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位者固权3招,挺恶心的,看看就算了,别学!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37卷,汉纪二十九
王莽天凤元年(甲戌,公元14年)
【原文】
三月,壬申晦,日有食之。大赦天下。以灾异策大司马逯并就侯氏朝位,太傅平晏勿领尚书事。以利苗男为大司马。莽即真,尤备大臣,抑夺下权,朝臣有言其过失者,辄拔擢。孔仁、赵博、费兴等以敢击大臣,故见信任,择名官而居之。国将哀章颇不清,莽为选置和叔,敕曰:“非但保国将闺门,当保亲属在西州者。”诸公皆轻贱,而章尤甚。
【译文】
三月壬申晦(疑误),出现日食。大赦天下。因日食天象变异之故,王莽颁策将大司马逯并免职,仅以侯爵身份参加朝会;免去太傅平晏主管尚书事的职务,任命利苗男王担任大司马。王莽正式登上皇位以后,特别防备大臣,限制、削弱大臣的权力,朝官有指责大臣错误的,总是受到提拔。孔仁、赵博、费兴等人因为敢于挟击大臣,所以受到信任,选择显赫的官职让他们担任。国将哀章行为颇不端正,王莽为他挑选设置了和叔之官,告诫道:“不仅要在公府里保全国将本人,还应当保全他在西州的亲属。”王莽对他所封的公都瞧不起,而以哀章为甚。
【解析】
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权力,就会对这个方法重重防范。
这话用在王莽身上再合适不过。
作为外戚的王莽,经历成、哀、平三朝,皇权如何衰弱,大权如何归集到他手中的,王莽最清楚自己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说好听叫众望所归,说难听叫下克上架空篡权。
当王莽自己坐上最高权力宝座时,他的头等大事并不是搞改革、享乐,或者说就算他想搞改革、享乐也有个必然的先决条件,即权力永远在他手中,于是权力稳定就是他的当前唯一最重要的目标,其他的都靠后。
权力的威胁无非来自于上和下。
所谓上,即权力授予的更高阶,对于王莽来说,他的现在就是最高,再高就是老天。
因此,王莽大搞谶纬、祥瑞,就是通过这些来证明自己权力合法性,证明老天爷站在他这一边挺他。
所谓下,即权力支持的跟下层,对王莽来说就是那些他的下属、大臣、马仔之流。
所以,上面这段材料就是王莽对于自己臣下如何进行控制,以消除权力威胁。
1.用弱
以灾异策大司马逯并就侯氏朝位,太傅平晏勿领尚书事。以利苗男为大司马。
这里一段人事任命,提到三个人,逯并、平晏、王䜣,涉及两个职位大司马与领尚书事。
从职位来说大司马、领尚书事都是权力决策核心位置。
从人来说,逯并、王䜣寂寂无名,要不是有这段任命说不定都不知道历史上有这号人物,而平晏则是数朝老臣颇有威望。
因此不难看出,在关键位置、关键权力的任命上,王莽采取了用弱策略,具体体现在两方面。
重要权力岗位,任用那些根基弱、没影响力的人,这样他们的存在不至于控权之后反过来威胁自己。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有些影响力、威望的人,在处理不掉、用了还有好处的前提下,采取控制、限制使用的方式,不给与过高的权力,比如平晏就是如此。
2.互咬
朝臣有言其过失者,辄拔擢。孔仁、赵博、费兴等以敢击大臣,故见信任,择名官而居之。
权力稳固过程中,制衡必然是策略之一。
经历诸多政斗的王莽自然是深谙此道,只不过他的方法更有意思。
通常情况下的搞制衡,是在权力框架内进行分权,树立两个甚至多个立场相对的派系或个人。
让其针锋相对,彼此钳制、监督,这样通过一定程度内耗产生矛盾,避免矛盾向上转移,进而稳固权力。
而王莽的做法却是大搞检举揭发、相互诋毁、抨击,甚至形成的风气。
只要敢抨击高位的大臣、检举揭发他们的过错,就信任重用提拔起来。
这样那些贪图富贵、想往上爬的人一看,“呦吼,告状能上位,明天我也找个家伙告他一状!”
这个东西要分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对敢检举揭发搞这一套的人来说,他们这样做无异于自绝于人,旁人见其大搞告状、弹劾,只会觉得这人混账不是个东西,尽可能远离,久而久之这种人就成了孤臣、独臣,想要再朝堂立足就不得不抱住王莽的大腿。
其次,对王莽来说,朝堂出现这种风气,提拔这些敢检举揭发之人,形成相互监督,彼此之间不信任、相互提防,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的人自然少了,一盘散沙怎么可能对王莽有权力威胁。
最后,对中立者或被检举揭发的人来说,以后朝堂中小心谨慎,因为你不知道身边这些和你把酒言欢者,是否有谁是怀着套你话、给你挖坑、把你卖了换荣华富贵的心。
看到这里,其实王莽这一招和当年赵广汉举报箱那一招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不过,这样搞来人心惶惶彼此不信任,愿意干事的人必然是做多错多被大肆抨击,务虚混日子的人自然不干事,没有人批评。
风气就这样坏了,对于王莽而言自己的权力却稳了。
只不过这种权力稳定的代价是组织生命的透支。
朝臣有言其过失者,辄拔擢。孔仁、赵博、费兴等以敢击大臣,故见信任,择名官而居之。国将哀章颇不清,莽为选置和叔,敕曰:“非但保国将闺门,当保亲属在西州者。”诸公皆轻贱,而章尤甚。
3.用把柄
国将哀章颇不清,莽为选置和叔,敕曰:“非但保国将闺门,当保亲属在西州者。”
这里提到的哀章纯属投机分子,当年他看王莽大搞谶纬,于是自己偷偷搞了个金匮,到汉高帝庙,假装汉高祖刘邦托梦给他。
金匮里面是说皇位要给王莽,并且还列举了十几个名字(包括哀章)封什么爵位、官职。
这一下把王莽打的措手不及,又不能说这不是,只好捏着鼻子听认了。
于是哀章被任国将,封美新公,位上公,成为王莽四辅之一。
对于哀章,就如同材料中说的“诸公皆轻贱,而章尤甚。”
其中怎么回事大家都知道,对于如此获得上位的小人自然是不屑一顾。
而从王莽角度来看哀章就挺复杂了。
一方面,哀章并不是王莽政治派系中的人,只是通过进献金匮投机到王莽这边。
这种利益上的投机站队,不确定性极高,风险大。
另一方面,金匮这事到底怎么回事,哀章知道,王莽也知道。
一旦哀章爆料说金匮是假的,这就像多米诺第一块骨牌倒下,必然牵扯到其他祥瑞、谶纬的真实性,最终引爆的是王莽权力合法性。
最后一方面,哀章这个人品性也不靠谱:“素无行,好为大言”。
说白了就是为人轻浮、嘴巴管不住,再和之前的内容一对,哀章这个人就是个大炸弹,且还不受王莽控制,鬼知道哪天会把王莽炸的粉身碎骨。
于是就有了这一出:国将哀章颇不清,莽为选置和叔,敕曰:“非但保国将闺门,当保亲属在西州者。”
先降级,但给一定待遇,同时又说了这些话,算是对哀章的威胁,潜台词就是听话就什么都有,不听话杀全家。
但是这个过程的事实必然是有一个前提,即哀章这个人不干净,被王莽抓到了把柄。
王莽可以用哀章的把柄合理合法收拾哀章,但是王莽没有,而是先敲打、再施恩,一上一下,把哀章拿捏一番,将其控制住。
这一招是玩得极其精妙。
【闲扯】
讲实话,王莽这一套下来却是有用,他的权力的确能够稳固。
但是咱们如果以王莽臣子的角度去看这个东西,反正我觉得极其难受、恶心,大概率就是辞职回家不和他们玩了。
为什么?
首先,用人不是实事求是用才,而是用弱,如何让人服气?
其次,大搞检举揭发告状,整个风气变得恶化,成天提心吊胆,上朝跟上坟一样,极其压抑。
最后,搞把柄拿捏,动不动就敲打拿捏威胁,虽然说的确是自己的问题,但更是让人极度不爽。
这样的环境,还是走为妙。
所以说,权力稳固固然是作为当权者、领导的必然需求,可以理解。
但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以危害组织为代价搞这种东西。
王莽的这些路数,不能说无用,但实际上却是毒瘤。
所以这些东西写出来,你得辩证的去看,但绝对不是让你去学去用。
——END——
发送关键字【 1 】:长文《如何成为领导心腹》
发送关键字【 2 】:长文《关于钱与财富的思考》
发送关键字【 3 】:咨询、聊天
发送关键字【 通鉴 】:过往解读内容合集电子版
想第一时间读到我的文章
长按下方关注我
阅后点赞,手有余香
多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