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1928年春,正是桑植县的群众取腊肉,做霉豆腐的季节,农民忙碌的身影给这个乱世下的湘江小城平添了几分繁荣的假象,在这繁荣的假象之下,一股足以改天换地的暗涌正在慢慢积蓄,革命的火种即将在这片湘土上燃起熊熊烈焰!
湘西以北地区属于国民党反动派的薄弱点,这里的人民素来富有反抗压迫的精神,且深受反动派的劳役剥削。从地理、物产等各项条件上看,也都非常适合作为发展革命力量的根据之地。因此,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贺龙与周逸群等人秘密潜伏进入桑植县,准备在这里建立中共桑植县委,进行武装起义,推翻反动派在这一地区的残酷统治。
桑植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的贺龙元帅的家乡,党中央之所以委派贺龙去领导起义,主要原因也是因为贺龙比其他共产党人更熟悉桑植,而且贺龙在桑植的亲朋好友与旧部同志较多。在贺龙的这些旧友中,有许多人都与桑植的地方武装有联系,由贺龙领导起义会更加便于革命工作的开展。
回到家乡后,贺龙将旧时的亲友旧部全部召集了起来,对他们说道:“我贺龙这辈子都在追寻真理,找了小半辈子总算是找到了,你们要愿意跟着我干革命的,就把自己的队伍拉过来,加入共产党我们一起干!”就这样,在桑梓旧友们的帮助下,贺龙在短时间里便拉起了一支三千人的工农队伍,多方筹措之下,还另外寻来了七百余支各类枪械。
万事俱备后,湘西特委正式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由贺龙任军长职。三千余人的起义,饮水和粮食转运等后勤都需要保障,为了保证起义成功,湘西特委提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从多方筹集来了大量军需用度,以保证起义的顺利进行。
到了4月2日,贺龙率部发动了桑植起义,工农革命军将部队分为中军、左军、右军三路,分别从三个不同的方向杀向桑植县城。军长贺龙率领中军部队攻击由国民党反动派驻守的桑植县城北大门,师长贺锦斋率左路工农革命军由岩岗塔进攻桑植县东门,剩下一支部队由主力团长李云卿率领,绕道南岔口,攻击县城西大门。
到了中午11时,三路并进的工农红军开始对城内残存的反动派武装发起了总攻,坐镇桑植的国民党军官陈策勋见势不妙,带着家眷先士兵一步弃城而去。其余守军虽负隅顽抗,但在工农革命军编织的强大火网下,只能纷纷缴械投降。从发起攻击到结束战斗,革命军仅耗时一小时便攻克了桑植县城。
听闻桑植县被工农革命军攻克,国民党反动派在震惊之余又连忙组织兵力反攻,企图将湘西北的革命力量扼杀于摇篮之中。4月15日,国民党军独立第 19 师联合黔军第43军第5旅,向桑植县发起反扑。由于工农革命军是在仓促之间创建的,还未经历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又未得到充足的休整,所以在受到反动派的猛烈的攻击后,渐渐出现了颓势。
在桑植县双溪桥的战斗尤为惨烈,村头有两条小河交汇,两座拱桥是这里唯一能够渡河的地方,所以这里就成为了攻守双方必须要掌握的“要道”狭窄的桥道并不适合战士们固守,工农战士们只能依靠桥后的树障来进行防守。在有限的条件下,战士们不得不用血肉筑成一道钢铁的城墙,来抵挡反动派军队的冲锋。
“伏尸荒土,血染草木。”在来犯之敌的猛烈炮火下,革命先烈们一个接一个地倒在了血泊之中。那惨烈的景象,真可以说得上是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无数工农战士为了同一个理想,将自己的一腔碧血洒在了祖国的山水之间。“青山有幸埋忠骨,头颅掷处绿成荫。”先烈们的英灵必将与绿荫常在,守望着这一片祖国的大好河山。
即使在工农革命军的奋勇战斗下,桑植县城和洪家关还是相继失守了。贺龙只能带着部队且战且退,希望能在罗峪重整队伍,对追敌发起反击,但由于装备差距过大,工农革命军最终在苦竹坪被国民党军击溃,部队被迫化整为零,各自冲出了包围。
虽然县城被反动派重夺了回去,工农革命军也损失惨重,但此次起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一种成功。因为这次起义就像一记惊雷,炸得湘西北的土地轰隆作响,群众久蛰之心开始重新思考国家崛起的方向,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随后,贺龙在湘地又陆续收拢了400名失散部队,在湘西、湘北等地展开敌后游击活动,几个月后,队伍又重新增加至1500人。为了加强对党的统一指挥, 湘西北特委与湘西特委宣告了合并,湘西前敌委员会也正式成立了,由贺龙率领的工农革命军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1929年6月中旬,红四军在党的指挥下再次挥师进攻桑植县城,将反动派一扫而光,重新解放了这座湘江小城。此后,红四军又数度击败试图反扑的国民党部队,歼敌三千余人,将桑植、鹤峰 两县连成了一片,形成了湘鄂西红色根据地,构造了我军在湘西北的坚实后盾。
虽然已经过了九十余年,但曾经的那栋为了庆祝桑植解放而修建的苏维埃政府楼,如今依旧屹立在桑植县的老政府办公区。当地的老人常感叹道:“从前的桑植很小,牵着骡子赶集,一顿饭的功夫就能走个遍,现在的楼多得都数不过来咯!”老人们的几句感叹之语,道尽了桑植县这几十年来的变化。现在的桑植有高楼群山环抱,有景色生机勃勃,远非当年的桑植可比。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那些因新民主主义革命而牺牲的共产主义战士,虽然没能看到今天的繁华盛世,但在这青翠葱郁的山峦间依旧能够见到他们留下的陈迹,他们奋身革命的精神和追寻真理的信念,就像桑植县中那波光粼粼的玉泉河一样,那么的明净,那么的高风亮节。
更多精彩内容推荐:
红军长征后,留守在苏区的10位领导人分别是谁?仅有一人活到建国
前期是红军主力战将,后期却表现平平的2位将领,他们是谁?
开国大将中,这3人的知名度明显不及其余7位,是何原因?
感谢您看到最后,让我的每一个文字都充满了意义。喜欢这篇文章的话,您可以在文章右下角点一下“赞”,您也可以点击“在看”按钮一键将文章分享给您的好友。点击上方“田螺姑娘说历史”即可关注笔者,方便各位朋友发表意见和建议,感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