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解放战争已经进入到后期,国民党军被蚕食大半,已经失去了野战能力,无法再像之前一样,主动进攻解放军,只能收缩兵力进行防守。但国民党军武器装备比较先进,火力凶猛,若是正面硬拼,必定会造成很大伤亡,解放军便打算使用特战手段予以应对。你可能想不到,这特战手段是由一名旅长骂出来的。
故事要从1948年10月讲起,当时西北野战军已经成立,司令员是彭老总,他奉党中央命令,以陕北为依托,向西北一带推进,他的对手正是号称“天子门生第一人”的胡宗南。
胡宗南当年率领数十万大军进攻陕北,结果被毛主席耍得团团转。1948年,国共攻守易势之后,他更是难以应对解放军的反扑,很快便被赶出黄土高原,撤退到陕西东边的渭南一带,将10万人一字排开摆出长蛇阵,以守为攻。
彭老总在仔细研究了敌人的阵地之后,发现其碉堡林立,战壕纵横相连,又有重炮和飞机支援,强攻一定会造成巨大损失。可彭老总一时又想不出其他破敌良策,于是命令各纵队召开旅级会议,大家集思广益,说不定就能找出个“敲开乌龟壳子”的好办法。
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贺炳炎收到命令后,立即将旅长以上的干部召集到司令部开会,大家商讨了很久,都没能拿出一个击溃胡宗南的好主意。终于,358旅旅长黄新廷忍不住了,一拍桌子,指着地图叫骂道:胡宗南这个反动派头子,想摆出一个钢板来崩掉我们的牙吗?
贺炳炎听出黄新廷话里有话,示意他继续说下去。黄新廷指着地图上的国民党军防线,表示自己不相信它密不透风,一定有缝隙可循,只要找一支部队钻进去,在它的内部搅个翻天覆地,就一定能将这“钢板阵”破掉。
按理来说,黄新廷所言只是叫骂两句,发个牢骚,但贺炳炎却记在心里,他缓步走到作战地图前,仔细观察胡宗南的排兵布阵,随后更是派出一个侦察连前出到渭南一带实地观察敌情,寻找潜在的突破口。
黄新廷
在综合了各方面的情报之后,贺炳炎确定敌人在马村镇、仙姑庙一带的防守比较薄弱,适合突击穿插,于是立即召开会议,确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作战方案,并上报给彭老总。彭老总很欣赏这一方案,立即批准执行。
1948年10月,贺炳炎率领1纵自马村镇、仙姑庙突入敌阵,直插其纵深,再向两侧迂回,2、3、4、6纵则从国民党军两翼进行包抄,很快便将敌人分割开来,使其无法相互联系、支援,成为四面楚歌的孤军。
胡宗南此前根本没见过这种战法,一下子慌了神,只能命令部队各自突围。这一战,解放军大获全胜,从国民党军手中夺取了陕西东边的大片土地,并歼灭了大量敌人。胡宗南自此彻底失去了与西北野战军对抗的能力,此后节节败退,最终被解放军彻底赶出西北。
后来,黄新廷“骂”出来的战法被进一步改进完善,成为中国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面对优势的联合国军,志愿军就广泛使用穿插、迂回、包抄战术,取得了数次战役的胜利,逼得美军三易主帅才勉强止住颓势。
后来,中国军队进行改革,这套战法也根据部队特性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负责穿插、迂回的部队不再靠着两条腿行军,而是乘坐步战车或坦克前进,这样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在上世纪70年代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就实践过机械化穿插,效果相当不错,仅用十几天,就推进到越南首都河内附近,打得越军丢盔弃甲。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但解放军仍在演练这套战法,以备不时之需。
其实,战术的进步一方面是因为军事思想的变革,一方面也是因为武器装备落后,被迫采取的无奈之举。若是当年解放军拥有足够的飞机、大炮和坦克,完全可以依靠无限倾泻弹药解决一切问题,可是当时国内发展滞后,武器弹药都无法完全自给自足,根本无法建立火力优势,只能依靠战术扭转劣势。如今,中国的军事势力已经排在世界前列,火力与战术均处于顶尖水平,若是再有人敢来侵犯,定然叫他有来无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