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好心提建议,别人不领情?你可能犯了这3个错!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38卷,汉纪三十
王莽天凤三年(丙子,公元16年)
【原文】
就都大尹冯英不肯给,上言:“自西南夷反叛以来,积且十年,郡县距击不已,续用冯茂,苟施一切之政;道以南,山险高深茂,多驱众远居,费以亿计,吏士罹毒气死者什七。今丹、熊惧于自诡,期会调发诸郡兵谷,复訾民取其什四,空破梁州,功终不遂。宜罢兵屯田,明设购赏。”莽怒,免英官;后颇觉寤,曰:“英亦未可厚非。”复以英为长沙连率。
【译文】
就都大尹冯英不肯给,奏报说:“自从西南夷叛变以来,前后差不多十年了,郡县地方军民进行抗击没有停止过。接着任用冯茂,苟且推行不顾后果的政策。道县以南地区,山势险峻深邃,冯茂把许多百姓赶到远地居住,费用以亿计,官兵遭受毒气而死亡的达到十分之七。现在廉丹和史熊对于自己保证的规定期限感到害怕,限期征集调发各郡的士兵和粮食,又搜索民间财物,拿走了民财的十分之四,弄得梁州地区民穷财尽,战功到底还是不能够完成。应该停止战斗,派军队驻守并开垦耕种田地,公开设置封赏,召诱夷人。”王莽大怒,免掉了冯英的官职。后来有所觉悟,说道:“冯英也不便深加责怪。”又任命冯英作长沙郡连率。
【解析】
王莽上位之后,为了彰显武功四处搞事情,匈奴、羌人、南夷、西域等等都不放过。
反正只要和国土挨着都要撩拨一下子,丢人的是都没打赢。
尤其是上面材料背景涉及到西南夷叛变,打了十年都还没有个下文。
于是这个就都大尹冯英出来劝谏王莽,大尹就是汉朝时期的太守官职。
冯英出来劝谏的动机很简单。
他属于地方官,前后两任负责平定西南夷叛乱的冯茂、廉丹、史熊为推动平叛,横征暴敛,将当地搞的是民不聊生。
平蛮将军冯茂击句町,士卒疾疫死者什六七,赋敛民财什取五,益州虚耗而不克;征还,下狱死。冬,更遣宁始将军廉丹与庸部牧史熊,大发天水、陇西骑士,广汉、巴、蜀、犍为吏民十万人、转输者合二十万人击之。始至,颇斩首数千;其后军粮前后不相及,士卒饥疫。
从冯茂、廉丹、史熊的角度来说,他们的目的极其简单,武力推平西南夷叛乱就行了,所有一切都要为这个目标让路,手段就难免不讲究。
而从冯英的角度来说,他的目的是要维持地方民生稳定。
因此,两方属于天然有矛盾的。
两次征伐皆是朝廷意志没办法反对,只有强硬着头皮去做,结果没打赢,这些就给了冯英说话的机会。
冯英说的话的确有道理,但是说话的方式错了,错在有三个地方。
1.责任论人
要说西南夷叛乱搞到现在如同泥潭,错有两个方面。
其一,王莽施政之错,导致西南夷叛乱。
其二,冯茂、廉丹、史熊平叛之错,用了错误的方法,反而是叛乱越发不可收拾。
对此,冯茂这样说:自西南夷反叛以来,积且十年,郡县距击不已,续用冯茂,苟施一切之政;
核心在最后“续用冯茂,苟施一切之政”。
这就话就等于把责任全部归结在了王莽头上。
毕竟,冯茂是王莽用的,确定持续不变的政策也是王莽决定的。
这就涉及到高位者极其敏感的权力心思,你在说事情的对错道理,他听到的却是你在拆他台、在打他脸、在揭他的疮疤。
2.揭露矛盾
这事的背景,冯茂一开始作为平叛将领,没搞成,反而把局面搞得一塌糊涂,被王莽召回处死。
其后廉丹、史熊为接任者,也没搞成,也是一塌糊涂,于是王莽又想把这两人召回来。
结果这两人连忙上表说,再给支援就能把这事办好。
明显就是冯茂前车之鉴,怕自己回去后被王莽给宰了。
这东西属于诛心之论,只能揣摩推测,却没有任何客观证据。
冯英却堂而皇之地将这个写在奏章中。
今丹、熊惧于自诡
廉丹、史熊要求继续增兵是为了自保不受王莽责罚。
这下事情就闹大了。
一方面,廉丹、史熊的小算盘本就是大家心知肚明不好放到台面上说,现在冯英这么一搞,得了,不管怎么样廉丹、史熊都要召回长安解释调查一番。
为求自保的两人有没有可能造反?
另一方面,廉丹、史熊为什么会要搞这一出?
还不是之前王莽杀冯茂嘛,被吓的,王莽也有责任!
这相当于把王莽架在火上烤,让王莽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表态。
其实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多多少少的矛盾,很多矛盾很明显,大家却和没看见一样。
这并不是大家看不到不说亦或者不想解决,而是条件、状况可能都还不具备。
结果好家伙,你上来就把事情摆到台面上,大家能怎么说?
否定不存在,睁眼说瞎话将来要追责,去处理又办不好,也要承担责任。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解决提出矛盾的人。
比如,材料中的冯英。
3.唱反调
冯英的上书到这里其实就已经决定了他最后要挨批。
只不过,冯英提出了问题,同样也给了他的解决方案,属于真正用心想做事的人。
宜罢兵屯田,明设购赏。
九个字,很虚,但从对策来说,是对王莽既定政策的180度大转弯。
这个东西要从两个方面去衡量。
其一,就事论事的来说,王莽搞的政策经过冯茂、廉丹、史熊的执行,已经说明不成功,当然,这里不排除负责人本身能力水平的问题。
因此,既然王莽的这一套不行,那么换个角度想是不是有可能呢?
其二,以政治的角度来说,冯英搞的这一出是明显的和王莽唱反调、打擂台、对着干。
只要王莽同意了就表示对过往政策的否定,那么问题责任在谁?
政策执行决策者,王莽啊!
结果不出所料,也出乎意料。
莽怒,免英官;后颇觉寤,曰:“英亦未可厚非。”
不出所料的是,冯英必然会被王莽处理。
出乎意料的是,冯英也仅仅是被免官,随后又换了个地方当太守。
由此可以看出,处理冯英是当时不得已为之,彼时王莽已经认可了冯英的说法,只是不好当面说出来,需要通过处理冯英来稳住廉丹、史熊,以及自我的权威威信。
而将其在免职之后又安排到别的地方做太守,也是对冯英能力初心的肯定。
【闲扯】
就像题目说的那样,有些人很耿直,说的话有道理,但是往往受众不愿意听,甚至恼羞成怒。
原因在什么地方?很复杂,综合来说这三个方面占主要。
其一,立场上的对立,彼此形成对抗。
即,我是为了说服你,要你认同,而不是站在你的角度帮忙。
甚至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来对待你。
这种对立关系就注定受众一方要妥协,而妥协意味什么,认输、臣服。
其二,诛心。
一个人去做一件事的原因有很多,见得光的、见不得光的都有,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心理所想。
好嘛,你上来就戳破别人内心那点小算计,且不说有没有。
只要他认可你提出的做法,那不就等于承认了他的小心思?
如果这小心思比较龌龊呢?
所以啊,必须反对!恼羞成怒都算是有气度的。
人都要点脸滴!
其三,自视甚高
其实这一点很好理解,每个人多多少少有点傲气。
对于身边的人,哪怕关系不错,大家水平都一样,其实内心多少会觉得自己比别人稍微高那么一丢丢。
现在,你来劝我、给我出主意。
你在教我做事?
退一步来说,你好心我承认,但是认同你的做法,我有点过不去心理这关。
我也不觉得你比我强在哪里,要接受你的做法,岂不是再说我不如你?不行我得坚持一下。
所以你再看着三点,再去看那些能听劝的人,为什么他们牛逼。
就是他们能够控制得住内心那点可怜的自尊,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做正确的事情上,并不会因为面子、情绪而左右自身利益。
——END——
发送关键字【 1 】:长文《如何成为领导心腹》
发送关键字【 2 】:长文《关于钱与财富的思考》
发送关键字【 3 】:咨询、聊天
发送关键字【 通鉴 】:过往解读内容合集电子版
想第一时间读到我的文章
长按下方关注我
阅后点赞,手有余香
多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