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37卷,汉纪二十九
王莽居摄二年(庚午、公元10年)
【原文】
国师公刘秀言:“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莽乃下诏曰:“《周礼》有赊贷,《乐语》有五均,传记各有焉。今开赊贷、张五均、设诸者,所以齐众庶,抑并兼也。”遂于长安及洛陽、邯郸、临、宛、成都立五均司市、钱府官。司市常以四时仲月定物上中下之贾,各为其市平。民卖五谷、布帛、丝绵之物不售者,均官考检厥实,用其本贾取之;物贵过平一钱,则以平贾卖与民;贱减平者,听民自相与市。又民有乏绝欲赊贷者,钱府予之;每月百钱收息三钱。
【译文】
国师公刘秀奏称:“周王朝有泉府之官,收购民间卖不出去的产品,供应民间缺乏的货物,也就是《易经》说:‘治理财富,端正言行,禁止人民为非作歹。’”于是王莽下诏说:“《周礼》上有由官府办理赊贷的记载,《乐语》上有五均的设立,史书上有关于诸的记载。现在,开展赊贷、设立五均、诸,目的在于使民众均平,遏止富豪侵吞兼并。”于是在长安以及洛陽、邯郸、临、宛、成都设立五均司市、钱府官。司市于每季的第二个月,对货物定出上、中、下三等价钱,保持市价的稳定。民间卖不出去的五谷、麻布、丝绸、棉絮等,均官经过调查,认为确实之后,依照成本收购。一旦物价上涨,超过平价一钱,均官将所藏货物以平价卖给百姓。如物价比平价低,则听凭百姓自由交易。另外百姓如果无钱需要赊贷,则钱府可以借给,每月一百钱收利息三钱。
【解析】
上面的内容仅仅是王莽经济改革中诸多措施其中之一。
简单来说就是管控物价,由官府出面设立物价管理机构,通过高卖低买、设定参考价格来稳定物价并套利。
其本意是好的,咱们现在就有类似的机构存在。
不过放在两千多年前的王莽时代就未必了。
有个政治家说过一句这样的话,制度不是因为好才可行,而是因为可行才好。
任何一项制度的实施必然是有一系列的大前提作为配合,忽略了就会水土不服。
所以为什么,毛教员会强调调查和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咱们来反观王莽这项物价改革举措,他的问题在什么地方。
1.基层吏治的崩坏
王莽篡汉的过程非常奇幻,几乎是兵不血刃,甚至来说是自下而上大多数人觉得王莽可以当皇帝,于是就让他当。
这么一来的王莽同样继承了西汉200多年以来积累的矛盾。
比如土地兼并、人口隐匿、阶层固化、吏治崩坏等等。
而其他的通过战争形式改朝换代的则会进行一番权力洗牌,咱们也可以把这个理解为把“屋子打扫干净再请客”。
不少的问题会在战争中得到处理,比如吏治。
任何一项政策必然有三个维度,其一顶层设计指导精神大原则,其二中层制定贴近各个地方的条条框框,其三基层地方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任何一个环节脱离了,都会导致矛盾产生。
基层地方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也必然依靠当地官吏,尤其是基层胥吏。
而王莽这个时候的基层,已经烂透或者说被地方豪强势力渗透。
地方官僚仰仗地方豪强脸色,如此这般怎么做事?
2.人性层面的逐利
王莽的这项物价调控措施从初心层面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呢?
往后一千多年,王安石的青苗法同样初心也是好的,甚至和王莽的这个有些像,但结果呢?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人性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司马迁一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道尽世间人性本质。
这个东西太正常不过,如果有人说自己多么高尚不为利益所动,我劝你离这种人远一点,太虚伪!
既然人性逐利,那么必然会寻找为自己提供利益的渠道途径。
那毫无疑问,具有顶层王莽意志的物价改革政策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咱们不去探讨王莽物价改革具体细节,单单就说官府设定指导价、成本价收购、高抛低吸这项举措来看,这就是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
地方基层胥吏掌握这项权力,对百姓、没背景的大户进行价格压制,低价收购囤积居奇,而后再反过来在荒年的时候大肆抛售,甚至兼并土地,这其中的利差绝对不会进入地方官府府库,而是进入到那些掌握地方胥吏的地方豪强手中。
一项好的政策不但没有造福百姓,反而成为那些胥吏、地方势力敛财的工具,而最终的愤恨反而要王莽来承受。
3.错估思想的一致
反观王莽的上位,一开始被王政君收养在皇宫,然后随侍成帝,再到朝廷中央做官,最后登上权力巅峰。
他的权力之路,有个最大弊病就是没有经历过地方任职,并不理解地方运行规律,更不了解地方实际情况。
加上王莽篡汉时候那种全国上下一致的舆论声浪,极容易让王莽一种错觉,觉得上下都是一条心,都是跟着王莽在干。
实际上呢?狗屁!
一个组织内的思想觉悟和理想信念,就如同权力金字塔一样,越往上追求纯粹个人利益者越少,更多是心怀国家天下,而越往下不敢说心怀造福百姓者没有,但更多还是想的是眼前自己的利益。
当然这个东西并不是绝对,而是说身处位置、眼界不同造就的必然,而这种事态也会随着风气变化而改变。
咱们放到现在,上下一系好歹还有上党课、学习教育来统一凝聚思想,把那些害群之马给剔除,而王莽时代则没有了。
对于王莽来说,他想的是造福天下,而中层、基层想的却是捞钱、培植势力。
这样上下不一致怎么可能把事情办成?
对于自己有好处的,中层基层就借机捞钱,没好处的那就随便甚至故意把事情办砸。
当然,王莽诸多改革措施的失败原因有很多,除了自身忽略历史环境原因之外,这些人心、人性方面的更值得参考。
毕竟时代历史如何改变,唯独人性不变。
【闲扯】
人性、人心的琢磨一直是我在分析《资治通鉴》中切入的重点。
看历史发展背后,每一段盛世的开始,与每一次乱世的降临,比权力、政治、经济变化来临更早的永远是人性、人心层面的变化。
洞悉一点人性、人心多多少少能够在生活中让咱们少走不少弯路。
就好比上面材料中,涉及到的人性人心,而后推导出来的利益流向。
知道人性逐利,那么你在让别人为你做事的时候,就要从对方的利益来考量,老是威压、讲大道理、唱高调,未必有用。
知道上下的不一致性,做事先统一思想,找到众人利益共同点,事情才能够成,千万不能指望上面一发号命令,下面就屁颠屁颠地干,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会教你做人。
知道思想差异,多沟通了解就是破局的关键,甚至有的时候,彼此存在差异并不一定就是非要谁服从对方,甚至就是别人想你听他说,听完之后,人家也照样按照你的来做,这个听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对方思想认同、接纳、理解。
所以,人性这个东西太大,值得一生思考,而落到具体只有靠自己的感悟。
套用伟人那句经典: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
——END——
发送关键字【 1 】:长文《如何成为领导心腹》
发送关键字【 2 】:长文《关于钱与财富的思考》
发送关键字【 3 】:咨询、聊天
发送关键字【 通鉴 】:过往解读内容合集电子版
想第一时间读到我的文章
长按下方关注我
阅后点赞,手有余香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