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临终时留下三个遗愿,邓:一个也不答应,毛主席:只答应一个


您好!阅读本文前,请您停留10秒钟,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田螺姑娘说历史”,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能每天收到精彩文章,我们会用心写好每一篇文章,您觉得文章不错的话,可以点击文章底部右下角“在看”,好文章我们一起分享。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长街万米思英烈,寡欲无求树大节。尽瘁鞠躬兴伟业,何忧身后步伐歇。
周总理的一生都在为了国家而奋斗,在那个饱受压迫和贫穷的年代,正是有了这样的革命人士,才挽救了中华民族,挽救了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周总理对革命的无私付出,对国家建设的殚精竭虑,让人们永远地记住了这个伟大的人。很多人都不知道周总理去世前曾留下了三个遗愿,托付自己的夫人邓颖超交代给邓小平,但是邓小平却一个也没答应,到底是什么遗愿呢?

周恩来晚年身体并不好,还被查出了膀胱癌,当时的医疗水平不高,对于这样严重的病症几乎是束手无策的。但即便如此旁人也劝周恩来早点入院治疗,起码还有机会。但是周恩来放心不下工作,仍旧拼命批示公文,最后即使住院了还是在病房里工作。每次他外出总会有医务人员跟着,因为他随时都有可能倒下。
周总理知道自己的身体快撑的时候,就开始为自己找接班人,他知道自己这个职位是多么重要,一定要找一个有能力有担当的人,否则国家经济就会乱套。因此他再一次找来了邓小平,在他每次需要帮助的时候,都会想到这个挚友。而邓小平也愿意替周恩来接下这个重担,让他可以放心地走。于是周总理开始带着邓小平一起处理公务,带他参加各种会议,为他铺好道路,让他可以更快适应。而邓小平也是幸不辱命,很快就摸清了工作节奏,他对经济的敏锐度丝毫不输给周恩来,因此在这个方面工作能力很强,还得到了主席的夸奖。

最终周恩来还是撑不下去了,于1976年在北京去世。当时他的夫人转述了丈夫生前交代的三件事,就是不要开追悼会,不要办告别式,最后火葬。当邓小平听到之后坚决予以反对,虽然是为了低调行事,为了不浪费国家资源,但是让他就这样默默地离开,实在是于心不忍。主席对此也不同意,但是思考再三之后还是同意了最后一个遗愿。也是从这时开始,国家领导人过世之后都是一切从简,丧礼不可过于隆重。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战乱年代,人们生活得十分辛苦,不是受到地主的压迫就是受到军阀战争的摧残,但是没多少人敢于反抗,因为他们没有钱也没有枪。正是在这样的民族危亡时刻,涌现了很多的仁人志士,比如周恩来和邓小平等。他们都是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新思想,远赴国外求学,为的就是让国民意识觉醒,让国家得到救赎。而在异国他乡的两人也格外投缘,他们有着相同的中华血脉,还有着相同的信仰和理想,因此一直在革命道路上携手前进。

周恩来和邓小平在国外的生活并不特别顺畅,当时很多像他们这样的留学生过得都十分艰难。他们必须到处打工来支付学费和生活费,除此之外还要办杂志来宣传共产主义。为了筹集经费,两人还合作开了一家小店,将杂志办得有声有色。两人搭档十分默契,虽然条件不好,但是却意志坚定,都认为希望就在前方。邓小平比周恩来稍微小一点,但是办事能力很强,尤其是组织能力,因此周恩来总是放心地把任务交代给他,这段时期的磨炼也让他们的革命友情得到了升华。

毕业后周恩来就回到了祖国,积极地参加革命运动,到处组织力量扩大革命队伍,同时筹集军费,为了革命事业而不懈努力。而邓小平并没有一起回国,他想要继续学习,因此他去了苏联,想要了解更多的先进知识。但是没多久,革命事业受阻,急需召集人才,这时周恩来想到了邓小平,于是在1927年特意将他请了回来。邓小平听到好友的召唤,马不停蹄赶了回来,协助周恩来进行根据地的创建。刚开始他就驻扎根据地,工作十分辛苦也很危险,但是他仍然劳心劳力,一心为了革命。两人一起为了实现国家的民主和自由奉献出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回顾周总理的一生,真的都是在为了中华崛起奋斗。他是人们心中的伟大领袖,也是那个可爱可敬之人,十里长街是人们对他最后的送别,希望这位领袖可以一路走好。
更多精彩内容:
她是毛远新的女儿,长得美丽动人,却因误诊而失聪,如今是个画家
“最高”军衔家庭:她自己是中国首位女中将,父亲元帅,丈夫上将
他是二野的三号人物,看见自己照片与刘邓并列,赶忙令人摘下来
感谢您看到最后,让我的每一个文字都充满了意义。喜欢这篇文章的话,您可以在文章右下角点一下“赞”,您也可以点击“在看”按钮一键将文章分享给您的好友。点击上方“田螺姑娘说历史”即可关注笔者,方便各位朋友发表意见和建议,感谢大家的支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