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缺芯”还严重?90%市场被美日垄断,中国连山寨版都造不出?


我国已经定下了2025年实现70%的芯片自给率的目标,还要培养集成电路人才等等。
在这些行动下,对缓解“缺芯”问题或许会有一定的帮助,只要不断提高产能,缺芯问题迟早会得到解决。
但是,我们在科研仪器这方面对外仍然还有较大的依赖,90%的市场被美日垄断。美日为何会形成垄断?国内该如何打破垄断局面呢?

科研仪器被美日垄断
现在,国内已经有了庞大的芯片产业链,能够实现成熟工艺领域的持续发展,并且在高端芯片也投入了研发力量。但是和芯片相比,科研仪器被国外垄断的局面比缺芯更严重。
科研仪器面向医疗、生物、化学、工业等等领域,尤其是在医疗市场,使用的一些高端设备大多是从国外进口。比如美国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外科手术的“神器”,每台价值两千多万元还未必买得到。

其它的高速离心机、高效液相色谱仪、核磁 波谱仪等多是外国品牌。这些品牌的背后来自美国,日本这些工业发达国家,每年都需要在这些科研仪器花费几十,上百亿的进口额。
2021年,中国进口液相色谱仪一共花费了50亿元,只为满足并不普遍的需求。
而且当设备损坏之后,国外的规则要么支付昂贵的维修费,要么重新购买新的设备 爱。如果是选择维修,当国外工程师迈出旅程的那一刻,就开始计费了。
可国内明明有如此庞大的市场资源,更是人才济济,美日为何会形成垄断呢?关键离不开三个原因。

第一:缺乏专项型人才和完整的人才体系。
任何先进的科研仪器都是由人才参与研发的,国外企业投入了大量人才进行攻克,斥下巨资才有可能成功。而国内虽然有几百万的研究生、硕士、博士队伍,但依然缺乏涉及科学研究的专项型人才。
从高校培养学生开始,有关科研仪器的专业项目就比较少,毕业后未必能取得良好的就业环境,因此人才体系也不完整。

第二:配套的科研仪器供应链仍有很大的发展需求。
科研仪器和大家熟悉的光刻机一样,并不是完整的设备,而是通过有关供应链的零部件组合而成,成为一个整体,这对配套供应链的要求非常高。
试想一下,如果科研机构,企业取得一项技术攻克时,发现缺少必要的零部件,设备还能造出来吗?
所以发展科研仪器是需要有配套供应链支持的,让有关厂商可以得到支持。在这方面国产科研仪器供应链仍有很大的发展需求。

第三:科研仪器研发周期长,国外有现成的设备会让人产生“买办思想”。
有很多科研仪器基本上都是专供的,只在特定的领域内发挥作用。这样一来,愿意投入研发的企业,科研机构就比较少了,没有足够的队伍力量会导致研发周期长。
国外已经有现成的设备了,只要花钱就能买得到。若选择自己研发,能不能成功不一定,还有可能错失使用设备的良机,毕竟抢购科研仪器的客户不止一家。这种情况 让会让人产生“买办思想”,觉得有钱就能解决问题。

如何打破垄断?
国内科研仪器市场状况一目了然,90%的市场被美日垄断,如果国外选择加价或者停止供应,有什么解决方案吗?
恐怕只有掌握国产科研仪器的核心技术,实现自给自足才有可能避免不愿看见的情况发生。
道理都懂,可是美日发展科研仪器几十年,前路走得差不多了,探索各项路径的同时积累了大量专利,如果不小心触及有可能造成专利侵权,被对方发起专利诉讼。不仅对自主发展没有好处,还会拖延时间。

专利在别人手里,因此中国连山寨都造不出。打破垄断显得非常重要,该如何做到呢?
这需要从国家、行业、高校等多个层面入手,有序建立起适合国内发展的科研仪器市场环境。
科研仪器背后的市场需求和研发投入需要维持平衡,让参与研发的企业能在市场获得相应的回报。
要不然投入几十亿元搞研发还卖不出去,多半会打消积极性。而且国外量产科研仪器多年,有条件打价格战,只要用更低的价格吸引用户,很可能获得客户订单。

为避免国外打价格战,国产科研机构应该与国产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说到底还是需要长期耕耘,这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搞定的,得从各个层面共同推动科研仪器的发展,助力国内打破垄断。
科研仪器的发展涉及到各个高精度行业的进步,国外一直靠国外采购的话,未必能保证一直稳定供应。EUV光刻机无法被自由出货就是典型的例子,期待能有国产厂商站出来,促进国产科研仪器持续前行。
您的观点很重要,不要憋在心里发霉长毛了,犟牛请您发言~
关注犟牛,不错过每一篇好文。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