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后市场没有新故事



作者 | Gary
来源 | 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欢迎供稿 | 吴骏:13116718090(同微信)
 
“上个月隔壁才开一家途虎工场店,今天对面又开了一家天猫养车。”“这家供应链平台做促销活动,赶紧去他们家采购。”“车主开始去加油站的自动洗车机洗车,我们要不要把洗车业务砍掉?”
在万亿汽车后市场中,我们每天听到的都是类似的担心、抱怨、思虑甚至冷嘲热讽,同样的故事日复一日地上演。
几年前有行业人士预测,“三五年内40万家修理厂只剩20万家”,结果2020年结束,修理厂数量不仅没有下降,还呈现增长之势。
还有人说汽配供应链平台终将打败汽配城,确实,过去一年看到不少汽配城拆迁的新闻,但背后的原因是城市规划要求而非汽配供应链平台带来的压力,事实上,平台的市场占有率还不到1%。
我们常说,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
然而,汽车后市场不断上演着重复不变的老故事,很久没有新鲜血液刺激这个行业,没有新故事登上历史舞台。

对比其他消费行业,我们会更直观看到汽车后市场的固化和缺乏创新。
“盲盒第一股”泡泡玛特上市第一天市值即破千亿,盲盒这个小众消费行业迅速破圈,让很多人第一次了解到这个市场。
虽然有人质疑盲盒市场存在泡沫,不过我们也要看到95后、00后在消费理念和习性上和其他年龄层消费者存在极大差异性,“泡泡玛特就是代沟本身”,洞察、抓取甚至激发新的需求,才有新故事发生。
在饮料行业,茶颜悦色从长沙空降武汉,一杯奶茶排队8小时;“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也火了一阵子;元气森林让无糖饮料盛行,虽然后来被不少人质疑含糖量并不低;农夫山泉上市造就中国新首富。疫情降低消费欲望,曾经的“口红效应”似乎被“奶茶效应”取而代之。
另外,社区团购的故事又被互联网巨头重新拾起,演变成一场全国战事。兴盛优选这样的老玩家在湖南遭到狙击,传统菜农则直接失去了生存机会。“一分线买菜”的刺激下,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再次被重塑,一如外卖如何重塑生活,同时也让人思考互联网大厂是否应该和菜农抢生意。
各行各业新老故事交替上演,创造和放大了新需求。
汽车后市场真的只能用沉寂来形容,“58元小保养”这个事件被热议半年,其内核仍然是保养大战的延续。其他的,能刺激到行业人士神经的事件少之又少。
大多数时候,行业人士活在自己的内卷世界里。
 
时间倒回到五年或六年前,2015年前后汽车后市场可是涌现了一批新故事。
首先是O2O的兴起,线上下单、线下服务的闭环逻辑似乎适合汽车后市场,因为车主普遍缺乏DIY能力,即便线上购买配件,也需要到线下门店完成服务,一批平台型企业就此诞生。
其次是上门服务的爆发,在某些业务上,平台希望跳过门店这个环节在平台内完成业务闭环,因此上门洗车、上门保养等模式应运而生,“1分钱上门洗车”、“1块钱上门保养”等烧钱手段席卷行业。
然后是一批汽配供应链平台成立,快准车服、三头六臂、开思,以及稍早的巴图鲁、车通云等,在易损件和全车件两个赛道寻找新机会。
还有垂直领域的创新模式,比如保险行业,i保养利用免费保养打通保险公司、油品品牌商、修理厂和车主各个环节;大师钣喷和有壹手则是着手解决钣喷业务的标准化问题。
一个典型现象,当时在微信公众号搜索“洗车”,会看到上百家O2O洗车公司,创业环境可见一斑。
虽然众多新故事的诞生为行业注入了活力,但可惜的是,这股创业风潮的助推因素并非行业痛点,而是股市和资本。
在二级市场异常活跃的情况下,传递到一级市场的信号是:只要有新的概念和故事,利用产业资本扶持,就能进一步刺激二级市场,进而抬高上市公司股价。
在这种逻辑下,一旦股市下跌,资本抽身,整个行业剩下的可能只是一地鸡毛。后来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诸葛养车、i保养都是典型案例。
所以,新故事太多有时并非好现象。

回过头看,当时的故事和概念为汽车后市场带来了什么?
上门保养一时兴起,众多车主趋之若鹜,但时过境迁,如今车主仍然选择到店完成保养服务,不像外卖行业,尽管外卖越来越贵,但消费者已经多多少少离不开饿了么和美团。
所以,上门服务这种伪需求,注定无法改变消费习惯,无法长久存在。
这也是那些新故事、新企业为行业留下的宝贵财富,身体力行地揭露了一些汽车后市场的本质,做好服务,而非创造新需求。
结果之一是,汽配供应链赛道的部分企业熬过冬天脱颖而出。
这里面的道理并不复杂,掌握线下门店网络、上游供应商、静态配件数据、动态交易数据,这才是一家企业的护城河,通过数字化、连锁化,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交易效率,无论在实体市场还是资本市场都具有价值。
目前,汽车后市场保持融资势头的企业主要来自于汽配供应链赛道。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阿里投资康众汽配并成立新康众,以汽配供应链为基础打造生态型平台,这条路径被逐渐认可。
与此同时,途虎养车逐渐发展壮大。2016年刚做途虎工场店时,途虎并未得到行业的一致认可,2018年5月的机油和拉横幅事件迅速在行业内发酵,引发情绪宣泄,行业情绪可见一斑。不过,随着工场店数量越来越多并在2020年突破2000家,认可途虎的行业人士也越来越多。
途虎的强管控模式为汽修连锁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最后,数量众多的线下修理厂,在与平台合作意兴阑珊之后,再次把目光聚焦于自身经营。部分汽修连锁本来寄希望于通过更轻的模式迅速扩大规模走上资本道路,然而随着资本热情退却,他们放弃速度转而修炼内功。
所以,汽车后市场终究绕不开重。

很明显,从2019年开始,流量焦虑在行业当中不断蔓延,修理厂的业务毫无征兆地下滑。
作为汽车后市场的流量入口,修理厂的业务情况最直观地反映整个行业的状态,会一直向上传递到各个产业链条。
在这个流量乏力的阶段,汽车后市场已经很久没有出现新故事了。
所谓新故事,可以理解为模式创新。
诚然,在一些单点上涌现了新企业,比如过去两年自动洗车机算是个小风口,智能汽配货柜也有部分企业尝试,但是这种从产品切入的创新带来的影响力有限。
像2015年那样的大规模的模式创新已经很难重现,为什么?
仅看狭义汽车后市场,也就是汽修、汽配、车险等领域,其本质是服务属性,比拼技术、体验、流程、性价比等因素,简单来说就是以合理的价格把车主的车修好。但就是这么本质的东西,恰恰是独立汽车后市场所缺乏的。
以O2O为代表的创新模式,仅仅用烧钱改变了车主一时的消费路径,也就是从线上下单,选择合作店服务或者上门服务,但本质上并未改变修理厂的服务能力。
等资本退出,烧钱难以为继,薅完羊毛的车主退回到原来的消费模式,修理厂该怎样还是怎样,烧钱没有为汽车后市场解决一丝一毫的问题。
作为汽车后市场的服务入口,汽修门店亟需实现标准化,通过一套体系解决车主的问题,赢得车主信任,这才是整个行业的核心痛点。
这个痛点不可能通过某种模式创新得以解决,其解决路径不是由上而下,而应该由下而上,正好和NAPA的路径相反,这是由中国市场特点决定的。
我们可以倒推出一个思路:如果汽修门店实现整体标准化,从流程到技术都接近4S店的水平,车主愿意为技术和服务付费。修理厂完全可以凭借工时费实现盈利,不需要小病大修,不需要骗保,不需要假配件,从而由下而上实现配件采购端和保险端的标准化,实现整个产业链的平衡。
所以途虎在2016年启动途虎工场店项目,走了一条比较缓慢且相对封闭的路径,新康众在天猫车站之外推出天猫养车,慢慢审核和辅导,目的都是为了门店服务可控。
汽修门店是行业基础,是距离车主最近的端口,只有打牢地基,才能在此基础上讲故事,否则都是空中楼阁。

所以,行业现状确实比较固化,曾经的故事也未找到新路途,这个现象是否说明,汽车后市场不需要新故事?沿着老路就可以走到终局?
对比其他消费行业,资本在有意无意地创造新需求,比如饮料行业,糖本身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物质,却被包装成“可以让人产生快乐”的精神需求,进而抓住了奶茶这个风口。外卖行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的工作生产效率,但更大的作用在于激发人们“不想出门”的慵懒需求。
反观汽车后市场,车主的需求是比较明确和固化的:修好车,以及保证行驶安全,而且,随着消费欲望降低,洗车频次明显在下降,这意味着非必要需求在慢慢退却。
在这样的情况下,车主端的模式创新确实很难出现。
当下汽车后市场处于一个优化阶段,主要在两方面:一是维修保养端的服务优化,二是供应链端的效率优化。
在维修保养端,猫虎狗在极力推进服务流程优化,把车主从线下拉到线上,实现服务在线化,一方面获取和收集客户资源,一方面提高服务标准化,在快保领域的百顺也是个代表;另外,以自动洗车机这样的技术和设备手段为代表的企业,推进服务场景优化,把洗车这个小场景嫁接到不同的大场景当中,比如加油站场景,利用并激活现成的流量。
在供应链端,效率优化的路径就更为明确,众多汽配供应链平台在推动这件事情。易损件赛道通过省仓-中心仓-前置仓三级网络压缩中间环节,提高配送效率;全车件赛道目前只有开思相对顺利,搭建数字化撮合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车件交易效率。
围绕着服务和效率去做优化,应该是当下汽车后市场最为务实的主题。这个判断的基础在于:中国汽车后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一些基础问题还未解决。
回头看,2015年的O2O更像是一波大跃进,妄想跳过走的阶段,直接从爬跃迁到跑,显然不现实。
没有新故事未必不是好事,这说明汽车后市场变得更为理性。先把老故事讲好,也许才是最好的故事。
---全文完。读完如有收获,请点下“在看”,谢谢!
本文为汽车服务世界原创,转载请联系小编:hx15056946395(微信),抖音搜索:汽车服务世界,关注汽车服务世界抖音号。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