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团长正在烤火,张爱萍突然出现将他赶走,结果成为了战役的转折


打仗的时候,作为队伍的指挥官,为了确保自身安全,一般会远离前线,将指挥部设置在大后方。但张爱萍将军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不顾危险,把指挥部设置在距离交战区不远的地方,一来方便传达命令,可以缩短部队的反应时间,二来可以稳定军心,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靠着这一“危险行为”,张爱萍将军屡立奇功,成为常胜战将。

张爱萍1910年出生于四川达县,青年时考入达县中学,被推举为学生会主席,期间开始接触革命思想,成为学生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1929年,张爱萍远赴上海从事地下活动,先后两次被特务逮捕,经党组织营救方才脱困。半年后,张爱萍被调往苏区,参加红军,历任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
长征期间,张爱萍随红3军团转战湘江,意外遭遇大批国民党军。军团长彭老总当机立断,主动发起进攻,意欲将其一举击溃,而后向西机动,进入广西。张爱萍所在的红4师的任务是护卫主攻部队的侧翼,防止敌人迂回包抄。
张爱萍在与师长和政委商议过后,决定将指挥部设置在距离前线1500米左右的位置上,以躲避敌人炮击。就在张爱萍命令工兵搭建帐篷的时候,彭老总突然来了,要将军团指挥部设置在这里。很明显,彭老总是嫌弃张爱萍等人离前线太远了,要将他们赶到战士们身边去。

这一招的效果出奇的好,战士们看到张爱萍等首长就在自己身边,作战的决心更加坚定,整个部队军心大振,顺利完成了任务。
张爱萍将这一做法继承了下来,并在抗日战争中予以实践。那是1941年2月,时任新四军3师9旅旅长的张爱萍率部回师安徽东北部,在途经青阳镇时,他决定对盘踞在此处的敌人发起突袭。9旅下辖的25团受命穿插至敌人侧翼,策应主攻部队。
战斗进行得很顺利,25团很快便夺取了青阳镇的外围阵地,转而向镇中心靠拢。敌人为了阻止25团,将他们必经之路上的一座木桥拆毁。时间不等人,部队稍作耽搁,很可能会失去最佳战机,副团长沙风立即命令战士们涉水过河。

当时刚刚开春,寒意还未散去,河水冰冷刺骨,沙风咬着牙蹚过去,迅速占据河边的小学,并设立指挥部,随后将战士们分为若干个战斗小组,逐步清剿残敌,向预定地点攻击前进。
此时,冷风吹过,沙风顿感浑身冰凉,一连打了好几个喷嚏。警卫员急忙生起篝火,让沙风取暖。沙风随手脱下湿漉漉的衣服,正准备架在火堆边烘干,张爱萍突然来了,随口问道:你在干什么?沙风也实话实说,称自己受不了寒冻,打算烤火暖和一下。
张爱萍不同意,他要在这里设置旅指挥部,因此将沙风赶走。沙风倒是没有埋怨张爱萍不近人情,他明白老首长这是要让他跟战士们站在一起,鼓舞大家奋勇向前。
这一举动成为了青阳镇战役的转折点,原本有些疲惫的战士们发现沙风就在身后,顿时士气高涨,悍不畏死的向敌人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冲锋,一点一点蚕食他们的阵地,直至将他们全部歼灭。是役,9旅共歼敌700余人,缴获无数辎重,受到新四军军部的通报嘉奖。

沙风也将这一做法继承了下来,此后的战斗中一直将指挥部设在前沿,与战士们共进退。1946年,沙风被提拔为团长,参加了多次恶战,1948年晋升为副师长,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大放光彩。
新中国建立后,沙风调任装甲部队军校校长,为共和国培养了无数优秀指挥官。1964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2013年因病离世,享年95岁。
张爱萍在解放战争时在第三野战军中任职,后来受中央军委委托,组建解放军海军部队。他意识到组建新军要先培养新型技术人才,因此开办了新中国第一所海军军校,输出了大量人才,并以此为基础,先后建立了解放军东海、南海舰队。1955年,张爱萍被授予上将军衔,2003年去世,享年93岁。

从微观层面来说,一场战役是人的比拼,双方的装备水平、人员数量、士气高低等因素都能左右战局的走向。其中,官兵配合尤为重要,兵离开官是一盘散沙,官离开兵是光杆司令,两方必须保持紧密团结,方能稳操胜券,这就需要指挥官敢于冒险,亲临前线与士兵们并肩作战,“身先士卒”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于登天!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