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长8年才长大,一年能吃上万只蚊子,如今却成稀罕美食,80元一斤



在我们小时候那会,每当要下雨时,在田间地头的上空,就会有很多昆虫低空飞舞,其中蜻蜓是最常见的,经常是成群出动,每到这时,很多农村的孩子就会追着那些低空飞舞的蜻蜓跑,十分有意思。
但如今却不是这样了,记得是上周的时候,接孩子放学回来时,就在路边的草丛上看到一只蜻蜓在飞,孩子就大喊道“呀,爸爸快看,那有只蜻蜓!”当时笔者就觉得很可惜,以前的农村娃对于蜻蜓可谓是司空见惯了,可如今当成了稀奇。
那么蜻蜓这种过去在农村地区十分常见的小昆虫,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如今这么少见了呢?

凶猛却对农业有益的昆虫
说到蜻蜓,就不得不说它的稚虫(即幼年体),蜻蜓的稚虫叫做“水虿”,很多朋友可能没听过,但不要紧,一会你就会了解它了。
水虿体色一般是暗褐色或暗绿色,外形与其成虫类似,只不过没有翅膀,因而它在羽化为成虫(即蜻蜓)前,都是生活在水中的。
水虿个头不大,一般就3、4厘米大,但它却是一种十分凶猛的肉食性昆虫,不过,水虿这种凶猛的性格却对农业,甚至对生活在农村的老百姓十分有益,因为它基本上只捕食害虫。

(图为水虿,蜻蜓的稚虫)
水虿主要以蜉蝣稚虫、石蝇稚虫、摇蚊、蜻蛉稚虫、仰泳蝽、孑孓(蚊子的幼虫)为食,而且有专家专门观察过,水虿若是只捕食孑孓的话,一年能吃上万只,换句话来说,就是水虿一年能吃上万只蚊子了,这不就对农村的老百姓十分有益吗?
再加上它还吃其他农业害虫的幼虫,所以在过去的农村里,蜻蜓及水虿都十分讨人喜爱,小孩子在下雨前去追逐那些低空飞行的蜻蜓时,老辈人都会给小孩子说“不要伤害它们”。

生存环境被迫害,还被当成美食吃了
为啥如今蜻蜓这么少见了呢?主要原因有2点,一个是生存环境被破坏了,另一个就是被当成美食吃了。
先说第一点,水虿是水污染程度的一种生物指标,它喜欢生活在干净,或者污染度较轻的水域当中,一旦水污染比较严重的话,就很难看到它。
而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农药的大面积使用,以及各种工厂在农村建厂,让很多农村地区的水域受到了污染。
生存环境被迫害,自然就让水虿越来越少了,水虿少了,蜻蜓自然也就少了。

(某宝上卖水虿的)
再说第二点,很多朋友肯定好奇,水虿也能吃?唉,没错,水虿确实是一种可食用的昆虫,在我国也是有着悠久的食用历史的,作为食物,一般被叫做“水蝎子”或者“水乞丐”。
在近些年,随着昆虫类的食物兴起,水虿也逐渐被端上了餐桌,甚至在一些地区还成了名贵且稀罕的美食,要80多元一斤呢,如山东、云南、江苏、广东、辽宁等地就有专门卖水虿的。
价格高,自然就会有很多人专门去捕捉水虿,这也造成了野生蜻蜓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所以蜻蜓也就越来越少见了。

(油炸水虿,据说在山东、广东、云南一带很流行)
能否养殖水虿?
水虿是益虫,就不应该被捕捉来吃,可它确实又有一定的经济价值,那么是否可以进行人工养殖呢?可以,但很多人不愿意养殖,这跟蜻蜓的生活习性有关。
首先,水虿是一种水生昆虫,养殖一定需要水源,而它又是肉食性昆虫,这让它的养殖很不容易。
其次,水虿的生长周期很长。水虿是蜻蜓幼虫,是没有性成熟的,想要它繁殖,就得让它羽化成性成熟的成虫。但这步就很难了,因为水虿的生长周期很难控制,依种类不同而有不同长短的时期,短的约2-3个月,普通种类约1-3年,最长的则要7-8年才能完全成熟,期间约需经过8-14次不等的脱皮,然后爬出水面,变成蜻蜓成虫。
简单点来说,养殖水虿的话,最长可能要8年才能长大,才能繁衍后代,这让养殖风险就变得很大了,因此很多人并不愿意养殖。

在笔者个人看来,水虿是对农业有益的昆虫,在规模化养殖成型之前,它不应该被当成食物捕捉,不然蚊虫也会泛滥的,不仅农作物遭罪,人也会跟着遭罪的。所以建议大家认识下这种小昆虫,以后见到它要好好保护,而不是捕捉来卖钱,来吃。
各位朋友,你如何看待水虿被当成食物的问题呢?欢迎留言交流哦!
觉得文章有帮助,记得点“赞”和“在看”,您的支持对我很重要,谢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