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黄百韬碾庄被围,蒋介石令其固守待援,顾祝同暗示:赶紧逃命


1948年11月,淮海战场上,黄百韬指挥的第7兵团被华东野战军团团围困在碾庄附近。弹尽粮绝,黄百韬只能靠无线电波和外界联系。
黄百韬日思夜盼,盼望着蒋介石的救援。期间,国民党方面虽然也派出空军相助,扔了不少炸弹,但还是未能阻止华东野战军一天一天逼近的进攻。
徐州方面也在设法救援他,然而怎么都无法与之接近,因为华野3个纵队将徐州方面的援军坚决抵住了。西面传来的炮声越来越响,黄百韬的绝望日甚一日。
其实早在11月10日,黄兵团被围之初,华东各部尚未完全合拢,当时黄百韬倘若突围,尚有一线生机,奈何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朝令夕改、一变再变。特别是他让黄百韬“固守待援”,直接决定了第7兵团的命运。
在解放军猛烈的炮火攻势之下,黄百韬的五个军,12万人马,10天之内就有三个军和一个整编师被歼灭,防御阵地也丢掉大半。

绝境之中,黄百韬等来了一架盘旋在碾庄上空的飞机。士兵们见到有降落伞飘下,欢呼起来,以为是空投的粮食弹药,没想到却是一封蒋介石给黄百韬的亲笔信:
“焕然司令弟勋鉴∶此次徐淮会战,实为我革命成败、国家存亡之关键,务希严令所部切实训导,同心一德,团结苦斗,期在必胜,完成重大之使命,是为至要。顺颂戎祉。各军师长均此。”
黄百韬凄然苦笑,这次被解放军包围碾庄,自保都成问题,又何谈必胜呢?关键时刻,他的老上级顾祝同看不下去了。
顾祝同11月12日就乘飞机在徐州上空视察过。他感受到了华东野战军的阻击力量之强,也估计到了西线的邱清泉、李弥兵团不可能为救黄百韬而玩命。
当顾祝同看到大军压境下的黄百韬兵团,正在被解放军一口一口吃掉时,心情非常沉重。他知道自己这位忠心下属,已经走上了穷途末路。
顾祝同后来在空中与黄百韬做了一次长谈,他明确跟黄百韬交了底,不要对援军寄予希望,如果能突围就拼死突围。但是面对顾祝同最后的关心,黄百韬却表示自己愿意牺牲到底。
黄百韬的这个选择,在外人看来不可思议。他不是老蒋的嫡系,多年来只是被蒋介石当马前卒使惯了的一个杂牌将领,何以对蒋家王朝如此忠心耿耿呢?这就要从黄百韬这些年来的憋屈经历说起了。

黄百韬出身低微,祖父两辈都十分贫寒。18岁那年,他经人介绍投靠了北洋军阀李纯,当了一名传令官。
黄百韬聪敏勤奋,做事得力,很受李纯的赏识。李纯见他爱读兵书,很有志气,还把他送到了金陵军官教育团学习深造。
后来奉系军阀张宗昌进攻江苏,黄百韬在战乱中负伤被俘。巧合的是,张宗昌曾是金陵军官教导团团长,和他有师生之谊,黄百韬故而归降。北伐战争中,张宗昌兵败,部队被蒋介石吞并,黄百韬就此投靠老蒋。
黄百韬作战骁勇,又懂钻营,是个天生的将才。投蒋不久后,黄百韬就从参谋长升任至团长、旅长、师长,颇有战功。
但是由于他并非黄埔出身,不是国民党嫡系,老蒋并不信任他,旋即就将其保送到了陆军大学,名为深造,事实上是借机下掉了他的兵权。
从陆军大学毕业后,被排挤的黄百韬只担任了中将高参这样一个虚职,失去了带兵打仗的机会。直到1940年,他因一篇军事论文获奖,获得了何应钦的赏识,被何应钦引荐给顾祝同,当了第三战区的参谋长。
没有背景和靠山的黄百韬,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在第三战区任职期间,他在对日的军事作战上非常积极,经常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浙赣会战中,国军的作战计划几乎全是出自黄百韬的手笔。
抗日战场上,黄百韬立下的奇功让顾祝同大为震撼。顾祝同爱惜黄百韬的才华,也不在乎其出身,便在老蒋面前力荐,保举他当了25军军长。

当时25军刚组建,鱼龙混杂,军官腐化、士兵素质不高,导致军纪松散、战斗力低下。黄百韬上任后,立即大刀阔斧整饬军规军纪,部队战斗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在这之后,每逢急战,黄百韬的25军总是冲在前锋。原因很简单,他不是老蒋的嫡系,为了保住官位,他只有冲锋在前,吃苦卖命。这股子拼劲,的确也让黄百韬慢慢赢得了蒋介石的信任。
抗战胜利后,不少国民党内将领打着“接收”旗号,压榨百姓、大肆敛财。唯有黄百韬坚持清廉本色,他天天扎根部队,连最普通的社交舞会都不去。也正因如此,黄百韬这个不识时务的“异类”为很多同僚所不容。
1946年国民党整军,黄百韬的25军被整编为25师,黄百韬任师长。这支部队是全日械装备,和整编74师、11师这些全美械部队完全没法比,也没啥名气。
解放战争之初,华野的一些将领也没把这支小部队放在眼里,但是后来竟发现,蒋介石的这支杂牌部队竟比一些王牌军还要难啃。
1946年,解放军七战七捷的苏中战役,黄百韬虽也是粟裕的手下败将,但他的部队确实损失最小的国军部队。
1947年5月,张灵甫的整编74军被华野的数十万大军围困在孟良崮。国民党内派系林立,人人都只图自保,畏葸不前,唯有黄百韬的25师拼死增援。
粟裕最初还没把这支部队放在眼里,只调用了一纵的一个师去阻击,结果未能成功。若不是四纵的一支部队及时增援,黄百韬还真有可能把张灵甫救出去了。
在同年7月的南麻战役中,粟裕集中四个纵队合围胡琏整编11师,又是黄百韬不顾伤亡地组织增援,最后成功救出了胡琏。继南麻战役之后,粟裕又发动了临朐战役,但是由于黄百韬等人的搅局,再次无功而返。

南麻与临朐两场战役,因为黄百韬的搅局,华野伤亡不小,不仅耗尽了孟良崮战役时缴获的弹药,还丢失了沂蒙山根据地。黄百韬作为国军的一块难啃的骨头,让粟裕十分头疼。
从解放战争中的综合表现来看,黄百韬的确算是国军中不可多得的一员悍将。随着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节节败退,损兵折将,正值用人之际的蒋介石,终于想到了要重用黄百韬,破例任命他为第7兵团司令官。
淮海战役爆发前,嗅觉敏锐的黄百韬首先感觉到了危机,第一时间请求撤往徐州。但是刘峙却坚持让他等44军归建后一起撤退。事实上,当时44军完全可以从海上撤退,刘峙却偏让走陆路。
这一昏招,让黄百韬在新安镇苦等了3天,最终被华野“包了饺子”,因此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黄百韬自从顾祝同那里知道援军难以指望,只能靠自己突围后,就已经确定了自己唯一的生路——血拼到底。
他之所以选择如此,除了骨子里甘愿效忠蒋家王朝,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做个样子给黄埔系看看。黄百韬不是黄埔出身、不是蒋介石嫡系,多年来实在没少受到排挤和歧视。直到现在,邱清泉仍然不愿意出力来救他。
当黄百韬知道救援无望的时候,他曾对二十五军军长陈士章说过这样的话:
“反正是个完,突围做什么?送狼狈样子给邱清泉看着快意吗?不如在此地一个换一个地打下去,最后不过一死,也算对得起总统、总长,叫黄埔的看看,也好鼓励他们以后不要再勾心斗角只图私利。”
在大多数只图私利的蒋军将领里边,特别是非嫡系将领中,能像黄百韬这般效忠蒋家王朝的,实属罕见。

11月22日,黄百韬部在无险可守的平原上和华野激战12天,几乎全军覆没,徐州来的援军根本无法突破解放军的阻击,再也不可能出现奇迹了。
在一片喊杀声中,黄百韬带着25军副军长杨廷宴和副官李文正等少数人向尤家湖方向突围。
途中李文正跑丢了,黄百韬腿部中弹,身边只剩下杨廷宴和两三个勤务兵。他们跌跌撞撞跑到尤家湖前的一片芦苇滩中,才知道解放军已经占领了尤家湖。见大势已去,黄百韬挣扎着起来,含泪对杨廷宴说:
“我已经不行了,我实在糊涂。我为什么那么傻,要在新安镇等44军两天!我在新安镇两天之久,又为什么不在运河上架设浮桥!还有我想不通的是李弥兵团既然要来援救我们,为什么当初不在曹八集附近掩护我们西撤?”
说罢,黄百韬忍不住摇头长叹说:“不是天灭蒋,而是蒋自灭呀!”绝望中,49岁的黄百韬拔枪自杀。
黄百韬死后,杨廷宴趁着天黑挖了一个坑,用一件军毯将黄百韬的尸体包裹后埋了。埋尸的时候,他在黄百韬的口袋里翻出一张“来宾证”。这是晋见蒋介石的特别通行证。杨廷宴将来宾证放回口袋,以便将来确认身份。

杨廷宴草草埋了黄百韬以后,在一张烟盒纸上又画了埋尸的方位和地点,然后换上了一身士兵服,一瘸一拐离开了芦苇滩。
但没走多远,就被解放军俘虏了。杨廷宴立即装出一副可怜相,对押送他的解放军说:
“我是刚被抓来半年的新兵,刚学会稍息立正,连枪还不会打。我上有80岁老母,下有3岁娃娃,现在我的腿又受伤走不动了,请你们开开恩,放我回家种地去吧。”
杨廷宴被押送到一个村子里,这里的战俘很多。杨廷宴从一名俘虏口中得知,对于伤病在身的国民党士兵,只要愿意回家的,解放军都放走了。于是他又缠着一位解放军干部,重复路上的话。那位干部经不住杨廷宴的纠缠,就放走了他。
杨廷宴辗转回到南京后,向顾祝同讲述了黄百韬兵败自杀的经过。顾祝同听后,不胜唏嘘,蒋介石知道后,也黯然神伤。
黄百韬的夫人柳碧云得知丈夫的死讯后,一阵痛哭,向杨廷宴和黄百韬的副官李文正苦苦哀求:“我夫战死沙场,为党国尽忠,无论如何,也得把他的尸体运回来。”

杨廷宴心有余悸,不敢冒险,最后还是李文正接下了这个任务,他找到了黄百韬早年的朋友张进叶,两人一同前往碾庄。两人来到徐州后,又找到了杨廷宴的干兄弟陈明远帮忙。
他们雇了两个农民,又花了50银元买了一口棺材,按照烟盒纸上的方位地点,在芦苇滩里将黄百韬的尸体挖了出来。
验明了上衣口袋里的“来宾证”后,几人匆匆忙忙将尸体放进了棺材里,抬上了一辆独轮车。三天后,5人来到五河县的一条大河边。
路过解放军的营地,解放军坚持要开棺验尸,李文正便谎称死者是自己的外甥,两年前参军,这次在碾庄牺牲了,他妈妈要见儿子最后一面才可安葬。
棺材被打开后,一股尸臭味扑鼻而来。解放军士兵往里看了几眼,确认是一具尸体,脸都变了形,无法辨认,便放行让他们过河了。黄百韬的尸体就这样从淮海战场被偷偷运回了南京。
黄百韬自杀后,蒋介石追赠他为陆军二级上将,给其家人发放10万金圆券抚恤金。但在物价飞涨的上海,这笔钱不过是杯水车薪。黄百韬一生清廉,没有多少积蓄,在其死后,他的家人生活得也十分贫困。
在黄百韬的葬礼上,蒋介石曾感慨:“黄埔精神不死。”可讽刺的是,黄百韬并非什么黄埔系将。倘若黄百韬是黄埔将领,恐怕也无须落到兵败自杀以证明自己的地步。正如白崇禧所解释的那样:
“黄埔精神不死,黄埔精神——不死也。换言之,黄埔学生的精神是不肯为蒋死,而为蒋死者非黄埔出身之人。”
这对于一生愚忠老蒋,到最后甘愿付出自己生命为蒋家王朝殉葬的黄百韬来说,可谓讽刺。

1948年年底,蒋介石面临下野,黄百韬的身后事也不了了之。蒋介石顾不了的,黄百韬的遗孀柳碧云不能不管。
柳碧云和杨廷宴、李文正等人伤透脑筋,要为黄百韬找一个既安全,又便于后代寻墓祭奠的地方。几番勘察,他们选中了南京太平门外的曹古山。这里东临紫金山,南望玄武湖,风景秀美,也是明代开国功臣李文忠的长眠之地。
柳碧云决意将丈夫的坟冢选在李文忠的墓边,如此不仅黄家的后代以后容易寻找到,而且多数人会误以为是明代大将的墓,这样也安全了许多。
为了不引人注意,柳碧云选择在一个夜晚将丈夫下葬,并在墓碑上刻上“黄焕然之墓”。解放前这一带就人烟稀少,交通不便,黄百韬墓悄然出现,无人知晓。
2004年,黄百韬的儿子率子女从美国来到南京,很容易便找到了父亲的墓,并在此举行了祭奠仪式。
如今,为了方便游客在观瞻李文忠墓时也能看到黄百韬的墓,在李文忠墓的后面插了一块牌子,上简要介绍了黄百韬的身份及生卒年月。
黄百韬一生愚忠蒋介石,死后能够长眠在名臣之侧,也为他这样一个悲情人物的一生,画上了一个中肯而传奇的注脚。国民党中不乏黄百韬这样的人才,最终还是一败涂地。正是因为蒋介石手下将领贪生怕死、尔虞我诈,才导致黄百韬兵败自杀的下场,成为必然。
END.
好书推荐:
往期文章:
“离离原上草”为何课本里要删掉后四句?看了原诗,删得太到位
瞿秋白爱上已婚女子,他做了一件前无古人的事,竟让女方丈夫甘愿退出
点击关注@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转发,点亮右下角「看一看」分享更多人~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