属,虽然本来也无法抗拒,但是,内心是否真的抗拒,可就真的不好说了。
这种野蛮的制度,最终是终结于明英宗朱祁镇之手。

前面咱们说了,明英宗朱祁镇干的好事不多,一个是《英宗实录》资料宝贵,另一个就是遗诏终结殉葬制度了。
而且,这不是虚伪,也不是假仁慈。
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众妃不要殉葬!
他怕别人误会他假仁慈而执意给他找殉葬的妃子,还加了一句:
此言俱要遵行,毋违!
我想,这也可能是英宗历经磨难导致的,也可能是亲手勾选给郕王,也就是景泰帝殉葬的唐氏等嫔妃的名字时,给他的心灵造成了促动。
从明太祖到郕王赔上了近百位宫人的殉葬制度,终于在明英宗手里终结了。
当然,也有种说法,明英宗是受了周王朱有炖殉葬事件的影响导致的。
这里不得不说朱元璋倡导的殉葬制度,给各地的藩王们带来的影响。诸王的王妃们,在诸王去世之后,也只好殉葬,这个,数量可就更多了。
当朱有炖病重的时候,要求节俭办丧事,明英宗同意了。等朱有炖意思,他就下旨给朱有炖的弟弟朱有爝,告诉他不要搞殉葬了,那些年轻的家里父母健在的宫人,可以让她们投靠父母。可惜,圣旨到的晚了,朱有炖的七位妃嫔因为都没有生育子女,都让朱有爝给殉葬哥哥了。
更严重的是带坏了民间的风气。寡妇选择殉夫竟然变成了节烈的表现。你不愿意?自有亡夫的族人来逼着你殉葬。
我们从明朝殉葬制度的兴起,终结,和恶劣的影响,就很明白的可以看出,殉葬制度,就是皇权的野蛮衍生物。古今中外,殉葬大多数是伴随王权而生,而灭。
也算是对“最是无情帝王家”的另一种诠释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