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25卷,汉纪十七
汉宣帝 地节四年(乙卯,公元前66年)
【原文】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日:“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则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
【译文】
当初,霍氏一家骄横奢侈,茂陵人徐福就曾指出:“霍氏必亡。凡奢侈无度,必然傲慢不逊;傲慢不逊,必然冒犯主上;冒犯主上就是大逆不道。身居高位的人,必然会受到众人的厌恶。霍氏一家长期把持朝政,遭到很多人的厌恶,天下人厌恶,又作出大逆不道的事,怎么可能不灭亡呢!”
【解析】
上面这一段材料发生的时间是霍氏集团尚未覆灭之时。
其意思就是指出霍氏要完蛋。
不过可惜,这个叫徐生的人上书了三次,汉宣帝看到了也没给任何回复。
至于为什么,汉宣帝不是不知道霍氏之害,而是下定铲除霍氏的准备还没有做好,这个时候给回复干什么?
不把这个徐生拿出来杀掉以安霍氏之心就算他命大!
跳过这一层来看看徐生这番话其实还是很有意思的,其点明了霍氏将来必定会成为朝廷公敌。
1.对上的权力威胁
夫奢则不逊,不逊则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
这一层,其实说白了就是霍氏对于汉宣帝的权力威胁。
而霍氏对于汉宣帝的权力威胁又来源于三个地方。
其一,霍氏的势力。
霍光党羽遍布朝野,又不乏有人掌握兵权,充任枢要。
这些人的力量联合起来,能够左右朝堂,隐隐有和汉宣帝对抗的意思。
而在霍光死后,汉宣帝对霍氏集团的一系列动作,都是旨在削弱霍氏集团的势力。
其二,霍氏的态度。
一方面霍氏一家人都是高官显贵,另一方面汉宣帝又是霍光立的,而且汉宣帝的皇后还是霍家人。
加之霍氏力量之强,难免会让霍氏的人对汉宣帝轻视、蔑视之心,甚至对其权威不顾。
其三,造反的潜在
将其一和其二联系起来,霍氏有实力,态度上又不恭敬,所以他们完全可以造反,把汉宣帝拉下马再换个皇帝。
2.对平利益的霸占
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
在《大明1566》里面严嵩对徐阶说了这么一句话,大概的意思是:
我严嵩做了首辅20多年,不少人狠我狠得要死。
俗话说,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而阻人前程更是如此。
霍氏一家,占据朝廷高位,形成一个既得利益集团,把比如三公九卿中一些关键位置给霸占了。
他们占着,如果退下来,自然也要换上其他自己人上去。
那么别的官僚愿意吗?人家也想求上进!
这就好比如说,某群人一直占据一块巨大利益,而且换来换去就是他们在吃,别人想参与的机会一定都没有。换你,你可火大?
这东西,可以是阶级固化,也可以是权力结构失去流动性。
所以,别说霍氏对汉宣帝的权力威胁,就冲这一点,朝堂群臣就要搞霍氏。
不把霍氏搞倒,怎么把自己人安排上?
不把霍氏搞倒,怎么分割霍氏的财富?
3.对制度的践踏
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
天下讨厌霍氏,这个未必,这个天下恐怕更多是还是朝堂中的官僚,以及一些被损害了利益的人。
至于霍氏倒行逆施,其实不一定是对百姓层面的,而是对制度、政治生态的破坏。
之前说了好几次制度,并且指出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制度执行者利益。
而制度本身其实更多是维护一个体系、系统,让所有参与到其中的人,按照这个制度来做事,那么就能够获得应得的利益。
可以这么说,制度的存在就是确保了一个大家都有得玩、都能玩下去的良性环境。
这个环境,狭义上的也可以称之为政治生态。
霍氏的存在,就相当于破坏了规则,让大家都没得玩。
这个是所有人都不允许的。
【启发】
霍光在世以他的政治智慧还能为霍氏遮风挡雨,但是霍光死后,霍氏的败亡不过是时间问题。
按照徐生的说法,霍氏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成为了公敌。
而通过上面的分析,这3个点其实已经能够诠释什么叫做公敌。
所谓公敌,并不是狭义上的是所有人的敌人。
因为,这个所有人要辩证的、分解地来看。
而不是单纯的从角色定位来看。
而生活中、职场中哪些人会成为公敌?
情商低、不会说话、为人怪异的不会成为公敌。
只有他做事得罪了大多数人,且他的存在已经伤害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的时候,他就是公敌。
对于公敌只有清除,没有妥协。
但是,话说话来,公敌本身的定义其实是有一个前提框架的。
那么这个框架是什么,留给你思考。
——END——
发送关键字【 1 】:长文《如何成为领导心腹》《送礼的诀窍》
发送关键字【 2 】:长文《关于钱与财富的思考》
发送关键字【 3 】:咨询、聊天
发送关键字【 通鉴 】:周秦篇、汉高惠吕文景篇,解读电子档
PS:平时比较忙,未必能及时回复,不过请放心,一定会处理,请耐心,莫急。
想第一时间读到我的文章
欢迎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关注我
来都来了,不点个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