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的天下,是刘邦与八位诸侯联合灭楚的结果。所以在汉刚刚建国的时候,刘邦不得不因为八位诸侯的战功,而恢复分封。
打开汉初的版图,大汉江山一共设立了50多个郡,50郡中有30多个郡封给了追随刘邦与项羽争战的八位诸侯王,属于中央government直辖的只有15个。诸侯王为了自身的利益无不拥兵自重,其实就是汉王朝的国中之国。
群雄逐鹿江山谁属?自然是英雄人物最为关心的话题。一位叫蒯通的谋士,在楚汉争战时,曾为齐王韩信谋划过争夺天下的方略。蒯通说道:“以齐王您的智慧与才干,又拥有精锐的雄兵,以及齐、燕、赵国的地盘,趁此两雄相争之机,占据北方,谁能阻挡您的发展呢?”
“我听说,放弃上天给予的机遇,会受到老天的惩罚。时机到了没有把握住,会因为优柔寡断而遭殃。愿您能仔细思考我的建议!”
秦末汉初的诸侯王拥有自己的封国以及军队。诸侯王与中央government的关系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如果有诸王的存在,汉帝国根本谈不上真正的统一。
经历春秋战国400余年的乱世,形成统一的中国已经是大势所趋。秦皇汉祖这些英雄人物的出现,当然是国家统一的重要原因。然而,王侯将相却并非是创造历史的全部动力。有幸的是,2000年后的历史学家,却能以上下几千年的科学眼光,赋予一种新的时代视点。抛开英雄人物,令我们了解到形成统一的其他原因。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华民族的统一有其自然地理的原因,这条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大河,给统一注入了积极的因素。
在秦统一中国的430年前,中国的大地上存在着100多个国家,由于没有统一的治河手段,致使黄河沿岸的国家饱受河水泛滥的摧残。史书上记载,齐国的国王齐桓公曾经召集诸侯王盟誓,誓言中有这样的约定,黄河沿岸的各诸侯国,应当放弃国界的概念,共同治理黄河。
这次诸侯大会被称为——“葵丘之盟”。葵丘之盟”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统一的中央政权,就难以动员一切资源,集合全国的人力对黄河进行治理。于是,在上千年的时间里,统一中国的观点,在与黄河的不断斗争中逐渐酝酿起来。
经过春秋战国400年的乱世,生活在战争与死亡阴影之下的人民,普遍欢迎平稳安定的生活。第一个提出中国大统一观点的是儒学亚圣孟子,他提出天下必须定于一,他认为当天下只有一个国家的时候,就能摆脱战争,迎来和平。这种理念在后世中被逐渐总结为“大一统”。建设一个平稳安定的国家已经是人心所向,当然是统一能够实现的、最重要的原因。
取代了秦建立汉帝国的刘邦,不见得能够认识到统一的大势所趋。但是为了保障国家的统一,消灭异姓割据力量,这位平民出身的皇帝准备向诸侯发动攻击。不仅是刘邦,他的皇后吕雉与丞相萧何同样认识到诸侯王对中央government的潜在威胁。消灭诸侯王的行动与建立国家几乎是同时展开的。
在八位诸侯王中,他们最担心的是天下第一名将——韩信。废除韩信的密谋迅速在三人中取得共识。
汉高祖六年。有人上书,说改封为楚王的韩信将要造反,这为皇帝酝酿已久的削藩行动提供了依据。于是刘邦召开军事会议,诸将纷纷要求出兵,唯有谋士陈平不同意。
陈平说道:“陛下的士兵比楚王韩信的士兵如何?比不上!陛下手下的大将,有没有人比韩信更有军事头脑?差得太远!如今兵不如楚军而将又比不上韩信。我们发兵去攻打他们,是把战争当成儿戏啊。我认为陛下的处境很危险!"
刘邦急问:"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陈平回道:”韩信听说陛下喜欢游玩,他一定会推掉事务到郊外去迎见您。拜见的时候,陛下擒住他,只需要一个大力士。就把事情完成了。“
就这样,刘邦传檄诸侯,说天子将巡狩,请大家在陈州相聚,韩信也赶到陈州。站立在路边等候。刘邦在车里看到韩信,于是暗示武士,武士三下五除二将韩信控制了起来。韩信顿时明白了自己的命运。
韩信被按于地上,悲从心来:”不需要打鸟的时候,就把好弓收藏起来,兔子死光了,就把hound煮了吃掉。如今国家统一我当然该被猪吃了。如今国家统一,我当然该被煮掉吃了!“
在《史记》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字样——”国除为郡“。当一个王国被中央government削去后,原王国的国土就被设为郡,由皇帝直接任命government官员管理。灭除分封设立郡县,并不是秦始皇最先发明的。郡县制,是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模式。通过帝国的官制改革,逐渐形成了三公九卿的官僚制度。
丞相为百官之首,负责government的全部工作。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帝国的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包括丞相在内,在三公之下设立九卿,分管帝国的各种事务。
秦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垂直管理模式,利用帝国的新型官僚制度来保障国家与政权的稳定,这是Chinese Empire初建时期重要的发明。刘邦则完全照搬了秦的government架构。
(未完待续……)
❂ 小华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