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西汉中期,颍川地区宗族豪强势力彼此勾结,朝廷派下来的官员管不动完全被架空。
有个叫赵广汉的官员到颍川当太守,面对这些人的铁板一块,毫不在意。
上任之后,赵广汉用一招设立举报箱,让这些原本铁板一块的宗族豪强瞬间崩解。
要说这招表面上很简单,其实背后是对人性心理的揣摩。
一百多年后,王莽篡汉,同样也面对类似的问题,只不过他的方法相比较赵广汉的刚烈,更为柔和,而且效果也不错。
【原文】
夏,四月,徐乡侯刘快结党数千人起兵于其国。快兄殷,故汉胶东王,时为扶崇公。快举兵攻即墨,殷闭城门,自系狱。吏民距快;快败走,至长广死。莽赦殷,益其国满万户,地方百里。
【译文】
夏季,四月间,徐乡侯刘快集结党羽几千人,在他的封国里起兵。刘快的哥哥刘殷,是原汉朝的胶东王,这时已经改为扶崇公。刘快集结兵力,进攻即墨城,刘殷关闭城门,自投监狱。官民抵抗刘快,刘快失败逃跑,退到长广县死了。王莽赦免刘殷,增加他的封国达一万户人家,面积方圆一百里。
一
自汉武帝开始推恩令,汉朝宗室并不像以前那样手握重兵,其影响力及经济实力普遍不如以前,当然也有部分成了有宗室身份的地方豪强,不过是少数。
这样的转变也直接导致没有藩国拱卫中央,一旦中央有变,藩国并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勤王。
就如材料中的徐乡侯刘快,他不过是个侯爵,却能够集结数千人,但这也是他的能力上限。
说是党羽,更像是他家的佃农、门客,干点普通事还行,打仗就不够看了。
但凡是放到汉景帝时期的那些藩王,随便拿出来的都是数万正规军。
二
王莽篡汉,对于这些刘氏宗亲的情绪是极其复杂的。
一方面,王莽的上位是靠着王政君,且他的上位更像是“和平演变”,这就注定他继承了很多汉朝时期留下的弊病,且对于刘氏宗亲他无法大规模诛杀,否则极易激发天下反对。
尤其汉朝时期,对于宗室并不像明朝那样管控极严,不少刘氏宗亲本身就是官员,还有不少在地方有极大的影响力。
比如,刘秀娶的第一个皇后郭圣通,他的舅舅真定王刘杨势力极强,在天下大乱时搞起了十几万部队,要是没有底子怎么可能?比如,帮王莽篡汉的国师刘歆,他也是宗室,更是写《战国策》作者刘向之子。
再一方面,王莽推崇复古,以周公等为标榜,而在周灭商的过程中,对于部分殷商后裔也并没有采取毁灭宗庙的对策,而是迁徙而已。春秋战国的那个宋国,就是殷商后裔。因此王莽更不好把刘氏杀尽。
最后一方面,王莽毕竟是篡了老刘家的天下,这些刘氏宗亲原本就属于既得利益者,现在一看原有的利益可能没了,怎么可能安心,少不得要起来造反。
三
对于刘氏宗亲,王莽的对策其实很简单,安抚加提防,落实到具体上其实也很简单。
安抚方面,现有利益不变,甚至还大发福利。
汉平帝元始五年,春,正月,祭明堂;诸侯王二十八人,列侯百二十人,宗室子九百余人,征助祭。礼毕,皆益户、赐爵及金帛、增秩、补吏各有差。
诸刘勿解其复,各终厥身;
包括之前那些因为犯错失去爵位、入狱的宗亲,王莽都赦免,并恢复其爵位,等等这些都是对刘氏宗亲的拉拢。
言外之意就是,你们的好处不少。
提防方面,其实也很简单。
一方面是,对于刘氏宗亲担任重要职务的如郡守,全部调任朝廷中央,看上去是重用,其实明升暗降加控制监视。毕竟能够做到这一步的,背后绝对是有那么点实力背景。
诸刘为郡守者皆徒为谏大夫。
另一方面,将有爵位的汉室宗亲进行降级,弱化其影响力。
于是汉诸侯王三十二人皆降为公,王子侯者百八十一人皆降为子,其后皆夺爵焉。
再者就是监视控制。
州牧数存问(不断慰问安抚),勿令有侵冤。
显然,这样的对策必定会激发刘氏宗亲的矛盾,材料中的造反,以及还有其他刘氏宗亲的造反,未尝没有这个因素刺激。
但是深入地来看,刘氏宗亲并不是铁板一块,其内部也分三六九等,就如正态分布函数曲线一样,两头的极少,要么就是无所谓的,要么就是心怀刘氏天下誓要匡扶汉室,而中间绝大多数都是只要利益维持,那就不管。
所以,王莽的对策基本上能够稳住大部分刘氏宗亲,甚至某种程度来说,也是对刘氏宗亲内部的分化。
再退一步来看,造反是杀头的买卖,现在王莽势大,刘氏宗亲起兵造反并不是最佳时间,况且谁出头谁死!
人一多,想做事,基本上就是送死你去,好处我来。
四
毫无疑问,面对王莽篡汉有人跳出来反对、造反是必然,比如翟义、刘快等等。
但同时,王莽的策略毫无疑问也是成功的。
这个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翟义、刘快的造反作为出头鸟,算是声彻天下搅起一方风云,但是相应的人极少。
再一方面,刘快作为汉室宗亲,他的造反的时候,作为他铁盘的亲兄弟刘殷,居然临阵反水。
快兄殷,故汉胶东王,时为扶崇公。快举兵攻即墨,殷闭城门,自系狱。
不但没有帮刘快,而且还狠狠地坑了刘快一把,使其身死。
其中原因,也有三点。
其一,得益于王莽的安抚策略,刘殷不想反。
其二,刘快的造反堪称儿戏,刘殷不愿反。
其三,刘殷可能是胆小怕事之人,刘殷不敢反。
五
跳出事件来看看王莽这一套组合拳背后的奥妙。
对于任何一个组织而言,其内部必然是存在部分既得利益者、失意者、中间派。
在面对的时候,需要区分采取不同的策略。
若是将其集体视为对手,则要面对整个组织的对抗。
在具体上失意者、中间派其实是最好拉拢的,维持现状他们就能无所谓,给点好处,就能跟着后面干,但是让他们冲在前头就要让他们成为将来的新的既得利益者。
对既得利益者,他们是天然的对抗者,背后的关键是利益矛盾。
但是对于既得利益者也并不是说铁板一块搞不定,对于这些人的划分,需要从既得利益多寡与对抗意志强弱来分。
再结合对于失意派、中间派的策略,少量利益与承诺进行分化,绝大多数既得利益者都能够妥协。
如在收购公司的时候,对对方管理层进行保留就是一种典型的策略。
而对于那些顽固的、且占据利益大头的,在经过这些分化之后,他们就成孤军奋战
对于这些人找到由头直接干,至于是否会激起其他人的反对,没关系!这些人处理之后利益拿出来大家分,还有啥好说的呢?
况且,这些占据利益大头者,本来就被那些失意派、中间派、小既得利益者觊觎,处理他们,只会让后者觉得是饕餮盛宴狂欢的来临。
——END——
发送关键字【 1 】:长文《如何成为领导心腹》
发送关键字【 2 】:长文《关于钱与财富的思考》
发送关键字【 3 】:咨询、聊天
发送关键字【 通鉴 】:过往解读内容合集电子版
想第一时间读到我的文章
长按下方关注我
阅后点赞,手有余香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