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你怎么就当真了呢?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35卷,汉纪二十七
汉平帝元始元年(辛酉,公元1年)
【原文】
扶风功曹申屠刚以直言对策曰:“臣闻成王幼少,周公摄政,听言下贤,均权布宠,动顺天地,举措不失;然近则召公不说,远则四国流言。今圣主始免襁褓,即位以来,至亲分离,外戚杜隔,恩不得通。且汉家之制,虽任英贤,犹援姻戚,亲疏相错,杜塞间隙,诚所以安宗庙,重社稷也。宜亟遣使者征中山太后,置之别宫,令时朝见,又召冯、卫二族,裁与冗职,使得执戟亲奉宿卫,以抑患祸之端,上安社稷,下全保傅。”莽令太后下诏曰:“刚所言僻经妄说,违背大义!”罢归田里。
【译文】
扶风功曹申屠刚,以“直言”身份,在朝廷策问时回答说:“我听说周成王年幼,周公摄政,能听取直言,礼贤下士,平均权力,广布恩宠,所为均顺天地之心,举措没有失当之处。然而,近处的召公不高兴,远处的四国都传布流言。如今圣主刚离襁褓,即位以来,就与至亲骨肉分离,与外戚断绝来往,不能互通亲情。况且汉家制度,虽然任用英杰贤才,仍然要引进外戚,使亲疏交错,阻塞间隙,这实在是为了安定宗庙,以国家为重。所以应该赶快派遗使者征召中山太后到京师,安顿在另外的宫殿,使时常能够朝见。再征召冯、卫两家亲属到京,只安排担任闲散官职,使他们能亲执武器,充当宿卫,以抑止祸患的发生。上可以令国家安定,下可以保全四辅。”王莽让太皇太后下诏说:“申屠刚的话,违反儒家经典,背叛大义!”罢免他的官职,遣回家乡。
【解析】
看完上面这段材料,我是挺佩服这个申屠刚,头铁敢说话。
但同时更觉得此人政治敏感度不高,亦或者说有些迂腐榆木疙瘩。
不过,再换一个角度去想,有没有可能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如此切割自保?
如果是这样那反而此人颇有风骨。
在上面这段材料发生之前,王莽大赦天下,让朝堂官员举荐敦厚敢说实话的人。
申屠刚就是被举荐的,并以这个“直言”的身份向朝廷提出建议。
提建议没问题,但这个建议的内容却非常政、治不正确!
此时汉平帝年幼,大权在王莽手中独揽,其本家亲戚都被排除在权力核心圈范围。
这本就是王莽故意为之,而朝堂也保持一定默契不提这东西,你申屠刚公然提出这个问题,还要说让汉平帝外戚参与权力。
如此让王莽怎么想?这就好比在家族企业,你一个外人当ceo,现在下面有人提出建议,让老板的亲戚来给你做总经理助理。
这是什么感觉?你自己品。
所以说,对于上面这段材料,要从三个角度来思考。
其一,从申屠刚的角度
迂腐?有风骨?故意为之切割?不好说。
只能说求仁得仁、求锤得锤,说话得三思。
他没有按照王莽预定的剧本演,哪怕演得再好,这个申屠刚名气再大,王莽也不会容他。
想要在一个组织内捞食,必须和组织保持一致,说话得看场合,呵呵。
其二,从举荐申屠刚之人的角度
申屠刚最后被罢官,推荐他的人也能落得好?不见得哦。
这事情咱们深入去分析,里面门道不少。
一方面,有没有可能,有人在利用申屠刚搞事情?
另一方面,在举荐申屠刚之前,难道没有对申屠刚进行个全面调查?直接就这样贸然推荐上去?
因此既可以说申屠刚是棋子,也可以说举荐申屠刚的人自己本身工作就没做到位,出了如此大的纰漏。
其三,从王莽的角度
王莽干嘛要让朝堂官员举荐“直言”?
说白了,王莽想通过这种举荐上来的人,利用他们“直言”的身份为自己歌功颂德,至于什么通常言路,还真保持怀疑。
方法没啥大问题,关键在于既然这样搞,那就要把各个环节给控制好,不能让如申屠刚这种变数、不受控的人加入进来搅局。
【闲扯】
王莽想作秀,搭了个舞台自己上去吆喝了两嗓子,台下众人喝彩,纵有不快者不说话而已。
这是王莽和朝堂官员的默契。
结果,有个愣头青喊“X尼玛,退票!”众人大惊哪个沙雕如此?
生活中、职场中很多时候就真和王莽这事一样,看上去正儿八经大家来商量,其实背后的东西早就讨论好了。
出来装模作样讨论一样,其实更多是走过场而已。
但,这个过场还不能少!
参与者心知肚明,只需要配合着演戏,知道自己是做无用之用。
谋划者心知肚明,需要有人配合着演戏,知道哪怕事早就定好了,亦需要这种走过场的无用之有用。
所以,彼此心中门清,都默契地配合着演好这出戏。
只不过,有些人还真当真了,让这出戏横生枝节。
结果就是什么?你不懂事、不配合,下次就不带你玩。
申屠刚就是如此。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END——
发送关键字【 1 】:长文《如何成为领导心腹》
发送关键字【 2 】:长文《关于钱与财富的思考》
发送关键字【 3 】:咨询、聊天
发送关键字【 通鉴 】:过往解读内容合集电子版
想第一时间读到我的文章
长按下方关注我

阅后点赞,手有余香
多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