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秦始皇登山东峄山,留下赫赫有名的《峄山刻石》,如今真迹在哪?


峄山碑,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记功石碑,为秦始皇东巡时所立,丞相李斯撰文。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28年,公元前219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其中“立石”二字,说的就是峄山之阳屹立的秦峄山碑。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彰显不世之功,开始巡游天下。文献记载,其所到之处多有刻石勒功。刻石之处主要有三处,分别是:峄山碑、泰山碑,和琅琊石刻。
峄山又名东山,与泰山南北对峙,是山东境内仅次于泰山的第二大山。孟子曾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由此可见,峄山在先秦时期就是当时的名山之一。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巡视天下时,经过峄山时,命丞相李斯勒石立碑,于是有了传世《峄山刻石》。因《峄山刻石》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因而备受关注。

秦峄山碑刻石,是一块四方柱形的石碑,由四个面组成。高1.90米,四面均宽0.48米。石刻的内容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始皇诏144个字,第二部分是秦二世诏78个字,一共222个字。
当年秦始皇登顶峄山之巅,远眺时有感而发,后明丞相李斯将他的词句加以整理,便就形成了如今所见的碑文。刻石每句四言,文辞精简概括。主要概括了始皇带领部下征战六国而一统天下的功绩,其中也颂扬了秦始皇前无古人的统一天下的伟大功绩。
三面篆书碑文内容如下: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碑文的核心意思是说:大秦皇帝立国在朗朗乾坤的辉煌之日,子孙万代皆可承袭王位。讨伐叛乱,平定逆贼,威名远播,功德无极。犬戎称臣,扫灭六国,天下归一。
如今登基二十六年,上授尊号,孝道昭彰,四海平定。如今大业已成,施恩天下,巡游四方。今天登上峄山之巅,群臣跟随左右,思绪深长。
追忆战国乱世,各国分土建邦,灾祸从此无休止。即便在上古的皇帝时期,各自征战也是此起彼伏,没有休止。只有大秦始皇帝,把天下统一,从此不再有战祸。消灭灾荒祸害,百姓安康宁定,福泽久远绵长。群臣称颂不尽,刻石于峄山,以将功业永传万方。
从碑文记载上我们也可得见秦始皇的伟大功绩。也只有他统一天下,才能为天下赢得和平。这一点和三国的曹操一样,有着不一样的格局和胸怀。唯有这样的人,才能缔造不朽之基业。但他与曹操也是被历史黑的最厉害的两位帝王。
但秦始皇远远想不到的是,他本初计划的万世基业,只到了秦二世便终止了。还有他所立的峄山碑,在后世风雨飘摇的历史中,也几近湮灭。

北魏时,太武帝拓跋焘平定天下后,也曾登上峄山,看见秦始皇的《峄山刻石》,心里很不服气,便命人将其推倒了。
所幸的是,当时碑文为李斯所写,所书书法正式被世人称道的小篆。石碑推到之后,慕名前来摹拓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络绎不绝。
后来,当地官民疲于应付前来的迎来送往,终于在石碑下堆满干柴,一把火烧裂焚毁了石刻,从此《峄山刻石》的真迹就湮灭了。
到了唐朝,有人把流传的石刻拓片刻在了枣木上,用以描摹先秦的小篆。
到了北宋年间,有位叫郑文宝的学者,非常善于撰写小篆,曾亲自登上峄山寻访真迹,未果。于是他依照拓片,雕刻出了新的《驿山石刻》。但是他不知道先前的“碑”形,将其刻成了圆顶方座,现藏于西安碑林。
除此之外,在北宋还有一通雕刻,是当时邹县县令张文仲所刻。他先是从北海王那里偶然得到了李斯的小篆拓片,将其刻在县衙里的峄阴堂里。

一直到了元朝,另一个叫宋德的县令,看到峄阴堂里刻得碑文。他知道是秦始皇的《峄山刻石》,担心遭到损毁,特意找来工匠,篆刻了一通四方柱形的石碑,立于县衙内。
宋德所立的石碑,一直立于邹县县衙大堂。1973年才从县衙移入启圣殿内保存,现存于邹城博物馆。
读者们,关于“秦始皇的驿山石刻”,大家有何看法?欢迎点在看,留下您的评论哦~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