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要正,开车要稳。
——李三观
《野史纲目》第491期
——野史纲目——
慈禧太后的陵墓十分豪华,但坟头上却光秃秃的寸草不生,这可是当年她花了大价钱亲自安排的。
慈禧太后的陵墓,位于河北的菩陀峪,全称为菩陀峪定东陵,因陵墓在埋葬咸丰皇帝的定陵东边,所以一般称之为“定东陵”。
作为皇家陵园,慈禧太后的陵墓本身就十分气派豪华,再加上慈禧是晚清时期的实际掌权者,一向以“奢靡”著称的她,对于自己的陵墓那更是下了血本。
为了能够“体面”的下葬,单是慈禧太后的棺椁里,就有不计其数的各类珍宝,并且,慈禧太后本人,从头上到脚下,每一件陪葬品都是不可多的宝贝,比如传说中的夜明珠、翡翠西瓜等,类似于这样的珍宝,随便拿出来一件,就够一个普通百姓一辈子吃喝无忧。
但十分奇怪的是,如此豪华的陵墓,坟头上却光秃秃的寸草不生,要知道,在民间说法中,坟头上不长草,是一个不好的事情,作为慈禧太后不可能不知道这个说法,但为何偏偏她的陵墓上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实际上,陵墓上不长草是慈禧太后亲自安排的,而且她还为此花了大价钱,才达到这种效果,之所以这么做,慈禧太后自然有一套她自己的说法,在她看来,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出她的身份和地位,实际上的结果是,地位确实彰显了,但也引来了孙殿英的大肆盗掘。
慈禧太后的定东陵,曾先后两次进行过扩建大修,为的就是让“老佛爷“满意。
第一次扩建,是在咸丰皇帝的定陵完工后,清廷着手开始安排对慈禧、慈安两位皇太后的陵墓进行选址、设计,并按惯例,上报给慈禧太后过目。
谁知道,这份关于如何修建自己陵墓的奏折,让慈禧太后十分生气。
生气的原因,是奏折中,提出要将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合葬,也就是说,给两位皇太后修建一座陵墓,棺椁并排安葬。
其实,奏折提出的这种方案,完全是符合清朝祖制的,但此时已经是清朝晚期,很多祖上传下来的规矩,也都逐渐地被淡忘,并且,到了慈禧这里,但凡她认为不对的,哪怕是违犯祖制,也该改过来。
因此,她对于把自己和慈安葬在一起十分不满,认为在妃园寝中,埋葬的妃子都是各自一个陵墓,而自己和慈安却要合葬,这肯定不行。
眼看慈禧太后生气,负责修建陵墓的大臣提出,仿照双妃园寝的样式,建成一个并排的双寝陵。
但这个方案,慈禧太后还是不满意,她实际上想要的,就是要一人一陵,这其实是违犯祖制的,但没办法,谁叫那个时候,慈禧太后说了算呢?
于是,在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带着慈禧太后的意愿,同治皇帝来到定陵附近为慈禧、慈安两位太后选择陵墓位置,最终,将附近的平顶山改名为“普祥峪”,菩陀山改“菩陀峪”,来作为两位太后的万年吉地。
位置有了,那就开始建吧,在当年八月,两座陵墓同时开始动工,前前后后修建了六年,终于在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两座陵墓同时完工。
两年后,慈安太后病逝,葬入了已经修建完毕的陵墓,而在慈安太后下葬完毕的同时,慈禧太后第二次扩建陵墓的机会来了。
众所周知,慈安和慈禧在年轻时,是前后脚进的宫,但由于慈安家族势力庞大,因此很快就被封为皇后,而慈禧在各种手段用尽之后,才勉强和慈安的地位看齐。
这一点,是慈禧太后心中的病,因此,早在慈安太后活着的时候,她就明里暗里的要压慈安一头,而在陵墓规制上,自然就想比慈安更加豪华。
只不过,之前慈安太后还活着,这种事情没办法明着来,但如今慈安太后已经下葬,没有人敢在反对慈禧,因此,扩建陵墓,就势在必行。
本身在第一次修建陵墓时,两座太后的陵墓就已经耗资巨大,如今慈禧太后为了扩建,决定再次投入巨资,务必要比慈安太后强。
这一次大修,清廷又投入了近一百五十万两白银,要知道那个时候,西方列强强行和清政府签订不平定条约中,光是各类赔款,就让清政府的财政有些捉襟见肘,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太后为了自己死后风光,不惜对自己陵墓下血本。
至于钱从哪里来,这就不是慈禧太后担心的事情了,内务府和各级官员会想办法,总之慈禧太后的陵墓,是头等大事。
在修建陵墓的过程中,发生了八国联军侵华事件,让陵墓的修建工程暂停了一段,不过在慈禧太后归来的第一时间,就督促相关官员,抓紧开工,不要因为外界因素,让修建陵墓这件“大事”耽误。
于是,在当时就出现了一个十分“特别”的画面,前面的官员们,在和西方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后面陵园内,依旧在热火朝天的改建陵墓。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10月,这座前后历时十三年的定东陵终于修建完毕,在视察陵墓后,慈禧太后十分满意,巧合的是,在陵墓修建完毕的四天后,慈禧太后病逝。
不过,慈禧太后去世之后,并没有第一时间葬入她梦寐以求的陵墓中,而是其棺椁停放了近一年之久才葬入定东陵,之所以停放如此之久,主要是为了让慈禧风光大葬,需要准备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除了皇家葬礼的各种繁文缛节外,慈禧太后的尸身也要做防腐处理,同时,还要进行“葬宝”。
葬宝,就是把各类珍宝放入慈禧太后的棺椁之中,随同下葬,究竟放进去多少珍宝呢?根据大太监李莲英与他侄儿合著的《爱月轩笔记》中描述,放入棺椁中的珍宝,可谓是不计其数。
棺椁的底部,铺了一层金丝织宝珠锦褥,厚度有7寸,锦褥缀有大小珍珠、红宝石、白玉等,而在锦褥上,又铺了绣满荷花的丝褥,丝褥上同样缀满各类珍珠。
而盖在慈禧太后身上的,是一条织金的陀尼经被,采用捻金织成,与垫底的锦褥、丝褥一样,镶嵌着大小珍珠。
经被之上,又覆盖了一层网球被,单是这个网球被上,就有珍珠约6000余粒。
至于慈禧太后的身上,那就更加奢华了,头戴凤冠,冠上有一颗如鸡蛋大小的珍珠,而在慈禧太后的口中,就含着那颗传说中的夜明珠。
除此之外,慈禧太后脖子上挂着三串朝珠,其中两串珍珠的,一串红宝石的,身上穿金丝礼服,外罩绣花串珠褂。
而在棺内,放置有金、宝石、玉、翠所雕成的佛像二十余尊,另外还有玉石莲花、玉雕珊瑚树、玉石骏马、玉石罗汉等,共计700多件,至于用宝石制成的桃、李、杏、枣等,多的都数不过来。
棺椁内都如此豪华,那陵寝也就更加气派,刻有凤引龙追的玉石栏杆、贴金的蟠龙柱等等,每一处都显示着慈禧的独一无二,但唯独一点,让人十分奇怪,就是慈禧太后的坟头上,居然没有长草。
按照民间的说法,认为坟头上不长草不好,不接地气。
要知道,在古代人们对于丧葬一事十分的注重,从陵墓的选址到修建,以及下葬的过程,各种讲究颇多,而作为皇室,更是繁文缛节一大堆。
而在慈禧之前的清朝帝王与后妃的陵寝中,每一个的坟头上,都长满青草,从来没有人对这一点感到奇怪,认为这都是正常现象。
偏偏慈禧太后就认为不正常,她在某次视察康熙帝的陵墓时,看到坟头上长满青草,就觉得十分不舒服,她不想自己和别人一样,因此,回来后,就召见了负责修建陵墓的醇亲王。
依照慈禧的说法,陵墓上长草,有“落草为寇”的说法,当然,她这个说法完全没有什么依据,只不过是她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牵强附会而已。
即便是醇亲王知道这个说法荒诞,但迫于慈禧太后的压力,还是得想办法去解决这个事情,但坟头上是土,长草也是自然现象,总不能安排个人天天守着拔草吧,且不说能不能拔得过来,单说踩在慈禧太后的坟头上,她就不可能同意。
最终,在醇亲王与一帮大臣反复研究,并查阅了无数古籍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命人找来上百口大锅,将沙土放进锅内,同时加入硫磺这样的化学物质,再进行翻炒,这样一来,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就被破坏掉,而其中的草籽之类的也就不能生根发芽,没有营养的土壤也就不会成为适合微生物生长的空间,因此,也就不会长草了。
最后,将这些翻炒过的土壤,均匀地铺在陵墓的顶部,用这些土壤进行封顶,这样一来,就能让陵墓顶部,不会再有长满青草的情况。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慈禧太后曾听一些她信任的风水大师说,坟头上长草,就会造成墓室里潮湿,因为植物的根系会对地宫的顶层造成破坏,形成墓顶漏水的现象,而慈禧太后自然是不愿意在死后住在一个潮湿的环境里,一向注重自己感受的她,自然是要把坟头打扫的干干净净。
因此,她就命人想办法除去坟头草,让自己死后,也能舒舒服服。
不管怎么说,慈禧太后的这个方法确实有效,时至今日,她的陵墓依旧是光秃秃的,与正常长满青草的坟头完全不一样。
小结:
作为晚清时期最奢靡的慈禧太后,对于自己的陵墓自然是讲究之际,可以说,她几乎是是将多半个紫禁城都装进了她的坟墓,陵墓的每一处细节,她都十分注意,其中坟头上长草就是因为她认为不好,就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要达到她的目的,但让她没想到的是,在她死后仅二十年,一个叫做孙殿英的人,就强行打开了她的陵墓,将珍宝盗掘一空,因此,坟头上长草与否,真的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