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过年了,你们那有啥习俗?文史君和你聊聊,山西地区的“年俗、年味”!


说到现在的过年,很多人感觉没意思,主要是年俗淡化的原因。
与旧时候相比,现在的过年确实少了很多年味。且不说别的,单单是如今过年不让放鞭炮,就让新年没了热闹味。谈起过年,很多人可能想起的还是小时候的过年样子。
文史君生长于山西,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山西地区旧时候过年的习俗和年味。
在山西,说到过年,有很多地方的说法是“过大年”,这主要为了和公历的元旦做区分。

旧时候的年味,大多从腊八就开始。山西民间有俗语“过了腊八就是年”,一说离过年越来越近了,另一层含义就是开始准备年货了。那时候无论县城,还是集镇上都开始红红绿绿的卖年货了,必不可少的有对联,鞭炮,灯笼等等。
到了腊月二十之后,年事准备工作进入高潮。过去山西太原地区有一段谣谚:“二十三祭灶王,二十四大扫除,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
可以说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现在想想,这才是年应该有的味道。
 
旧时的山西人,除夕之夜各家都要通宵不眠,俗称“鏖岁’,也叫“熬年”,是旧时候传下来的,有一种说法是熬得越晚,活的岁数越大。
第二天鸡鸣之时,大家就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等等。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另外,儿童要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旧时候压岁钱在山西地区非常之流行,压岁钱也成为儿童时期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正月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才能说年过完了。期间还有初五“破五”,初七“人日”,初十“老鼠娶亲日”,正月十五元宵节等,非常热闹。
那时候记得,基本上从破五日走完亲戚之后,就开始准备元宵节的活动节目了。敲锣的敲锣,打鼓的打鼓,踩高跷的踩高跷,从正月十三开始就开始在乡镇集合表演,观众很多,热闹非凡。还有元宵节晋南地区小孩们要打灯笼串门,俗称“灯节”。
在晋中太原一带,则有“垒旺火”的说法。旺火用炭块垒成塔状,子夜钟声响过,点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过得“旺火”。
有的地方年初一,还有吃煮南瓜的风俗,寓意“吃翻身瓜”。在年终时,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内,用以祭祀祖先,俗称“隔年捞饭”。初五洒扫庭院,清理垃圾,俗称“扫穷上”。

古交地区的新春习俗,还有不同。他们于除夕夜张挂祖先神幛,族内各户均要送供品一份,当年内生男孩之家要供鸡一只,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壶。
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辈给长辈叩头,俗称“盘辈数”,然后欢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于村口,面向祖茔,焚香叩头,鸣放爆竹,俗谓“送神’”。
清徐县一带的习俗,于年节之前准备祭品“枣山”(用面加枣蒸熟)。灶神之前供糯米粉制作的供品,长方形,分十二格(有闰月加一格),每格栽枣一枚,俗曰“谷根”。
另外,清徐一带的元宵节节目最为丰富。尤其是“背棍”表演,驰名中外,是山西的代表民俗文化之一。背棍还分为铁棍、桌棍、抬阁等,扮演各种戏曲人物故事上街表演,制作精巧,装饰华美,舞技优美动人。
读者们,关于你们当地的“新年民俗”,大家还知道什么?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到顶部