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写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李清照,背后有着怎样令人向往而又凄美的故事吗?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被誉为“千古最有才华的女性”。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她从小就熟读经典和历史子集。她很有天赋,年轻时就在当地很有名,因此她的诗词被世代相传。
正是在元宵节上,无数美丽而温暖的灯笼出现了。在元宵节出游的李清照遇到了她的真爱。当她看到风雅帅气的赵明诚的那一刻,便注定了这一世情缘。

然而,尽管二人的父亲是同朝的官员,但他们有着不同的政治观点。无奈之下,赵明诚对父亲撒了谎,说服了他,向李清照求婚。这时,正在花园里荡秋千的李清照看到了来访的赵明诚,女孩的羞怯以及理法的束缚使得她不得不回避。
于是她靠在门边回头看,假装在看青梅,却偷偷地又看了一眼梦中人,此后他们成了一对伉俪情深的夫妻。

李清照才华横溢,赵明诚也同样出众,学识渊博。后来,他们一起收集赵明成喜爱的金石书画,为文学做出了许多贡献。他们的婚姻生活充满了爱与和谐,两人之间的关系既是一对夫妻又一双知己。
后来赵明成的未完之作《金石录》委托李清照编撰,夫妻之间如此的亲密恩爱,真是羡煞世人,并被后世学者歌颂和赞誉。

之后的靖康之变,开始改变他们的命运。在动荡的时局中,赵明诚多次到异地任职,因此两人聚少离多。李清照有时借酒解愁,还写信给丈夫表达相思之情。
在与夫君劳燕分飞的日子里,相思难止、闲愁满腹,所以自然也会写一首词寄给远方的丈夫,告诉他自己因为思念,宛如庭中黄花一般日渐消瘦。《醉花阴》: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对于这种没羞没臊的思念,只能说如此的甜美,是妥妥的真爱啊!

那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道尽了千里之外的李清照的相思之苦。她寄去了自己的寂寥与孤独、思念与深情,还有着自己的绝世才情,成为千古绝唱。
在动荡的时局之下,他们相继避乱江南,所有保存下来的书画金石都被偷走了。赵明诚也在战乱中病逝,留下李清照独自在乱世中徘徊。可以说李清照完全失去了这个家。那如人一般消瘦的黄花,再也经不起风吹雨打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的愁最终从儿女情长中走了出来,并已成为国家层面的一种悲伤。她爬上城楼,望着积雪中的家乡。“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临江仙》。
那时候散发出来的调皮可爱姿态的梅花已经不在了,因为剩下的只有梅花的花萼了,就像她如此惊慌失措一般凋零。
当她经过乌江时,看着滚滚的江河,写下了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迷茫和恐惧的流浪中,她被别人拖累,遭受了牢狱之灾,这彻底吞噬了她前半生的阳光,在后半生留下了无尽的寒凉和孤独。不管酒有多浓,都无法融化她的悲伤。
后来,当李清照再婚时,她的丈夫却是一个财迷的混混,婚姻关系在一年内便破裂。从那以后,李清照独自生活了20多年,她后期的诗歌总是充满了思念家国的情怀。绍兴二十五年,七十二岁的李清照,一代才华横溢的才女,怀揣着对亲人的思念和故土难归的失望,在极度孤独和凄凉中悄然逝去。

也许正是李清照一生的跌宕起伏和绚丽色彩,造就了一代词坛名家!
❂ 小华姑娘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